智慧的本質是什麼?

活動中心17653708


朋友們你們好。

【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開講啦。今天咱們不講故事,那麼,咱們就聊一聊智慧的本質是什麼吧。

那麼智慧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智慧=聰明的才智十書本知識的積累十別出心裁的發現十為人處世的經驗。

聰明的才智,一個人必須具備比別人聰明的腦袋,才能有超人的智慧,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大家想一想,一個傻瓜,大字不識幾個,能有什麼智慧才智呢?

書本知識的積累,一個人必須博覽群書,必須有一定的學歷才能有大的智慧。大家想一想,一個文盲再聰明,也只不過比別人多了幾分精細罷了。

別出心裁的發現,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別人在這個事情中看不出什麼道道道。而有智慧的人,卻能從中發現它的原理。

比如,大家基本上都見過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卻沒有人能夠悟出其中的原因,只有偉大的牛頓先生卻根據這個原因,發現了【萬有引力】。

為人處世的經驗,一個人不去接觸社會,接觸周圍的人,自己關在家裡,閉門造車,永遠都不會成為有智慧才智的人。慢慢的就成了傻子。

朋友們,我說的對吧 ?


地丁老師60838848020


何為智?智從矢從口從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內義為:知日,知太陽也,知太陽之陰陽也。廣義為: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是為智。

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智慧屬於精神範疇,智慧本質屬於終極問題,智慧的本質就是宇宙的精神本原。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數本體論;柏拉圖提出理念本體論;笛卡爾提出物質精神二元論;黑格爾提出理性本體論;霍金提出科學本體論。但智慧的本質並非是數、理念、精神、理性和科學。

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看,智慧的本質是陰陽。因為陰陽是宇宙精神本原,是宇宙秩序之所在。陰陽是如何存在的?陰陽與元氣渾然一體而存在,陰陽反映的是宇宙本原元氣的精神屬性——“氣本為一,分為陰陽”,中國哲學把宇宙萬事萬物內部兩種相對力量的共存、互動、交感的現象稱為陰陽。陰陽是從何而來的?宇宙原點之後具備陰陽屬性做有序運動的元氣,是從元氣前體做無序運動的混沌而來的。

陰陽”最早出現在伏羲所創的太極圖和先天八卦之中,為什麼說太極八卦可以“盡覽物性、窮極天理、洞悉人事”呢?因為陰陽是宇宙精神本原,是宇宙秩序之所在。

《道德經》第42章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宇宙萬物揹負著陰懷抱著陽,由陰陽兩種力量共存、互動和交感達至和諧狀態而得以存在。這是老子對智慧本質和來源的解讀。

自然的智慧,包括人的智慧何其複雜,又豈是一個簡單的陰陽就可以詮釋的?《素問·陰陽離合論》有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現在的計算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非常迅猛,人工智能的AlphaGo連續戰勝包括中國圍棋名將柯潔、聶衛平、古力,韓國圍棋冠軍樸廷桓在內的頂尖高手,獲勝60場,沒有敗績!而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的基礎在二進制,二進制則是屬於陰陽律的應用範疇。

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短時間內推翻了人類棋手花了漫長時間積累起來的知識體系,而這個知識體系事實上就是進退、前後、左右的選擇,就是陰陽律。這也證明智慧的本質是陰陽,智慧是從陰陽而來的!堪輿學名著《煙波釣叟歌》雲:“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盡在一掌中。”

郭文喜 2017年7月19日晚20:05


文喜有話說


智慧的本質是頓悟。換句話說你能夠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便是一種超人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你靠自己通達之靈性,經過發散思維獲取的新知,世界上只有智者才具有此超凡的悟性,也是人們口中稱為的靈性或者慧根。只有極具慧根之人才能悟道,但具慧根之人必飽受磨難才可以頓悟,否則誰也不能擁有異人之處。

一般來說,普通人都認為擁有知識便是一種智慧,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只要你愛學習,誰都可以獲取知識成為知識淵博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會呀呀學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誇誇其談,那不是一種真的智慧,只能說你擁有知識。

世界上只有智者,會博採眾家之長,將有形化為無形之用,能瞬間參透一切事情的表象,看到物外之物時,那才是慧眼。只有智者才觀物外之物,聽絃外之音。

萬物歸一,智者觀道中之道,看物外之物,悟理中之理,化無形為有形,才能參透世間各種虛象,無入虛無。


菲兒


智慧的本質是:能夠分辨事物的個性為智,能夠概括事物共性為慧。\n

分別事物的不同之處就必須瞭解每個事物的細節,稱為微觀。總結事物的相同之處就必須瞭解事物的共有規律,稱為宏觀。\n\n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在於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方向對了,成功就越來越近,事半功倍。方向錯了,就會與成功背道而馳,事與願違。

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n

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在於總結了天地萬物共同規律,意識到太陽是這個世界的主宰。根據太陽昇起和降落出現的晝夜,總結出白和黑,進而看到陽和陰。\n\n有了陰和陽,進而解釋了冬天和夏天的循環往復,也就看到了冷和熱,好和壞,有和無,正面和反面等。推出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即人世間一切事物、事件的發展和變化,一切動植物包括人的孕育、成長、變化都離不開晝夜、陰陽、冷熱,好壞。

用哲學的話說就是:事物的發展總是在循環往復式運行,好像又回到了起點。但又是在螺旋式上升,每一個起點必然高於上一個終點。\n

中醫,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對世間萬物進行了精確的解讀和高度的概括,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智慧。\n\n中醫把人、植物和動物,以及自然環境進行了精確的辨別和分析,總結出每個個體的不同,又把它們進行高度概括,分成陰和陽、寒和熱、溼和躁等。以動植物和環境的偏性,來調整和治療人體的偏性所引起的疾病。用中醫的話說就是冬病夏治。

電腦,是現代科學發展的集中體現,推動計算機的運行和計算的程序,是由光電讀取程序帶上有孔和無孔來辨別白和黑進行識別的,寫出來的程序就是1和0。1和0表示的就是白和黑,就是陽和陰,就是有和無。計算機在最微觀的層面對事物進行了精確辨別,又從最宏觀的層面對事物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 \n

計算機把萬事萬物都歸結為數據,又能夠把數據還原為萬事萬物。能夠代替人幹各種複雜的事情,能夠處理和計算各種龐大的數據。

因此,計算機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最高智慧。

智慧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認識問題是第一位的,在這種世界觀的指導下的,分析和概括問題就是構建價值觀的過程。只有構建和完善了價值觀,方法論就自然形成了,所面對的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

用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的話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haitun6088


佛教說智慧的本質是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敏銳的預判能力和把握真理的能力。而聰明與智慧是不相同的,聰明是一種生存能力的體現;而智慧則是一種生存境界的體現。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里無一。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人是聰明人;而適當吃虧的才是智者。

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每單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每單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聰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

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因此,拿得起來的是聰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聰明人總把自己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也就是脫穎而出;而智者是讓別人把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

聰明人渴望改變別人,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順其自然。因此,聰明人的人際關係容易緊張,而智者的人際關係多和諧。

聰明多數是天生的,得益於遺傳;而智者更多更多靠修煉。聰明能獲得更多知識,而智者讓人更有文化。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而修養越好越智慧。聰明人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者靠心靈,即所謂慧由心生。科學讓人聰明,哲學教人智慧。

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力,智慧能帶來快樂。因為聰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現實中這些技能只要機緣巧合,就能轉化為財富和權力。但是財富和權力與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成正比,快樂來自人心。因此,求脫離煩惱,非修智慧不可。

智通於''道'',慧居於"德''。要有大智慧,必須首先效法水的五德:1、有義:“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說明水的特點能屈能伸,能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自己的形狀,容器是什麼樣的,自己的形狀就變成什麼樣的,但最終的目的卻是流必向下。

2、有勇:“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這是水奔騰到大海所需要經歷的過程,雖瀑布千尺,懸崖萬丈,毅然不回頭。而作為人,世界上遇到的問題千奇百怪,挫折困難一定不會少,只有毅力超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3、正直:“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刮削,也能正直”。

4、明察:“無孔不入,好像明察”,“春風和細雨,潤物細無聲。”水能夠化為氣,無孔而不入,無物而不滲,這是水的細緻性。細節決定成敗,雖危言聳聽,但不關注細節好象也難以成功。不管觀察事情還是做事情,都要從細緻做起,方能遊刃有餘。

5、善變:“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又好像善於變化。”這裡的善於變化,人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自己。水容於物,根據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策略,隨時都要進行學習,革新自己,方能時時事事領先於人;百川入海,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王,就是因為它可以包容一切,有著寬大的胸懷,甘居潤下。


微基因衍光子


智通外,慧通心。

智”既引導人如何去認識自己身外的世界,宇宙、社會與他人。

“慧”積極引導人如何去認識自己內心的世界,並還內心世界一片清明。

二者都是思想的極高境界。

智慧在今天引申為知識豐富、博學多才、思想通達。在這個世界上,神不需要智慧,其他生物沒有智慧,只有人才有。《聖經》中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園中的 智慧之樹的果實,結果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

這世界並不缺智慧。缺的是“社會簡單,人心真誠,生活輕鬆”。很多時候對於一個簡單的人來說: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但對於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他會想方設法把壞變成好,把好變成壞。給壞蒙上各種外衣,打出各種口號。所以智慧有的時候也是一種玷汙。本質上是對人性的蹂躪,把簡單的人性變得複雜。

我想,智慧在上帝看來,其實是一種傷害。無論是“智”還是“慧”,普通人一般都無法達到這兩種境界。正如人不自覺地追求美,追求物質財富一樣人們精神上會不自覺的追求智慧。倘若達不到,人在半空中就是一種失落與痛苦——對比得不到的痛苦,甚至因為知“道”卻無法解脫的痛苦。

在真實的社會當中,大多數的人是無智的。擁有智慧的人,就會對無智者進行人格上的引導或是精神上的綁架,甚至是肉體上的打擊。這是強者對弱者的統治,也是強者對弱者的征服。《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智慧,為蜀國贏得了很多勝利。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實也是對弱者、對無智者的傷害。自然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智慧的不同而造成“勞心者”與“勞力者”的不平等。強者愈強,弱者越弱,從而使社會走向對立,並造成兩極分化。這也是今天的所謂“精英”的思考模式。

其實這個世界本來並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只有複雜的社會才需要有高深的智慧——這不是社會發展的本來目的。而生活本身其實很簡單,只需要真誠,善良,與勤勞。正是因為有了競爭,有了鬥爭,有了慾望才有了“智慧”的不斷上演與不斷髮展。

智慧太深折人壽命,慾望太重累及子孫。


來去無意58911149



♥♥【智慧的本質是什麼?

智慧就是文化進程中獨創的執行力♥♥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經驗,是來源於本質的,對事物何一針見血的認識,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是如來佛祖道義之中的覺悟。

♥♥智慧來自於兩個方面:①是先天的異傳,謂之【天生聰慧】;②是後天的實踐經驗,挫折.失敗.經驗.教訓,都使人們的智慧不斷豐富與提高。

♥♥智慧的夲質:是人們認識世界中的超前意識;是人所改造世界中的方法捷徑;是人與人相比較中的技高一籌;是駕馭世界和社會的得心應手.運籌帷幄。


♥♥人們常說的【能人】就是智力和智商都比較高的人,他們看問題常常能一針見血,處理問題往往恰到好處,讓亊情的發展朝著自己想象的方向發展。這種能力體現在實際當中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譬如偉大領袖毛澤東,就是一個具有大智大慧的高人。在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有了他的領導軍隊就打勝仗,革命就會勝利;離開他的領導,軍隊就打敗仗,革命就遭受挫和失敗。實踐一次又一次驗證了這個真理。所以,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後,中國革命才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智慧是對事物認識中真知灼見;是在處理問題中的正確方法;是事物發展中的隨機應變能力;是對未來展望中的高瞻遠矚。大智慧者之所以能得心應手的駕馭時空,先天的聰明智慧是首要的;對歷史和群書等歷史經驗的瞭解和熟練掌握,並靈活運用於現實踐中去是非常必要.不可或缺的;正確的分析和了解現實情況,抓住主要矛盾並處以合理解決的正確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點,正義的事業是必勝的,順應歷史潮流,順應民心民意才是大智慧必勝的重中之中。



louanhuamingyouyicun


首先說明一下,智慧這個事情,太過於廣泛,智慧是難以界定的品質之一,所以我以下的答案是查了英文資料翻譯過來給大家的。大家可以多參考幾家不同說法,有自己獨特的理解。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sdom


哲學上講

古希臘人認為智慧是重要的美德,而這一美德被塑造成女神梅蒂斯和雅典娜。據說雅典娜從宙斯的頭上彈了出來,她被描繪成強壯,公平,慈悲和貞潔。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而言,哲學實際上就是對智慧的愛(philo-sophia)。這滲透到柏拉圖的對話中,特別是共和國,他提出的烏托邦的領導人是需要理解善的形式並擁有行動的勇氣的哲學家國王和統治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學”中將智慧定義為理解原因,即知道事物是以某種方式存在的,這比僅僅知道事物是某種方式更深刻。


古羅馬人也重視智慧,在他們的智慧神身上,代表了嫻熟的知識和美德,特別是貞操。她的象徵是貓頭鷹,它仍然是智慧的流行代表,因為它可以在黑暗中看到真相。


宗教中

智慧在基督教裡也很重要。耶穌強調這一點。使徒保羅在他給哥林多教的第一封書信中辯稱,既有世俗智慧,也有神聖智慧,敦促基督徒去追求後者。與智慧密切相關的謹慎,成為天主教的四大主要美德之一。基督教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智慧是所有美德的“父親”。


在佛教傳統中,發展智慧在提供關於如何發展智慧的全面指導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在因紐特人的傳統中,發展智慧是教學的目標之一。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看到需要做什麼並且成功地完成這件事而不被告知做什麼時變得明智。


教育中

美國的公立學校對性格教育採取了一種方法。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將其稱為訓練智慧和美德。傳統上,學校與父母和社區共同承擔建設品格和智慧的責任。


英國當代哲學家尼古拉斯麥克斯韋主張,學術界應該把注意力從獲取知識轉移到尋求和促進智慧上,他將其定義為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為自己和其他人。他教導說,新的知識和技術知識增加了我們行動的力量,如果沒有智慧,可能會造成人類的痛苦和死亡。智慧是知識的應用,通過接受治理自己的指導來達到積極的目標。


作為一位教育者,我確實也很認同,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學會智慧地生活。這不是某個具體知識和技能,而是一種綜合能力去獲得幸福。


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將智慧定義為“知識和經驗”和“有意識地去創造福利”的協調。根據這個定義,智慧被進一步定義為一個多維的概念:

  1. 通過自我認識和可持續行動來解決問題。

  2. 對不同情景的真誠以及對其負面和積極方面的瞭解。

  3. 瞭解道德觀點多樣化,並作出與價值觀一致的行動。

  4. 接受生活中不確定性,對不同情況寬容。

  5. 理解自己的情緒


作者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愛丁小佩(woaidingxiaopei)^_^


圖書館員丁丁


“智”和“慧”,從中文來講,是有所區別,側重不同的。“智”字從結構看側重於“知”,即觀察認識;“慧”字從結構看有“掃心”的含義,側重在淨化心念思維上。

對應來說,“智”對應於所謂的“學”,“慧”對應於所謂的“思”,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前者是從他人請教與進行觀察,後者是自我的推理與辨別。兩者結合起來,才構成完整的“智慧”。

正因為這兩字的漢字造字,蘊含了這種微妙的區別,所以在翻譯佛教典籍時,又用“智”來指佛教哲學中的“無分別”,即不割裂的整體觀察;用“慧”來指佛教哲學中的“分別”,即假立名言的恰當分類。所以,我們在讀佛教典籍時,常會發現“無分別智”、“分別慧”或“抉擇慧”的說法。

當然,這兩個字在我們實際的應用中,一般也沒有區別的這麼嚴格,含義經常還是混用的,但大體還是有上述所說的差別的。

這就給了我們啟示,我們形成自己的智慧的過程,首先要學會不預設前提的整體觀察,不要在此之前盲目進行主觀分類,這是智;其次在觀察的基礎上,還是要懂得進行按照自己實際需要的恰當分類,這是慧。注意,這種分類是所謂“方便”的,絕對不是固化與僵化的。

這兩個步驟,其實也就是人的智慧真正形成的過程,事實上也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脈絡。

以上是從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談了談本人對智慧的本質的一點看法。


建章看世界


題目描述中智慧的定義過於複雜,也無助於我們認識智慧的本質。

可能大家會認為,對於智慧的定義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認識。但其實,學術上對於智慧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我們不必自己發揮了。

且允許我引用萬維剛老師在精英日課專欄中的一篇文章《到底什麼叫“智慧”?》:

“智慧”這個詞我們經常用,一般認為是個比“智商”和“知識”都高級的詞。


比如有人說《論語》、《道德經》、佛經這些古代經典裡面,有智慧。有人說多讀書能夠獲得智慧。我去年看一個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其中有個村秘書非常有意思 —— 有時候領導說一句話,他就說“哎呀這句話大智慧啊”,有時候他老婆說一句話,他就說“你這話說的就不智慧”。

如果“智慧”只是一個籠統的讚美詞,那它就不具備可操作性 —— 你就談不上怎麼想辦法刻意增長智慧,那麼這個概念就沒什麼意思。

想要獲得“智慧”,我們首先得給它找一個可操作的含義。

知識”,我們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不用解釋。

智商”,很多人知道,它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比如說邏輯推理、模式識別、短期記憶力這些與積累了多少知識關係不大的,但是能反映大腦運算水平的能力。

情商

”這個詞經常被濫用,但心理學家有比較明確的定義,是指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比如說意志力大小,遇到挫折能不能不崩潰,保持樂觀。

那麼“智慧”是什麼呢?

我最近看到一篇論文才知道,現在心理學家對這個詞也有比較明確的定義了。

這是一篇今年六月剛剛發表的論文,題目是《面對日常挑戰的明智推理》,作者是加拿大、德國和荷蘭的四位研究者。我把論文標題截圖在下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來仔細研讀:

這篇論文在引言部分介紹,目前心理學家們的確是開始關注“智慧”了,而且對老百姓說的“智慧”這個詞在心理學裡應該代表什麼意思,有了一個共識:

所謂“智慧(wisdom)”,就是“明智的推理(wise reasoning)”。

這裡我把 reasoning 給翻譯成“推理” ,實屬無奈,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中文詞來對應。這裡說的推理跟“邏輯推理”還不太一樣,不是說做個什麼數學題或者福爾摩斯分析案情 —— 它的意思更廣泛一些,是指通過你的理性,來對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比如說現在有個質量很好,可以用很長時間的名牌包包,價格很貴,和一個質量一般,但是價格便宜的普通包包,你買哪個?國家放開讓生二胎了,你生不生?教師節,你兒子同學的家長給班主任送了厚禮,你跟不跟?能不能做好這些選擇,跟你的數學成績關係不算太大(當然也有相關性),這不是邏輯推理也不是腦筋急轉彎問題。

知識多,也未必對這些問題有“ 直接的 ”幫助 —— 科普知識可以明確告訴你不要花冤枉錢買高價保健品,但名牌包包不是保健品,也的確有更多的效用啊? ——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你必須考慮到自身的情況,還要考慮到當時你所處環境的情況,綜合判斷,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這種選擇能力,不是知識,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心理學家乾脆就把這種能力,叫做“智慧”。

智慧,都需要什麼能力呢?你得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能從一個更大的視野中看待這個問題;你得有靈活度,能同時考慮不同的觀點;你得善於自我反省,承認自己的認識是有限的。

此前就有研究表明,這種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對個人生活好壞來說,比智商更有用。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特別從三個方面考察一個人的智慧水平:

  1. 智識上的謙遜 —— 我知道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合理評估這件事,我知道未來可能還有不確定性;

  2. 超越自我 —— 我知道我身在這個事情之中可能會當局者迷,如果能從旁觀者的視角看問題,也許更好;

  3. 考慮他人觀點,達成妥協 —— 我知道不同觀點的利弊,能理解這個事件的參與各方的想法和立場, 我不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考慮跟別人的關係。


研究者想知道智慧是怎麼在人群之中分佈的。

是一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更有智慧呢,還是每個人面對不同局面會表現出不同水平的智慧?所以研究者就找來 176 個受試者,這些人男女各佔一半,年齡和受教育程度都不一樣。而且其中有一點,讀過我們上週文章《不可重複的心理學套路》的讀者可能會非常理解 —— 這次特意選的是一些沒有什麼心理學知識的受試者!

好了,先讓這些人做一個問卷調查,然後每人發50歐元作為酬謝。之後,研究者要求他們在未來的 9 天之中,每天記一個詳細的日誌 —— 記錄自己在遇到生活中各種情況的時候,是否使用了上面說的三個智慧能力。每天早上研究者給他們發電子郵件提醒,而且完成日誌就給 25 歐元。

結果,論文的主要結論是,智慧在不同人中的差異,比平均每個人,在不同場合之間的差異,要小。

這個結論非常有學術味道,說白了,就是說智慧可能並不是一個個人特點。也就是說,大概不是這個人比那個人有智慧,而是每個人有時候面對這種情況就很有智慧,面對別的情況就沒有智慧。

這其實是個好消息,說明智慧跟智商不一樣。

智商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一個智商高的人不但考試成績好,其他方面也好,很難通過訓練提高。那麼現在既然智慧是個面對不同情況的差異,那它也許就是可以學的!如果我們多熟悉一些不同的局面,也許我們就能學會更多地使用智慧!這個研究還發現兩個小結論,也很有意思。

一個是當你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更有可能使用智慧。這個可以理解,有別人在場,我們就更容易從其他的視角去考慮問題。

另一個結論是智慧跟這些受試者的性別和受教育程度關係不大,唯一有關係的是年齡 —— 年齡越大的,越有智慧。

所以智慧跟智齒差不多,到了一定年齡它就長出來了。

|我的評論

我看這篇論文最大的收穫是,在智商、情商、性格等等維度之外,心理學家研究人,還有這麼一個叫做“智慧”的維度。這個“智慧”的定義未必跟我們心目中的“智慧”一致 —— 比如你可能說“進化是大自然的智慧”。

在這裡,心理學家把“智慧”的定義給縮小了,但是也給了它可操作性。如果你不喜歡縮小智慧的定義,我們也可以把今天說的這個概念,就按論文標題的說法,稱為“明智推理”。

論文裡說的這三條明智推理能力,值得好好體會!我以前聽說一個理論,說有什麼好東西,你得先給它起個名字,將來遇到了你才能想起來,才能使用它。這三條能力我們現在一說,都知道是好東西,但是如果沒聽說過,遇事未必會往這方面想。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叫“明智推理”!那麼以後再遇到個什麼事情,就能多個心眼兒,想想我能不能先別衝動決定,能不能用點智慧。不過我不太相信“人與人的智慧差別不大”這個結論。

統計實驗研究的都是“普通人”,真有個高人在裡面的話,他的數據恐怕會被研究者視為“異類”,他就是格拉德威爾說的“outlier”。

我相信,如果一個人好好提高自己,他就有可能獲得比一般人高得多的智慧。

|由此得到

謙遜謹慎,旁觀者清,達成妥協,這些都是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好的品質。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做到這三點,就是有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