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橙子味的是愛情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兒時與父母相伴的時間是最多的,從呱呱墜地,到慢慢地成長,期間的一哭一笑、一怒一言、一爬一走……都離不開父母的細心教導與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孩子的感受與習性。習慣了一個人的言行,慢慢地也就成了那個人潛在的“影子”,說話,做事都以父母的言行為準則,也就有了“一樣米,養百樣人”的說法。這其實也與三字經裡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其實就是與他從小成長的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一對性格暴躁的父母,其子女在長大後性格也會比較易衝動、易暴怒。而一對性格溫和的父母,其子女在長大後,性格也就相對平和,而一對放任自流的父母,最終也管束不到孩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感受,父母也無從說起。

不要求每個孩子都有多麼大的成就,但是孩子的成長歲月裡,父母要孩子儘量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學會獨立自主,學會堅強,也學會善待自己與他人……有正確的是非觀、社會觀、人生觀,就是有了成長的資本,一切不忘初心。


幸福媽咪成長樹


一.父母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

  • 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項著名研究證實了這個觀點。研究中,72名幼兒園兒童分組觀看兩個成人榜樣:一個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另一個安靜地玩玩具,對旁邊的充氣玩偶置之不理。此後,讓兒童玩這個玩偶,觀察過暴力榜樣的兒童模仿了攻擊行為,他們不僅像“榜樣”一樣對玩偶施以暴力,而且發明了新的攻擊玩偶行為,譬如用玩具槍向玩偶射擊。

  •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中國的一句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幾個月大的兒童就開始跟父母“咿呀”學語,一歲左右蹣跚學步,孩子學會了說話、走路後,其說話的語調、走路的姿勢都可能帶有父母的痕跡,這一點在幼小的兒童(幼兒園之前)身上尤為明顯。兒童3歲前處在“圖譜時代”,他們把人們的行為模式看成一些圖譜,照著這些圖譜學習各種行為。

  • 比如父母見到他人問好打招呼,分手揮手再見,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說“謝謝”等等,這些都是人際交往中的基本圖譜。紅燈停,綠燈行,橫穿馬路走斑馬線,把垃圾丟入垃圾桶等等,這些則是社會規範圖譜。在兒童的早期生活中,大量的行為圖譜來自於父母,他們對父母的行為看在眼裡,聽在耳中,記在心上,並照此行事,這些行為圖譜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如果父母行為不端,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可想而知。

  • 因此,父母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父母就得成為什麼樣的人,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教育自己的過程。

二.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注意哪些)

  1. 不要對孩子“板著臉”

    父母在回到家後,請務必提醒自己:不管在單位發生了什麼,在孩子面前忘掉所有單位裡的事情,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而不是領導,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2. 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

    現出不屑一顧或者和孩子說:沒關係的、男子漢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要充分理解孩子的難過。最恰當的辦法是說: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嘛?”

  3. 不要輕視孩子的提問

    當孩子來問父母,“這道題怎麼做”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如果父母回答他“你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的時候,孩子心裡對父母就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媽媽最好這樣說:“哎呀,這道題媽媽也不是很清楚,我們一起來完成它,好嗎?就這樣帶著孩子來看書。

  4. 不要總說沒時間

    母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而溝通的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聊天,瞭解孩子最近是否遇到開心或苦惱的問題,父母應該充分傾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就孩子的想法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與父母交談的興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有利於促進親子關係。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就的基石,父母在孩子兒童時給予什麼,孩子將來就會反饋什麼。不要輕忽你的言行舉止,父母們。


小薇手記


孩子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每天見到父母的時間是最多的,學父母的也是最多的,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所以父母都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尤其6歲以下的孩子!


超感教育中心


剛好也想回答這類的問題。

首先要明確的一個觀點是:父母的行為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

模仿他人的行為是所有動物幼崽的學習本能,人類也是一樣。生而為父母的那一刻,你們就應該意識到,自己是孩子模仿的藍本和示範對象


不說教,我還是照舊說個故事吧:

三年前,我帶著兩個孩子和母親參加了一個親子旅行團去海外旅行。一天晚上同行的夥伴跟我聊天時無意中提到“阿姨(我媽)是不是特別緊張?”

我很吃驚,就問他為什麼這麼想。他說“下午搭扶手電梯的時候,你兒子跑遠了,你媽媽就大吼孩子的名字。當時我正好站在你媽媽的前面,那一嗓子慘烈到我控制不住的打了個冷戰,心跳得差點從嗓子裡蹦出來。

小孩子跑來跑去很正常,也在視線範圍之內,老人家可以放鬆點”。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媽媽的大喊意味著緊張,需要放鬆。而在此之前,我已經學會無視這種行為。甚至有的時候,我會怕她喊娃喊得太累,我來幫她扯著嗓門大聲喊。

其實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不僅僅是對於行為的示範和模仿,還是對情緒表達的示範和模仿。母親緊張、害怕、擔憂的情緒,都使用一個聲嘶力竭的大喝來傳遞。

被嚇了一跳的孩子只能體會到自己的害怕,辨識不出呼喚者的感受。

當我做了母親,開始學習如何陪孩子長大。瞭解到當類似的情況重演時,除了發洩自己的情緒還可以有其他的選擇:走到孩子旁邊,蹲下來告訴他“你跑來跑去,媽媽看不到你,擔心你丟了,我很害怕。你可以在我看得見的地方玩嗎?”

這個時候,站在面前聽我說的,不僅僅是我的孩子,還有內心深處,那個被嚇了很多次的,幼年時的自己。


因此,相較於孩童幼年時輕鬆的模仿,如果在成年以後還要去重新糾正和學習,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耗費更多的能量。

如果父母能夠更多的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對自我成長(言行只是其中之一)的關注和提升上,孩子的教育是水到渠成的。


心跡家庭成長社


謝邀。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精心呵護,而孩子的心智健康也需要父母的關注。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這樣的老師是最親近,也是最有權威,最有影響力的老師。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經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孩子在父母的關懷撫愛中逐漸認識世界,在父母的行為中潛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為的陶冶,孩子對父母是信賴和尊敬的。父母的言行舉動對孩子都有著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連古人都能意識到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責任是父母。因為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綜合的素質和情商,都來自父母的垂範。因此,父母的好榜樣將為孩子鋪就成功的道路。

好父母勝過好老師,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比老師四十五分鐘影響更大,而且只有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也可以說父母的言談舉止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


粼水映摯緣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和價值觀等,都被孩子們視為“成長範本”般有樣學樣。那麼父母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

  1、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業成績是學生最最關心的問題,年級越高越努力學習的孩子,常常會在內心痛苦地吶喊“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卻總是沒有收穫?!”其實,誰告訴你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呢?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有收穫。大家發現沒,“成功”我給它加了引號,其實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穫,例如,你確實多掌握了一些知識,養成了好的習慣和意志品質,至少你知道了哪條路是不適合自己的。但是大家往往都不覺得這是“收穫”或“成功”。

  這是我這幾年工作以來,常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在我和學生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的前提之下,常常一點就通。這是我在學校裡做的常規的心理輔導工作,也是我覺得大多數孩子應該知道的話,透過我的嘴巴,當然最好是父母,告訴他們。我們常常教育小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其實這句話小孩常常會有不同的理解。曾經有一個家長很無奈的告訴我,說她有一天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讓她孩子幫忙拿個東西過來,結果她女兒回答她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讓她哭笑不得,但又不知道怎麼回應。大家覺不覺得這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自私和推卸責任的意思呢?

  我覺得教育小孩時,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媽媽忙得不可開交,自己不能做拿東西這件事,所以這並不適用於這種情況。媽媽在家裡翹著腳看電視,叫女兒幫忙拿個東西。這個時候回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合適的。

  所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能(我只是說可能)會有養成小孩自私和推卸責任的副作用,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更能培養小孩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2、“你可以帶,但要自己照顧好”;這句話是我們外出時,我兒子有時候會想帶這個玩具那個玩具,我想大多數家長可能會斷然拒絕。如果答應了又常常因為玩具丟失或弄壞而讓小孩子大吵大鬧,讓父母覺得還是不要太“寵”小孩子,暗下決心下次不再讓小孩帶玩具。但是這麼做你又剝奪了小孩選擇的權利,他沒有做不道德或傷害他人的事,為什麼不能在出去玩的時候帶上自己的玩具呢?我們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也破壞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當然我已經有和小孩解釋清楚“照顧好”是什麼意思,就是A照顧好自己的玩具不損壞和丟失;B照顧別人,不許給別人添麻煩;3.如果玩具弄丟或損壞了,你可以哭,但不許責怪他人。以後我就不用再多做解釋,只需告訴他“你可以帶,但要自己照顧好”,甚至有時候,我都還沒開口,他就會自己說出這句話。

  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會用不同的語言告訴孩子這個道理,因為你要考慮到孩子的認知水平。同樣是這個道理,我對高中的孩子們是這麼說的,請大家看第3條。

  3、任何人都不能以愛的名義去限制他人自由,朋友,愛人,父母都不行。只有一種情況你必須被限制,就是你做了違法犯罪或不道德或傷害自己的事。這句話更高度概括,第2條只是這一條的一個具體表現。這是我常常告訴高中學生的一句話,目的在於讓他們分辨清楚在什麼情況之下要“維護自身權利”和“學會拒絕”。例如,某個學生問“有個同學總是粘著他,有時候讓他很不舒服,是不是該拒絕。”“老師不讓我參加社團活動,因為怕影響學習。”“媽媽讓我不要和XXX同學來往,怕他會把我帶壞。”

  4、不被理解是生活的常態;學生最常向我訴苦的問題之一是“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我覺得很痛苦”。其實大家想想,有人知道你過往的經歷嗎?有人知道你腦子裡在想什麼嗎?其實沒有人知道,不是嗎?所以不被理解才是生活的常態,而不是被理解。知道這個真相,我想你就不會強求別人一定要理解你,你也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5、想要別人對我好,我要先對別人好;我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要對我好。這也是學生常常向我傾訴的煩惱“為什麼身邊的朋友都不怎麼理我,有時候以前很要好的朋友見面都不跟我打招呼。”“我對她那麼好,她卻總是對我愛答不理。”“我和朋友吵架了,努力挽回,但總覺得她對我沒有像以前那麼好了。”你也許還不太相信這一條心理學上所謂的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但是你可以先試著在生活中踐行這條原則,再考慮自己是不是要相信它。

  6、太好了,又讓我碰到這樣的事情,又給了我一次成長的機會,凡事的發生皆是恩典。碰到困難時,可以這樣告訴自己。苦痛也是人生的常態,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就是語言的奴隸,積極的暗示就像一把鑰匙,能解放你被束縛的心情。

  7、父母希望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多過於我考出好成績;非常多的學生因為成績考得不好,而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因為他們覺得現在考出好成績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重要途徑。其實我在諮詢室也常常接待學生父母的拜訪,絕大多數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快樂而充實多過於考出好成績。會產生這樣的誤會,是因為大多數父母工作太忙碌,和小孩溝通太少,平時和小孩僅有的溝通時間,話題也只侷限於學習情況,特別是成績。不是父母這麼關心成績多過於關心你,而是實在是找不到什麼話題可以談,除了成績之外。

  8、付出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學業成績是學生最最關心的問題,年級越高越努力學習的孩子,常常會在內心痛苦地吶喊“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卻總是沒有收穫?!”其實,誰告訴你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呢?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有收穫。大家發現沒,“成功”我給它加了引號,其實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穫,例如,你確實多掌握了一些知識,養成了好的習慣和意志品質,至少你知道了哪條路是不適合自己的。但是大家往往都不覺得這是“收穫”或“成功”。

  父母教育孩子非常錯誤的言行

  1. 姿態:教育孩子時,永遠居高臨下

  孩子拿著裝鹽的瓶子,一抖一抖地往菜裡撒鹽,一不小心瓶蓋開了,直接往菜裡倒了一堆。媽媽從廚房出來,剛好看到這景象,不由分說地給了孩子屁股一巴掌,指著孩子氣呼呼地說:“你手咋這麼賤呢?一會兒沒看見,你就給我找事兒!”

  孩子捂著屁股,委屈又不敢哭,其實,他剛才嚐了一口菜,發現媽媽忘放鹽了。孩子本想幫個忙,沒想到招來這麼一頓……

  生活中,家長們總是習慣性地剝奪了孩子辯解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不由分說的責罵。但是,孩子除了淘氣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心理動機,有些甚至是為爸爸媽媽著想,只不過好心辦了壞事而已。

  良好的親子關係,從來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公平對話基礎上的,別讓你居高臨下的姿態,把孩子從你身邊越推越遠!

  2. 情緒:經常把工作煩惱帶回家

  公司部門調整,新來的女同事調到了更好的部門,而媽媽則繼續留在原處。下班一回家,媽媽就忍不住跟爸爸嘮叨開了:“這年頭,真是小人難防啊!她一個新來的,憑什麼比我們先調走?誰不知道她給領導送禮呀,說不定還獻身了呢。哼,狐狸精!”

  我們總是習慣在工作中耗光自己的耐心和好心情,然後帶著怨氣回家,然後一通發洩和嘮叨。但是,負面情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會讓孩子慢慢地和你一樣,對學習、朋友充滿不滿和怨憤,心態也變得不夠包容、寬和。

  3. 付出感:讓孩子充滿愧疚

  兒子犯了點錯,在被爸爸教訓的時候,頂了一句嘴。爸爸頓時火氣更大了:“你有什麼資格頂嘴!我供你吃,供你喝,難道養了個白眼狼嗎?你對得起我跟你媽麼?”

  讓孩子體會父母辛勞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從小就讓孩子幫忙幹家務等;但是,一直把“我們辛苦都是為了你”“你對得起誰”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其實效果很差,容易讓孩子充滿愧疚感、壓抑感,最終滋生逆反情緒。

  4. 家庭關係:在孩子面前詆譭家庭成員

  奶奶從鄉下進城,幫忙看了幾天孩子,媽媽就各種看不順眼,生怕把孩子帶壞了,於是偷偷跟孩子說:“別亂聽你奶奶那一套,她教的都是些什麼呀,老封建!”

  婆媳矛盾,是個很難解開的心結,有時候很難評論誰是誰非。但無論你們之間的關係怎樣,有一個底線不能碰觸,那就是:別當著孩子的面詆譭對方!

  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不管對錯,孩子都會去模仿。你對老人大吼大叫、私下詆譭的那種態度,孩子早晚會學會,以後很可能會用來對付你!所以,大人之間的矛盾,大人私下解決,別牽連上孩子!

  5. 生活:自己過得節儉,卻讓孩子大手大腳花錢

  很多家庭並不是多麼富裕,卻對孩子的各種慾望有求必應:爸媽工資都3000出頭,卻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送孩子去昂貴的私立學校;爸媽都用著老舊的諾基亞,卻給孩子買5000多的蘋果……

  有些爸媽覺得“再苦不能苦孩子”,但現實是,越不讓孩子吃點苦,孩子越容易變成“白眼狼”!在一味的寵愛中,孩子根本學不到感恩,相反,他會變得虛榮、自私、攀比。

  所以,什麼樣的家庭水平,就讓孩子接受什麼樣的生活,所謂的“窮養”“富養”,指的不是金錢,而是精神!

  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的例子

  01現在我們去國外旅行,很多都是自由行。遇到的中國旅客,大多是安安靜靜、彬彬有禮的,英文流利,相處愉快,除非他們帶著孩子。

  偌大的餐廳裡坐滿了膚色各異的客人。不遠處的一桌是兩家中國客人,兩對父母和三個八到十歲的孩子。在整個進餐過程中,三個孩子幾乎沒有坐到椅子上。你追我趕,大呼小叫,一圈一圈地轉著滿地跑,跑一會兒來吃一口,轉頭再跑。父母們本來講話聲音並不大,但是為了讓孩子聽見,不得不扯著嗓子喊。那裡成了一個球狀的噪聲源,整個餐廳的客人都衝他們翻白眼。

  兩個父親面對面邊吃邊聊天,不時還哈哈大笑,彷彿這一切都和自己沒有關係。母親們則高聲呼喚孩子們吃肉、吃主食、吃水果,但是沒有聽到她們說:“你們要坐好,不要吵。”

  02隔壁桌子是一家有三個孩子的俄國人。大的兩個坐在桌子上自己用刀叉吃飯,一歲多的那個坐在嬰兒椅上,用手抓著媽媽切好的食物自己吃。再過去的一桌有一個英國孩子,也坐在椅子上,吃自己盤子裡的食物。對面是一對胖胖的捷克父母帶著一個長頭髮的孩子。孩子不想再吃了,盤子被收到一邊,媽媽打開iPad,孩子端坐著看動畫片。

  03母蟹對小蟹說:“孩子,你怎麼老是橫著爬,為什麼不能直著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媽媽,我是照著您的樣子走的呀。”這是說,母親必須正直地生活,正直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事實證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覺影響著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鏡子”,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應是那樣的人。

  父母的修養,是孩子的教養。


影視快看


因為孩子第一接觸的人是父母 再就是孩子模仿天性是很大的…有時候你都不知道孩子有多麼大的模仿力 所以奉勸各位家長朋友們 別給孩子留下壞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