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她一頭扎進安徽深山 只爲多幫幫「曾經的自己」

揚子晚報網7月22日訊(通訊員 徐玉潔 吳雨捷 記者 陳詠)22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油坊店鄉黃良村,一個年輕女孩在給孩子們上課。她叫陳洪晴,來自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科1602班的同。暑假來臨,很多學生收拾行裝回家度假,她則踏上了去往安徽大別山的火車。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跋涉,抵達了目的地黃良村。和別的支教大學生不同,她一頭扎進安徽深山,是為了多幫幫“曾經的自己”。

暑期她一头扎进安徽深山 只为多帮帮“曾经的自己”

陳洪晴的母親來自安徽,父親來自江蘇,兩人都常年在外打工。洪晴的小學是在安徽讀的,中學轉到了江蘇。“正是在安徽就讀的這六年,改變了我的一生。”陳洪晴回憶說:“大約是六年級的時候,有一個大學生支教團隊來到我們村,他們雖然只待了一週,但真的教了我很多,改變了曾經那個自卑的我。”

“有一次我逃課了,有一位大姐姐走了很遠的路來看我。”時至今日,陳洪晴已記不清大姐姐的容顏和名字,但大姐姐說的話她仍記憶猶新,“那個姐姐告訴我,雖然學習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如果你做到了,你會發現,你的世界開拓了很多,然後你會覺得原來自己也可以很棒!”自那以後,陳洪晴對學習的態度就完全變了,明白了學習是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而大姐姐對她的引導,也在她心中埋下了支教夢的種子。

進入大學後,她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團隊,立志公益服務。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地方,都會有她的聲音身影。2017年她報名參加了一個暑期支教團隊,但可惜的是,面試沒有通過。終於在2018年暑假,她成功加入了大別山暑期支教團隊。

初抵黃良村時,一種熟悉感油然而生,小時候的記憶又湧上了她的心頭,那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彷彿讓她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我也是從這樣的村莊過來的,所以我非常明白這些孩子對於知識的渴望,我也會竭盡全力去幫助這些孩子,也算是回報當時支教團隊對我的幫助吧。”陳洪晴感慨道。

和很多第一次支教的同學一樣,她的內心也充滿了忐忑。“孩子不喜歡我怎麼辦?我又能幫助孩子們什麼?我真的可以像小時候那位大姐姐一樣嗎?”這些發自內心的提問,讓她十分緊張。陳洪晴說,她是負責小孩心理輔導這一塊的,自己切身感受過,出身在這樣貧窮的山村,這些孩子的內心有多麼不自信,所以她希望用自己的耐心和關愛,給予孩子們信心。

對於這位溫柔善良的小老師,孩子們也表示了極大的歡迎,他們會採野花、編花環送給“陳姐姐”;會帶她品嚐山間美味;在課上更是積極配合,與她互動。“我特別喜歡陳老師,她真的超級超級溫柔,對我們大家也很好。”一位小朋友說。

小朋友的純真和進步同樣鼓舞了陳洪晴,讓她忘卻了來之前的惴惴不安和支教生活的艱辛。她表示,明年還將“回到”這裡,只希望可以幫到更多的小朋友。採訪中,揚大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蔣越星老師,也點贊陳洪晴的舉動:“支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她能以這樣的方式將這份事業傳承下去,很棒。” 編輯:王育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