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佛祖爲什麼要叫「如來」?他到底是誰?

曾廣森


“如來佛祖”其實並非一種正式的稱呼,只出現於一些通俗小說或民間信仰中,比如《西遊記》。因為“如來”是佛的十大尊號之一,說“如來佛祖”就像說“皇帝天子”一樣,讓人感覺很怪。如來就是佛,佛就是如來。

當然,在原始佛教中,只有釋迦牟尼這一尊佛,因此說如來,或者說佛,指的都是釋迦牟尼。然而大乘佛教認為世上有無窮無盡的佛,每一尊佛都可以稱為“如來”,比如“大日如來”、“燃燈如來”、“多寶如來”等等。

“如”就是真如、如實的意思。佛教認為,我們看到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世界的真實本質只有通過修習佛法才能體悟。釋迦牟尼佛是乘如實之道而來到我們這個世間的,因此稱之為“如來”。同時釋迦牟尼又是乘著如實之道而涅槃的,因此也可以稱為“如去”。


夢露居士


感謝邀請,阿彌陀佛佛。我們不妨看一下宣化上人對此問題的解答,就會非常清楚了,南無阿彌陀佛。

法師簡介:宣化上人,黑龍江省雙城縣人,美國弘法第一人。1918年出生,19歲時母親逝世,於母親墓旁守孝三年,期間剃度出家。守孝期間,發“十八大願”,禮懺坐禪、日中一食、夜不倒單,靈異之事多不勝數,被稱“奇僧”。1948年,抵廣州曹溪南華寺,禮虛雲老和尚,受命任南華寺戒律學院監學,後轉任教務主任。虛雲老和尚為上人傳授禪宗法脈,賜法號宣化。後陸續至香港、美國等地弘法,在美建立“萬佛城”等諸多佛教道場,畢生弘化東西方弟子眾多,於1995年圓寂,留存舍利子眾。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有位居士問我︰“如來佛和阿彌陀佛是不是不同?”其實阿彌陀如來、釋迦如來、藥師如來,這每一尊佛的名字都叫“如來”。不是說單這一尊佛叫如來,另外一尊佛不叫如來。

佛有十個名號,什麼叫“號”呢?好像我們人有個名字,然後又有個別號。名字是自己尊長所用的,別號是一般平等的人所用的。號者號(音毫)也。什麼叫號?就好像老虎發脾氣了,獅子吼的聲音,也都叫號。號,聲聞於外。因為你這個聲名大,一般人都聽見了,所以叫“號”,又叫“別號”。這號就是大聲叫,有這麼一個意思。那麼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這是個什麼號呢?這叫“仿同先德號”,仿是模仿,就是學以前有德行的人。

(一)如來。“如”,如無方所,沒有一個特定的地方。“來”,來感而現,等“來”感應道交了,而現出來,這叫“如來”。又這如來兩個字是“來無所從,去無所去”,也就是無所來,無所去,這叫如來。又“如”是本覺的這個理,“來”是始覺的那個智。以本覺的理,契始覺的智,所以這也叫如來。如來大概的意思是這樣。

(二)應供。就是應該受人天的供養,人間的人應該供養他,天上的人也應該供養他,這叫“應供”。應供也有一個名號,叫“堪為福田號”,就是他堪作人天的福田。福田有自利和利他兩種。自利,就是自己研真斷惑。什麼叫研真斷惑呢?研究真理,把疑惑都斷去了。自己明白了,再能去教化他人,令他人也得到真理,將疑惑都斷了,這是利他。

(三)正遍知。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正,和外道的不正有所分別。遍,和二乘的不遍有所分別。二乘人,他證到偏空的理,而沒有得到遍,所以這是和二乘不同之處。知,是指和凡夫不同之處,凡夫是不知,而正遍知是無所不知。遍知也有一個名號,叫“遍知法界號”。

什麼叫遍知法界號呢?好像《楞嚴經》上說:“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松直,松樹是直的。棘曲,荊棘是彎曲的。鵠白,鵠鳥是白色的。烏玄,烏鴉是黑色的。皆了元由,它們的根本是怎麼一回事,佛都知道。乃至在三千大千世界以外,所落雨滴的點數,就是甚至於一滴,佛也知道。佛是無所不知,因此得此名號,就叫遍知法界號。

(四)明行足。明是明白,行是修行。明也就是智慧,修行就是福,福慧雙足——福也圓滿了,慧也圓滿了,這就是明行足。那麼明行足的明,又可說有三明。什麼叫“三明”呢?就是天眼明,得到天眼通了。宿命明,前生的一切,他都明白。漏盡明,得到無漏了。明行足也有一個特別名號,叫“果顯因德號”。佛於果位上,顯現出來他在因地所修的德行。

(五)善逝,世間解。善是好,逝當“往”字講。“善逝,世間解”的另外一個名號,就叫“妙往菩提號”。為什麼叫妙往呢?他善到十方諸佛國土,用權巧方便來教化眾生,所以就叫妙往菩提號。

(六)無上士。怎麼叫無上士呢?因為他把所有的惑都斷了,沒有見惑、思惑、塵沙惑,沒有種種的惑了,所以叫“無上士”。若有惑可斷的,就叫“有上士”。無上士也有一個它自己的名號,叫“通偽達真號”。佛知道內身和外境一切一切都是虛偽的,唯獨佛乘是真實的,所以叫通偽達真號。

(七)調御丈夫。調是調和,御是御車。古來的車是用馬拉的,要有一個人拿鞭子趕這車,這叫御車。現在駕駛汽車,也可以說是御車。有一天晚間,我說:“駕車就是調御丈夫。”這個調御丈夫,調御什麼呢?調御六道眾生,都到佛果菩提,到佛的果位上。所以這是最大的一個大丈夫,調御眾生,令其了脫生死,超出六道輪迴。調御丈夫也有一個名號,叫“攝化從道號”,化度眾生,令一切眾生都依從修道的路去修行。

(八)天人師。佛可以作人天的師表,三界的師表。這也有一個名號,叫“應機說法號”,應眾生的機緣來說法。

(九)佛。佛是半梵語,具足來說,叫“佛陀耶”。因為中國人歡喜簡單,所以就稱佛。佛也有一個號,叫“三覺圓明號”,三覺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萬德備。萬德也都具備了,所以就成為佛。

(十)世尊。佛無論在世、出世間都尊貴,所以叫“世尊”。這也有一個特別的名號,叫“三界獨尊號”。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獨尊,是指只有佛才是最尊貴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出世的時候,就一個手指著天,一個手指著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天上邊和天下邊,只有佛是最尊貴的,所以第十名號叫世尊,別號就叫“三界獨尊號”。

世尊又有六種的意思:

(1)自在,佛是最自在的。

(2)熾盛,好像火,很熾盛。

(3)端嚴,又端正又莊嚴。

(4)名稱普聞,誰都知道佛的名稱。

(5)吉祥,世尊這個名字有吉祥的意思。

(6)尊貴。

以上所說,是佛十號簡單的解釋。 


極樂小僧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凌霄殿時,玉帝狂喊了一聲:“快去請如來佛祖!”

如來佛祖是個佛不錯,但為什麼叫如來?

“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真理之義。“如來”就是“由真理而來(如實而來),而成正覺之艾”,“如去”就是“乘真如(絕對真理)之道,而往於佛果涅盤”。還有點要說,“佛”這個詞本身就是乘真理而來,由真如而現身,故尊稱佛陀為如來,故“如來佛祖”是個同語反覆。

值得說的是“如來”並不僅指釋迦牟尼佛,因“如來”和“佛”一樣,是一切佛之通稱;而佛有十種稱號,“如來”只是其中之一,另外九種是: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便是“如來十號”,“佛世尊”又可分為“佛”、“世尊”。


愚痴九九


1.如來佛祖為什麼叫“如來”

“如來”即是“佛”,“如來”和“佛”實際是一個意思。如來實際意義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如來為釋迦牟尼就錯了。

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

佛有三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
報身佛:盧舍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對於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處於實報莊嚴土。

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2.如來的真實身份

釋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瞿曇)。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如來佛一生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降生、出家成道、傳教、僧伽、涅槃。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審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此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歷史性的人物。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即漢譯“甘蔗王”的後裔,迦毗羅衛(劫比羅伐窣堵)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在4世紀法顯遊歷印度時,這個國家已日見衰落。19世紀末,考古家在這裡發掘出一個藏有遺骨的石壺,上面刻有公元前數世紀流行的婆羅謎文字,意為釋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羅衛發現有阿育王巡幸時所建的石刻,從而證實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後尼泊爾政府一直在進行考古發掘。
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於古印度典籍沒有明確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並從卒年推算的。因此說法不一,竟有60種之多
。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百年。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624年,卒於公元前544年,並以此為依據,在1956~1957年舉行紀念釋迦牟尼涅盤2500週年的盛大活動。西方學者根據南傳史料,對佛滅年代有公元前489、 487、486、484、483、482、478、477諸說;日本宇井伯壽根據北傳史料,從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據阿育王即位年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國近代學者依南齊僧伽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眾聖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波離結集律藏,並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書後記下一點,以後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共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滅於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為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採用。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

藍葉幽晴


“如來”並非某一尊佛的名字,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共有名號。“佛祖”也並非特指某一尊偉,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中土化的稱謂,比如有東方佛祖,西方佛祖等等。在我們娑婆世界,共有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八尊,下一尊是彌勒佛,我們通常也把“如來”“佛祖”特指現階段出世的釋迦牟尼佛。



諸佛的名號代表著佛的功德,佛的功德無量,名號也無量。概括略說有十種,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來”就是諸佛十大名號之一。

諸佛每一個名號,都代表著佛的一種功德。“如來”這個名號,其義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到世間,成就正覺,度化眾生。它是說諸佛是如何來到這個世間的,諸佛與眾生來到這個世間的方式、方法、目的是不同的。



真如之性,如實之道,眾生也本自具足,但眾生痴迷,造業輪迴,是被業力牽引,被動來到這個世間的,來的目的是酬償因果;但諸佛親身實證真如,所以諸佛能本著大慈大悲的本願,乘真如之道而來到世間,來到世間的目的是利益眾生,度眾生脫離苦海。

真如之道是“大智”,度化眾生是“大悲”,所以“如來”這個名號,代表的就是諸佛“大智大悲”的功德。



因為“如來”是住真如之體,乘真如之道,現真如之用,所以有時“如來”也特指這個真如之體,也就是特指離一切相的真心,佛性,法身等等。

我們通常也將“如來”這個詞,特指現階段在我們娑婆世界示現成就正覺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五百年後出生在古尼泊爾地區的釋迦部族,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觀察到世間眾生種種苦難,為尋找到解脫苦難的方法,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開始轉法輪,度化眾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那邊仍是孤獨


很多人看過《西遊記》,或者信佛都知道,如來佛是佛教的最高長官,但是你知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被叫做如來佛祖嗎?為什麼網告訴你釋迦牟尼為什麼叫如來佛,他創立的“佛教”如此盛行?



  佛教的核心人物,釋迦摩尼不是神而是人,俗名喬達摩·悉達多。根據佛教經典,釋迦摩尼大約在公元前500年是個喜馬拉雅山區的小國的王子,看到身邊的人深深陷於苦難之中,而心生不忍。他看到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僅時常受到戰爭和瘟疫等災難襲擊,還無法免於種種焦慮沮喪和不滿的情緒,似乎這一切都是人生難以避免的事。

  人類追求財富和權力,獲得知識和財富,生兒育女建造宮殿和房屋。但不論取得多少成就,卻仍然無法滿足,窮人夢想著要變富,有100萬的想要200萬,有200萬的想要1000萬,而且就算真的有錢了,有名了,他們還是不滿意,還是有無盡的煩惱和憂慮,無法從生老病死中解脫,致死一切如夢幻泡影,消失生命就像是毫無意義的追尋。然而,這個輪迴該怎樣才能跳出?

  在29歲時,釋迦摩尼半夜出宮,拋下了財富和家人,流浪走遍印度北部,希望為這一切痛苦尋找出路。他前往個個修院修行,聆聽各個大師講道,但還是無法完全感到解脫,有什麼不滿意然環繞。他並未絕望,決心反求諸己,直到找到徹底解決的方法為止。他入禪六年,思索各種人類庫痛的本質、原因和解決方式。

  最後他體會到,一切苦難並非來自厄運、社會不公或是神袛的任性,而是出於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釋迦摩尼認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會產生慾念,而慾念總是會造成不滿,遇到不開心的事,就想躲開;遇到喜歡的事,就想維持並增加這份愉快。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遠不滿、永遠不安。這點再碰上不悅的時候格外明顯,像是感覺疼痛的時候,只要疼痛持續,我們就一直感到不滿,用盡辦法想要解決。

  然而就算是遇上歡樂的事,我們也從不會真正滿足,而是一直擔心這種歡樂終將結束,或是無法再持續或增強。

  有些人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愛情,但等到真的找著了愛情,卻還是不滿足。

  有的開始整天擔心對方可能會離開,有的又覺得自己太過屈就,應該再找更好的人。

  雖然上天可以賜雨,社會機制可以提供公平正義和衛生保健,有好的運氣就可以變成百萬富翁,但不論如何,我們的基本心態都不會改變。因此,就算是偉大的國王也無法避免焦慮,得不斷逃避著悲傷和痛苦,也總是想要追尋更多的快樂!

  釋迦摩尼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跳出這種惡性循環,再事物帶來快樂和痛苦的時候,重點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著重在它帶來的感受,於是就能不再為此所困。雖然感受悲傷,但不要希望悲傷結束,於是雖然仍有悲傷,也不能再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傷,也是一種豐碩的經驗。雖然感受快樂,但不要希望快樂繼續,於是雖然仍有快樂,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靜。

  但要怎樣才能讓心裡接受事物的本質,而放下種種欲求,知道苦即為苦、樂極為樂?釋迦摩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夠訓練心靈感受事物的本質,而非排除種種欲求。通過訓練,心靈專注在“我現在是什麼感受?”而不是問:“為什麼是我?”這種境界很難達到,但並非不可能。

  釋迦摩尼將冥想落實在各種道德規範上,好讓信眾更能專注在實際的感受,而不會落入各種欲求和幻想之中。他要求心中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因為這些作為一定會讓慾望如野火燎原,而一心追求權力、感官享受和財富。

  等到這些火焰徹底撲滅,原本的欲求就換成了圓滿和寂靜,稱為涅槃。達到涅槃,就是解脫了所有苦痛,能夠無比清晰的感受身邊的現實,沒有什麼幻想和幻象。雖然人們很有可能還是會遇到苦痛,但苦痛已經不能再影響他們,畢竟無慾則無苦。

  根據佛教經典,釋迦摩尼本人就達到了涅槃,從痛苦中完全解脫。而在這之後他就被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接著佛陀一生前往各地普傳佛法,希望讓所有人離苦得樂,佛陀的教誨一言以蔽之:痛苦來自於慾望,要從痛苦中解脫,就要放下慾望;而要放下慾望,就必須訓練心智,體驗事物的本質。

  但是他為什麼被稱為如來佛呢?

  英語中怎麼說如來的?Thus come one或者Thus gone one,“如此來者”或“如此去者”(後一種似乎用得更多),鏗鏹有力、琅琅上口、言簡易骸,絕對地對應於咱漢語的如來!

  英語和佛經的原始文字梵文同屬印歐語系,彼此容易相通。這些英語佛經闡述者都是些歐美人士,根本不懂得漢語。他們翻譯、解釋佛經,靠的是直接學習理解。而他們得出的結果,居然同咱漢語千百年前的解釋竟完全一樣。

  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那麼悠久,那些鼻祖翻譯者,像鳩摩羅什、法顯、唐玄奘之類大師實在太牛太牛啦,竟然把這種外來文化完全實現了本土化,並且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當然這登峰造極也造成了一種後果,那就是大家都以為佛教是浩如煙海般的深奧,以至那麼多人居然都不敢輕易肯定這“如來”其實就是“如此而來”。想到這一點,倒有點啼笑皆非。

  現在佛教在亞洲如此盛行,就是因為他很多的佛意讓許多人向善或者擺脫託痛苦,雖然我們要相信科學,但是信仰自由,你想信佛就先看看佛界的大boss吧!


一個小小滴我



如來與佛只是相同果位的兩個不同之名號爾。《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佛無高下之分。只有先後印證之果。不同丗界有不同佛。如娑婆丗界有本師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丗界有藥師琉璃光佛!西方極樂丗界有阿彌陀佛!等。


佛丗界之多數之不清。丗尊佛陀(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所雲“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丗界。”,由此可見佛丗界之多真是數之不清。丗尊佛陀還在《金剛經》裡告訴我們十方三丗諸佛有八百四千萬億那有他之多。可見佛(如來)亦是數之不清的。


之所以人們普遍認知釋迦牟尼佛,是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在娑婆丗界。而我們就活在這個娑婆丗界裡!之所以要念阿彌陀佛是因為佛陀告訴眾生往生要去哪裡!

如來是十道中之最高果位即佛果位。十道分上四道和下六道。上四道分別是:佛(如來),菩薩,緣覺,聲聞。佛(如來)是最高果位永不退轉。即不生亦不滅。菩薩為償宿劫願還須脩行精進直至圓滿方可印證佛果。有偈雲:菩薩清涼月,常遊碧淨空,為償宿劫願,浩蕩向前行。緣覺及聲聞亦是小乘佛法之羅漢道。羅漢道包含四個果位分別是:最高為阿羅漢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須陀洹果。

下六道分別是:天道,脩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而這六道就是人們常説的六道輪迴的六道。

——釋永載


願樂欲聞


「如來」就是阿彌陀佛!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觀世音菩薩!……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經"是"契經" 這個"契"就是默契配合的意思,能夠上契諧佛智慧,下契眾生根機。一個"經"字 非同小可啊!如果把這個"經"字搞明白,你也等於開了大智慧,它用"貫.攝.常.法"這四個字來分別說明_貫是貫通表世間法。萬法為一個念所貫起來,這就是[如來藏]的道理,不僅講法理法義,還要講法用,講妙用。 第二個字叫"攝"是攝受之意。凡是佛所講之經法一定能攝受眾生,凡是眾生他一定能攝受佛法,為什麼?佛就是我,法就是我,我就是法。利用佛法的這種攝受力,去教化眾生。這叫"攝"。 第三個字叫"常"。它在佛法裡是表永恆之意.永久不變之意.如如不動之意。在佛法裡講這個"常"是時時.事事.處處,都是一如既往,永遠都不變,念念在道,是這個常。所以佛講的經典,我們要注意,任何人不可以以任何理由,擅自改動一個字,減少一個字,增加一個字;否則你是大逆不道。 第四個字叫"法"這個法帶有規範之義,帶有依教奉行之義~凡是佛所講之大法,任何人不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來違反。 以"開權顯實"以"開近說遠"" 開跡顯本"以此使修行人打開智慧。有不可思議的妙境。修行就是解放思想拓寬心量。 來進一步破除我們的無明微細煩惱。 無量的空間可以包容於一個微塵。 定 當下是不是戒和慧啊。 世界的災害 這是由於世間法一定的量變引起質變,一念心的惡 善 偽 就是質量,所以這個心發出來就形成了數量。 [兩足尊]智慧足了,福報足了。 [智慧]通達事相叫[智],明白事理 叫[慧]。這個事理就是空理啊!智為慧所用,慧為智所依。比如所講的法為[智],在沒有講之前它的存在就是[慧]。由慧現形為智。 [調御丈夫] 佛就是調御師,在調我們的心,[御]在防禦我們的邪知見煩惱習氣,[丈]就時刻觀察我們的心態,來對症下藥[調御丈]。 «法華經»是實,無量經典是權,你真正讀懂了«法華經» 實就是權,權就是實,權實不二。 «心經»是從理論上,從性上,高度地概括«法華經»«楞嚴經»。 «阿彌陀經»是從相上來高度地概括«法華經»«楞嚴經»。 «法華經»是在«楞嚴經»的基礎上提煉.概括,加一個立竿見影.見性就成佛。 «法華經»講了"十如是------如是體 如是性 如是相 如是力 如是用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 佛說[善哉善哉]第一個[善哉]:上契佛之本懷,你不問,我就要講這個事。第二個[善哉]下契眾生根機,眾生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就要講的這個道理。 佛法的真理 不可以用世間法來詆譭 懷疑。 也不須要刻意地做作。 要明白[如是我聞] 一切的萬法是不是就是[是]啊?一念,念是不是就是[如]啊?是不是講[如是我聞]啊?念 是不是[阿],是 是不是[彌陀]啊? «法華經»是實,無量經典是權。你讀懂了«法華經»那麼實就是權,權就是實。 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它是靈明不昧,它隨時可以出現。當有了一念之後,這個"真空"就形成了虛空。由絕待的"一"而似乎形成了對待的"二",就像我們對著鏡子一樣,鏡子裡的人跟這個是不是一個人啊?它把鏡子裡的人對立了,就是當初我們的無始無明。 文殊菩薩講[歸元性無二] 就是[如是我聞],你聞不聞?[方便有多門]這就是"衣 食 住 行"是不是啊?佛法就是來 解放思想 破除迷信。 [一心三藏]一個心裡包含了三藏無量法。三藏無量法又歸於一個實。 [如來明見]如來佛是過來人,他懂得我們的一念心裡面具足無量的"性具功德",可以隨緣顯現為無量的"事造功德"。比如佛知道孫悟空能變茶杯,茶杯就是孫悟空,知道孫悟空的"性具功德"還能變成其它色身和萬法。這叫[如來明見];"於無相中見有相,於有相中見無相"這是證道位的功夫。也叫"見道"。佛呢,見道證道圓滿一體。 而我們到了中陰身期間就是現量的證道。 逆來正對,橫來順受。 [名字]是相,[語言]是文字相。 佛力是我們的助緣。


如來藏4


首先來說一下“如來”這個詞,《佛教入門四書:佛教常識問答》:

“如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Tathāgata譯出來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atā),即一切法(事物)的 真 實 狀 況,它 又 包 含“如實”(Yathābhūtam)的意義。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可以稱阿彌陀如來。

確定“如來”並不是單指一個人或一尊佛,“他”可以指代所有的佛陀。


我們一說“如來佛祖”就會潛意識裡想到《西遊記》裡出現的那位把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法相莊嚴的釋迦摩尼佛,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基本上如來佛祖就成了釋迦摩尼佛的專屬代稱,基本不做他想。



釋迦摩尼佛到底是誰呢?

釋迦牟尼是當時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國王的長子,父親名淨飯,母親名摩耶。摩耶夫人生產前,根據當時風俗,回到母家去,路過藍毗尼園,在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

喬達摩·悉達多王子,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後來稱他為釋迦摩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摩耶夫人產後不久就死了。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夫人養育的。他自小從婆羅門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等等,知識很廣博;又從武士們學習武術,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他父親淨飯王因為他天資聰慧、相貌奇偉,對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後,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


悉達多王子在幼年的時候,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象,給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飢渴睏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人,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衰醜龍鍾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他讀過的吠陀書(婆羅門教經典)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學到的知識和他未來的王位、權力也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於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頭,後來終於捨棄了王位。

經過漫長歲月,歷經無數磨難,終於在一天夜裡於菩提樹下證到無上大覺,成了佛陀。


冰花舞飛揚



Namah Shākya-munaye


“佛祖”這個詞是道教的稱呼,道教把孔子稱為“儒祖”,把老子稱為“道祖”,把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稱為“佛祖”(有些大舌頭甚至把“佛祖”改成“佛主”),——實際上佛教里根本沒有“佛祖”這個詞,佛教把釋迦牟尼稱為“佛陀(覺悟者)”——“佛陀”這個詞是梵語和巴利語buddha的音譯,意為“得到智慧的人”或“得到覺悟的人”。





大多數人都認為“釋迦牟尼”這個詞是梵語shākya-munaya的音譯,但實際上“釋迦牟尼”這個詞是巴利語sākka-muni的音譯,sāk譯為“釋”,ka譯為“迦”,mu譯為“牟”,ni譯為“尼”。舊譯派也有譯為“釋迦文”的,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最後一個元音(i)脫落,即sākka(釋迦)mun(文),在粵語裡“文”字的發音就是mun;二是翻譯者先把sākka-muni譯成“釋迦文尼”,後來又省略了最後一個漢字“尼”,就變成了“釋迦文”。




佛陀在大約兩千五百多年前出生於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在當今的尼泊爾(Nepal)境內(尼泊爾在古代屬於北印度的一部分),佛陀與中國的孔子基本是同一時代的人。




“如來”一詞是梵語(或巴利語)tathāgata的意譯,tathāgata是由tatha(如,this)和āgata(來,get)兩個詞組成的。表示一切眾生內心隱藏的覺悟,與分析心理學中的“集體無意識”的概念有些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