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故事|徽商与徽州人的“国宝”烤面饼

胡适曾说过这样一个关于徽商的故事:徽州人的“国宝”——烤面饼。他说,我们徽州人商业上的成功,都要归功于这“国宝”。我们徽州人的习惯,一家若有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男孩,把一个留在家里耕田种地,其余的孩子,到了十三岁,便打发出门学生意。出门时不要带多少川资,只用几尺蓝老布做成一个袋,两端缝合,中间开一个口,每袋一端,装进五个这样的“国宝”就算孩子长途的粮食了。好在这“国宝”的馅子都是干材料,过上十天八天也是不要紧的,到宿店的时候,一点火,袋里掏出一个“国宝”在火上烘烤一会,吃下去就算一顿饭,至于宿费,每夜只需大钱二十一文,由徽州走到杭州,二百文川资,绰有余裕。徽州人穷得不能聊生的时候,有句安慰自己的口号,说是“不要慌,十天到余杭”。徽州人因为有这样的“国宝”,所以能走遍天下,而无一点困难,徽州朝奉的脚迹遍国内,是不能不感谢这个“国宝”的。胡适把这种烤面饼称之为“国宝”,足见他对此的看重。而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徽州人当年起步创业的艰难。今天我们去皖南旅游,仍能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胡适所说的烤面饼,至今在皖南仍能见到。用上好的松树板围成一个桶,半人高,直径一尺多宽,内里糊上泥,底部放上上好的栗炭,上置铁丝网格,将饼摊在上面烤。饼椭圆形,两寸来长,一寸来宽,中包干香椿,干竹笋,霉干菜,萝卜干等,外撒黄芝麻,过一会,立即黄亮亮的,十分香酥可口;而前不久去池州古徽道旁的一个小村落,我又发现了另一种烤面饼,从大山原始森林里摘来一种叫大叶菜的叶,简直有蒲扇那么大,将之晒干揉碎,用布袋装好,冬天快过年时,家家磨了糯米元宵面后,将碎菜均匀拌入,用木模托好,晒干,过年后出外做生意的人上路了,装上同样是很好的旅途食品。只是这种饼呈淡绿色,一烤热,绵软中散发出丝丝的清甜。如今旅游的人们都喜欢吃前一种烤面饼,后一种如果能开发出来,我相信人们同样会喜欢的,而且它是一种纯天然的有机食品。只是人们在欣赏了对联的哲理之后,再品尝这烤面饼,已忘了它其中包含的当年徽商起步时的艰难,以及它所做出的“奉献”。

(李传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