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好多企業招聘都有35歲的年齡限制?

春華求實實實在做人


別扯那麼多大道理,職場火鍋大聲呼籲:“35歲危機”,就是職場上的一個“大毒瘤”!嘴上口口聲聲“不唯年齡”,在人才使用操作上,又搞“年齡層層遞減”。你別說企業招聘歧視35歲了,一些公務單位,早就出現“34歲現象”、“39歲現象”了。

人是一個能力、素養、性格、品行、業績等素質的綜合體,怎麼能用一個“年齡”一刀切呢。下面,職場火鍋不說那些知識結構、身體精力下降、事業線長短等原因,先剖析這裡面的其他的一些歷史規律的問題:

第一,職業黃金起點原因。

假設大學畢業入職,黃金工作期為25歲-45歲,實際上也就是20年。22歲畢業,3年熟悉業務、進入角色,最好用的階段是25-35歲。這十年是員工上進期,輸出大於輸入。35歲之後是回報索取期,如果得不到(提職加薪、股份合夥)等慾望滿足,35歲之後很容易出現“負作用”,要麼跳槽,要麼怠工。企業為何要吃人家嚼剩的甘蔗?

第二,年齡蓋層因素。

1990-2000年,迎來了百廢待興、蓬勃發展的快速發展階段。興起年輕化浪潮,重用了1960-1965年那批大中專畢業生,尤其是1963年的“大兔子”,佔滿了企業中高層,壓住了1965-1970年的一大批人才。現在,等到1963年的大兔子要退職時,65-70年的那批人,也進入了50歲左右。人才梯隊出現了斷層。現在提倡使用85後幹部,35歲正是一個黃金啟用年齡。

第三,培養自己人的需要。

企業挖35歲以上的成熟人才,深知“白眼狼”喂不熟,不知道哪天就跳到別人家了。許多企業,都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嫡系人馬,就是從22歲畢業生開始培養,從一張白紙塗寫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培養他們進入企業舒適區,穩定住自己的人才隊伍。


職場火鍋


不管你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35歲現象”。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0歲以下。如果你的年齡到了35歲卻還在通過招聘不斷跳槽的話,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根據我們的實踐諮詢經驗來看,如果你真到了35歲甚至更高的年齡才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這個問題你已經無力解決了,很多現實的困難會讓你有心無力,束手無策。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因為當初的選擇後悔不迭,但卻欲哭無淚。所以,無論是為了避免走更多的彎路,還是邁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須提前思考你未來的謀生之路。已經有太多的案例證明:未雨綢繆會比臨時抱佛腳有用得多。

  在我們的客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80後,也是職業規劃問題的高發區。年齡最大的一批80後,已經過了“三十而立”的年齡;但還有相當一部分80後,正在邁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說年輕是上帝給予你的犯錯的資本,你還有時間去彌補;但如果你已經到了二十歲的尾巴上,這種資本將不再是你的專利。從畢業到你的而立之年,這個時間已經足夠長,讓你有足夠的機會去了解社會,適應社會,並反思自己的成長。

  從30歲到35歲,這其中有5年的時間。假如給你足夠犯錯的時間,那麼,為了不讓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變得一塌糊塗,你至少應該在30歲就確立明確的目標,並利用5年的時間去追趕。

  這可能是你成長的最後的最佳時機。錯過了這個時機,你已不再年輕,社會也不會再以包容的心態去原諒你的年少輕狂。否則,你多走一步錯路,就必定要在以後以十倍的代價補回來。從30歲到35歲,你應該學著為你芸芸眾生般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以便讓你下半生的職業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夠重來”的悔恨和遺憾中度過。

  

  所以,為了避免“35歲現象”的降臨,我們得在30歲時就開始注意這三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家庭與責任

  

大多數的人,到了這個年齡,都必須要考慮一下家庭問題。如果你已經成家立業,你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你的職業到底該如何發展,才能確保讓你支撐整個家庭的負擔?這不僅僅包括你的愛人,還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

  

到了這個階段,你的壓力是成倍增長的,但如果你在職場上的成長無法實現倍增,甚至還在以某種形式進行著倒退,那麼,你以後的職業發展就會面臨更多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更多的時候,會使你沒有餘力去謀求更好的發展。

  

很多人在跳槽時,往往會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沒有現在的高,那麼,現在的工作,我還會輕易再動嗎?說得更不客氣一點:我還敢輕易再動嗎?我還有那個膽量與勇氣嗎?

  

所以,要想行動,就趁早,趁你還沒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時候,輕裝上陣,拼盡全力向前衝,這是你唯一的選擇。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享受安逸,否則,你的後半生都將永遠在碌碌無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個問題:能力與年齡的匹配度

  

為什麼很多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明確規定要5年經驗、10年經驗等等類似的工作經驗要求呢?因為工作時間意味著與之匹配的能力等級。同樣的工作,5年經驗和10年經驗所積累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所能承擔的責任也是不一樣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長,往往也意味著你的能力越強,這二者之間是一種正向倍增的關係。但如果你違背了這種關係,那麼,你就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進而喪失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在我們的很多客戶中,其中較為棘手的一種情況,就是能力與年齡不匹配的問題。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所以當他們的職業想向上突破時,會遇到很多的阻力。導致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兩種原因:一是頻繁跳槽,沒有在一個方向上積累,無一技之長;二是雖然在一個方向上長期積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長的,剩下的幾年都是在做重複勞動,原地踏步。

  

所以,對於那些年齡30歲的朋友來說,從現在開始,你必須要慎重審視一個問題:從畢業到現在,我工作幾年了?我身上所具備的能力是否與我的年齡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麼,你一定要及早樹立危機感,並跑步前進,以彌補與那些先知先覺者之間的差距,確保自己不會在競爭的過程中被他人擠下馬。

  

第三個問題:知識結構的構建與提升

  

我們曾經服務過一個客戶,做銷售做了五六年,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戰操作經驗。有一次跳槽去應聘某知名快消企業的區域營銷經理的職位。在面試的過程中,所有關於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他都能夠對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統層面及戰略層面的問題時,他的腦子就一片空白。

  

我相信在職場上做過五六年的人都有這種感受:感覺在具體的操作層面,無論是流程,還是技巧與方法,都能夠熟練掌握;但如果從更高一層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職場,不同職位等級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他們所具備的眼光與思維模式同樣也有差別。同樣,每一個不同層級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識結構。層級越高,你看問題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體知識結構層次也要向上發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遠只能停留在具體的基層操作層面上,不會有大的發展,職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從溝通的層面來說,你的職位越高,你與老闆的距離就越近,你與公司最高領導接觸的機會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問題的思路無法與老闆們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麼,你的能力是無法得到認可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向上晉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職業生涯也會就此止步。


肖申克的動漫


我跟許多企業的HR,或者老闆談過招聘時年齡限制的問題。她們的說法不同,但大多數的觀點和意思有相近之處。概括來講,她們認為,當一個人進入職場十年之後,在35歲左右這個時期。如果要二次擇業,或者改換門庭的話,那麼正常來講,應該是他們去挑工作,挑企業。而不應該是像初入職場的新丁一樣,手中無牌,只能等著企業去挑選他們。

我們看下這些條件:工作十年左右。意味著是職場的老兵,起碼對於本行業,本崗位,有了深入了了解。而十年的工作經歷,也應該帶來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能力,視野上的提升。同樣,35歲左右,人應該從最初進入職場的茫然。到這麼多年來打拼之後,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和規劃,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和規劃。如果,這個年齡和工齡階段的人,還沒有能夠達到在原單位發展的不錯,或者說,有了挑選企業,被高端招聘和獵頭去挖掘的資格。那麼顯然,這在企業眼中來看,是欠缺可取之處的。

那麼,既然個人的能力,身上的綜合素質欠缺可取之處,善乏可陳。那麼,這個年齡的人,就失去了在職場上競爭的最大優勢。而綜合比較,如果經驗,能力的優勢不在。比對起剛入職場的新人,他們身上就存在了更多的弊端:首先,都需要培養和挖掘的話,在潛力上比不上潮氣蓬勃,一張白紙的新人。沒有太多可挖掘的空間。其次:上有老,小有小,家庭生活負擔較重,對工作的投入上,顯然不會比新人更多。況且,相比新人,這些人的薪資要求按照企業內部規定,或常態,都會比新人要多上一些。那麼對於企業來講,招聘這樣的人進入公司工作,明顯是不合算的!

基於這些情況的考慮,所以許多企業在招聘階段,乾脆直接設置好拒絕的門檻。將這些對企業來講並和合適聘用的人,直接擋在門檻之外。當然,不是35歲左右的人一定不用,每天都有企業,從其它公司,或者獵頭哪裡招募這個年齡層次的骨幹,給予高薪。因為畢竟,年富力強,經驗豐富,能力出眾的這個年齡層次的員工,是企業最核心的骨架。

不要擔心到某個年齡,就會被大多數企業拒之門外。每一個職場人都應該心知肚明。對企業來講,你的年齡或許會是問題,但絕不是不可逆,不能僭越的問題。企業更看重的是,你到這裡來,能為企業帶來什麼!


馬丁馬小虎


本人40歲中年大叔,工作18年,共換過10份工作,目前在報社工作已有12年,以自己的職場感受來回答這個問題。

1、35歲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嶺。

35歲對人生和職場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節點。一般來說,35歲之前的人年輕有活力,職業可塑性也較強,而過了35歲就相對定型並漸漸求穩了,面對工作也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自己感受就很深,35歲之前尤其是30歲之前連續熬夜看球賽都沒問題,35歲之後身體狀態明顯下降,這幾年都開始關注養生了。大部分企業招聘時都願引進有活力的新鮮血液,因此35歲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年齡限制。

2、35歲之後的群體對單位的貢獻率可能會逐步下降。

這只是我的猜測,也許很多單位人力資源部門也是這麼想的。正如提問所言,35歲(包括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一般都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家庭所佔分量明顯增加,甚至大於工作,對單位的貢獻自然會降低。而35歲之前,尤其是20多歲的年輕人,更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企業花錢招人,都想多招些年輕又能多出力的,這不難理解。

3、35歲之前和之後的心態明顯不同。

35歲之前,身體和心態都比較年輕,幹工作也更有活力和激情。而一過35歲,光是看到年齡已不再符合很多單位的招聘要求,心都會涼半截,加上奔四的身體逐漸顯現衰老跡象,再配合些心理暗示和感慨,心態整體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很多人過了35歲都會說“我老啦”。員工的整體心態、精氣神對企業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企業招聘時自然會考慮到這一點,拿年齡來說事最簡單直接。

4、35歲以下員工比例可能是很多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一個考核指標。

我不懂人力資源,但看過很多企業的簡介,都把35歲以下年輕員工的較高比例作為一個數據來展示(當然還有學歷、職稱等),以顯示本企業人力資源隊伍的優勢。如果人力資源部門不能招到讓老闆滿意的年輕員工數量,就是他們的失職,可能要被老闆責怪。為了達到考核指標,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好,就先用年齡一刀切吧。

5、35歲之後的人力資源成本更高。

企業都是追求利潤的,人力資源成本不能不考慮。很多單位還恨不得多用實習生呢,35歲以上的員工的人力資源成本肯定更高,性價比不合適當然不受歡迎。

6、我也不懂為什麼,就是看別的企業都這樣,慢慢就成固定要求了。

其實有些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在招聘工作中並不專業,看到別的企業都把35歲作為年齡限制,自己也跟著去做,時間一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如此,就成了一個固定要求。當然,也有不少企業將25歲、28歲、30歲、40歲、45歲等年齡作為上限條件的,具體情況如崗位不同、要求不同罷了。

7、其他情形。

企業招聘中,將35歲作為年齡限制是比較常見的,因為這較為符合一般崗位的普遍要求。近年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力資源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單位在招聘中逐步弱化對年齡的要求,而是更看重對人才的全面綜合評價。比如,很多企業在招聘中高層管理人才時,35歲以下的還不要,標明需要年齡在38歲—50歲之間的(隨便舉個例子),這樣的情形我也看到不少。此外,對不同崗位的年齡要求不再作統一標準,而是更加細化,說明社會及企業對人力資源的評價正越來越趨於科學、理性。

最後以我自己為例,35歲之前確實玩命地工作,雖然付出了一些健康等方面的代價,但確實長了本事,現在的工作就相對輕鬆多了。而且,我第一次被朋友推薦高薪工作正是在37歲高齡的時候,雖然已超過35,但還是有人要啊。因此,我覺得對於職場人而言,年齡固然重要,但年齡大了並不一定可怕,比如我所從事的媒體工作,就是更看重資歷和經驗、越老越值錢的。

我覺得,無論在什麼單位的什麼崗位工作,關鍵是要努力學習、進步,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實力,這樣,年齡就永遠不是問題。當然,35歲之前的好時光應更加珍惜、好好奮鬥,基礎打得越牢,35歲之後就越不會擔心。

(配圖:吳炳樊)


龍騰蠍舞


分享職場經驗,共享生產、質量管理實戰經驗,邀請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探討、分享。大家好,這裡是“標準的力量。

也不知道是哪個專家說出來的35歲以後不適合拼搏了,35歲以後學會了隨意而安了,

所以很多企業把35歲做為招聘的年齡限制,這個我是完全不贊同的。搞得現在很多人員在30歲就擔心35歲怎麼辦了?

  • 35歲,誰說家庭和工作不能兼顧?我也上有老下有小,兼顧的也挺好的!

  • 35歲,誰說一定隨遇而安了?多少成功人士實在40歲以後才活得事業上的成功的!

  • 35歲,誰所沒有鬥志了?你們看看有多少公司,35歲以上的人還在挑燈夜戰!

  • 35歲,誰說是失去了夢想?我以及我周圍的朋友,都馬上35歲了,現在也是理想依舊!

  • 35歲,憑什麼歧視這個職場年齡?難道你們公司就沒有35歲以上的骨幹嗎!

  • 我承認,35歲的體力比不上25歲的小青年,但是我們有豐富的經驗!

  • 我承認,35歲的思想不如00後活躍,但是我們有學習的耐力!

  • 為什麼,一棍之把35歲之後的職場人士打死?國家不說工匠精神,你們看看工匠哪個不是35歲以後的!

  • 為什麼,一棒子敲暈一批35歲之後的職場人士?中國文化不是“能者居之”嗎!

  • 我非常討厭這個35歲的年齡職場限制,這個是年齡歧視!

  • 企業職場的HR們,多發掘能力,而不是統一一片報告就滾掃一片,你們是伯樂,應該發現不同年齡的千里馬,如果是這樣,姜子牙的傳奇就不存在了!

致即將到來的35歲!

標準的力量


在職場上,35歲大概也就是工作十年左右。如果一個人工作十年,還沒有獵頭來找他,還得自己到處找工作,也是挺悲涼的。當一個人度過了職場的七年之癢後,在公司工作到了十年,要麼已經成為一個公司的中流砥柱,爬的快的可以到一個不錯的管理崗位,比如事業部的總經理,甚至到公司的副總,再差的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經理崗位。
那如果這個時候還在到處找工作,在招聘方的眼裡,要麼就是上一份工作乾的不好,升遷無望,如今被迫出來找工作,要麼就是花了十年也沒活明白,可能一直在換工作換行業,年級一把積累卻不多。
總而言之,35歲還得自己找工作,給人一種能力不是很強,本事不是很大的印象。當然這樣說有點武斷,但這種“歧視”的確存在的。
同時,我們得看招聘什麼樣的崗位。
假如招的是一些普通的基層崗位,35歲的人和應屆畢業生或者畢業沒幾年的職場新人相比,有什麼優勢呢?你可能會說,工作經歷更豐富,職場經驗更成熟,可是到35歲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又是職場老鳥,相對的要求的回報也高啊。只是一個基層崗位,根本用不著找這樣的職場老鳥。培養一個新人,成本更低,可塑性更強,明顯更好操作。
而如果是一個很不錯的領導崗位,必然不像基層的崗位一樣招聘人數那麼多,基本上企業要麼通過內部推薦,要麼通過獵頭挖人。留給公開招聘的機會真的不多了。
在35歲之後,再也不用自己找工作,而是獵頭來挖你,這可以作為每一個年輕職場人的一個小目標。
我是職場達人秋葉大叔,歡迎你的關注!

秋葉大叔


我覺得年齡限制只是針對初級崗位和部分中級崗位,經理人、合夥人、CXO什麼的應該不在此列吧,四五十歲的行業大牛,別說什麼年齡限制了,別的公司滿頭大汗的挖都挖不來,還限制?

普通崗位為什麼會有35歲限制,這個也很正常,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35歲的普通職場人,體力、精力、腦力都不如剛畢業的年輕人那麼好使了。

35歲不管男女,大部分都已經成家有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比較重,今天孩子生個病,明天老人不舒服,一天天的光請假了,公司就得經常考慮人手調配的問題。如果你總是因故不在崗,團隊其他人會感覺很不方便。

二十多歲剛畢業的年輕人,尚有熱血,無牽無掛,光棍一條,如果待遇足夠好,你叫他住在公司也不是不能商量,公司最歡迎這種有幹勁的勞動力。

反觀35歲的中年人,要學習沒時間,充電也充不進去,一肚子的職場腹黑學,還不好使喚,公司會很為難,是不是?



二、35歲+學士學歷,說明ta已經工作至少十年(從23歲大學畢業算起)。這麼多年還在基層崗位,暗示該應聘者要麼能力不足,要麼定力不足。

公司瀏覽你的簡歷時發現,大學畢業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年,最近一份工作還是基層崗位,連leader都沒有做過。這種在HR心裡會有什麼印象呢?

  1. 你是一個不願挑戰困難的人,十多年一直在舒適區打轉,從來不提升工作能力;

  2. 可能這十年,你一直都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在不同的行業裡跳來跳去(因為但凡是肯沉澱3年以上,差不多都能混個小Leader噹噹,或者至少有帶團隊的經驗),對方要如何相信你這次就不會重蹈覆轍呢?

HR做招聘也有KPI的,ta肯定不想在沒長性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三、35歲,還肯自降身價,接受初級崗位的,會被認為是找接盤俠養老。

我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哈:

現在很多人認為女人年齡大了就不值錢了,35歲還沒結婚的話,就得趕緊隨便找個男的嫁了,免得以後更沒人要。然後有的女生就會聽信這種觀點,35歲沒結婚就慌了,不管合不合適就匆匆把自己嫁掉。

同樣道理,在很多公司看來,如果一個三四十歲的應聘者,說自己願意接受初級崗位,從基層做起,很容易讓人懷疑:是不是到我公司來養老的?

任何人都不願做接盤俠,不管是婚姻還是招聘。


四、大齡的基層員工招進來,沒辦法跟年輕主管相處。

我以前公司發生的真事:

客服部招了一個新客服,女生,32歲,然而客服部主管只有27歲……

這個32歲的客服姐姐,雖然工作是做足了,但是態度比較懶散,還經常請假。

大家知道客服是要調班的,他們的排班表通常都是每個月定好的,如果有人請假就要調來調去很麻煩,然後那個負責排班的小妹給搞煩了,去跟主管告狀,主管找那個32歲姐姐約談了一次,委婉表達了希望不要頻繁請假的意思。

結果那個姐姐,一下子炸毛了,說主管搞歧視,還投訴到集團高層,連帶著把我們分公司的總經理拖下水,場面一度十分難看。

所以HR在招聘大齡基層員工的時候,都要考慮,他們能不能跟原有的年輕員工、主管、小領導和諧相處,無形中有給35歲的求職者添了一道門檻。


總之呢,如果不想在工作十年後,跳槽還要打基層崗位的主意……還是要提升自己的姿勢水平啊。

剛工作那幾年,最好瞧準一個行業,踏實沉澱個三年五年,也不必過於擔心自己是不是入錯行,因為,行業這種東西是靈活的,易變的,你就算現在在一個風風火火的行業裡幹了五年,覺得自己牛B壞了,

也沒法保證,十年後,這個行業還在。

因為現在,世界變得實在太快,今天還光鮮亮麗的工作,明後年可能就要翻篇。

唯一能讓我們安身立命的,其實是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不是靠某個行業、某個工作、某個年齡段賦予的光環。


作者名片
萌新成長日記,守護地球上每一隻小萌新。
這裡不僅有職場的秘密,還有你的真心和勇氣。歡迎關注 ❤

吉姆妮成長日記


其實吧,本質在於企業不想多花錢,又想讓員工多幹活。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又要馬兒跑的快,有馬兒不吃草。

所以呢35歲以下的正合適了。

但是更多的企業應該是27-35歲之間的,記住這一點,而不要光看35歲。

第一,20出頭沒有什麼經驗,很多企業自然也不願意去培養。現在很多的企業很明白,剛畢業的留不住,很快就走掉了,與其如此,還不如不培養。所以現在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不願意培養人的原因了。

但是不願意培養人,所以很多企業也慢慢衰退了。

第二,這個年齡段的人呢,上有父母身體不錯,下呢,大多數都沒有結婚生子,尤其是男生,如果是女生呢,在這個年齡大多數是已經生過小孩子,基本上不會再修產假了。不過現在二胎政策開放了,估計很多HR會問,是不是要二胎這個問題了。

本質上就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沒有太多的牽掛,可以隨時待命,用自己的青春去為企業賣命。

第三,這個年齡段的人,基本在企業裡面歷練過,又有野心,能力也還不錯,所以企業當然願意要這樣的人了。年齡有衝勁願意往上爬,手段也是有的。企業無非就是拿來主義而已了。

但是有一點,這樣的年齡段也是尷尬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企業去聘任高管的話,也絕對不會是這個年齡段,當然個別的企業除外。

所以這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如果是真正的人才,企業是不會在乎年齡限制的。如果是真正的人才,也不會在乎這個年齡限制。

如果一個企業是一個創造人才,並且富有競爭力的企業,那麼他應該是有成熟和完善的人才育成系統的,而不是眼睛盯著這個年齡段的人。

即使一個企業都招聘的是35歲以下的員工,那麼就代表這個企業非常厲害了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所以問題本身是有點邏輯混淆了。

好多是多少?

35歲的比例又是多少呢?

所以如果正面看待的話,一個企業的人才梯隊是不同層次的,是由高層,中層,基層三種機構的年齡構成,而恰恰是更多的企業因為沒有重視內部的人才培養,才導致了中基層的人才流失,也就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才的流失。

人才的流動是正常的,但是當人們認為一個企業都在招聘35歲以下的人員的時候,這就代表了一種現象,是一種非正常的現象。

也就是間接提到了另外的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企業內部不能培育人,並給予人相等的價值,而非要外部的資源來獵呢?

這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對於年齡這個話題,並不必需要擔心,每一個人需要做好的就是不斷的讓自己的長板越來越長,讓自己的優勢,競爭力越來越強大,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職場立於不敗,而過於擔心這樣的問題反而會失去目標。

換個角度去思考吧。記得關注我哦。


職場的傳說


在商務禮儀中,女不問“年齡”,男不問“收入”;然而在職場中,年齡、收入、婚嫁與否等涉及個人隱私的地方都會問。暫且把個人能力拋開,如果別人問你,你都35歲了,怎麼還沒有結婚?你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在做專員?等等。其實,HR也是普通人,通過面試問題的溝通,對面試者行為的判斷,從而進行精準面試。如果面試基層崗位,年齡太大,HR們認為此人學習能力較差,為什麼這麼多年還是專員呢?

有個關於年齡的話題與大家分享下哈:

我有個朋友,是一家企業集團的HRD,全國有30多家分公司,每個分公司都有人力資源部,建立了微信群,分享交流;在微信群裡,他們聊到年齡的話題,很多都是不能說的秘密。

“基層崗位,30歲以上最好別要”

“30歲以上,要問清楚家庭背景情況,不穩定因素太大。”

“30歲了,專業能力欠缺,學習能力差,怎麼麼可能要呢?”

“剛畢業的女員工,一定要問清楚婚育計劃,已婚的儘量說明兩年內不能要孩子。”

“跳槽過於頻繁的就不背調了,像這種連續3份工作,沒有一份做滿8個月,見都別見了。”

“中層管理者年輕化,條件差不多,選年輕的。”

“30歲以上的應聘者,看簡歷基本上能看出人性的選擇,跳槽喜歡從高往低走的,多半是圖個高薪舒服養老的,這種人不能要。”

“華為清理34歲以上的員工其實很正常。任何公司都只會清理低績效員工,騰出資源、錢、空間給更高績效的員工。低績效+高齡,妥妥被清。和年齡沒有直接關係,和人才性價比直接掛鉤”。

相信職場上馬上35歲的人,看了他們的聊天記錄,是不是很後怕啊!這樣的話,HR們打死也不說的。

你看到後也許會讓你吐槽讓,甚至憤怒,然並沒有卵用。

這樣的事情發生後,他們會說:“專業不限,年齡不限,我們只要最優秀的人” 。

其實,作為職場中的人,我們怎麼做呢?只有學習,不斷學習,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你新單位後,你總不能說:老闆,我學習能力很強,我不會的可以來您這學習。老闆聽後會想:TMD,什麼員工?我請你來是學習的嗎?如果你還沒有35歲,你就應該好好規劃自己的路。

第一,每年制定自己的計劃,並嚴格的去執行。不能因為今天有應酬,就不去做了。成功的人就因為制定了目標,然後嚴格的執行才是成功的。

第二,保持學習的狀態。提升自身能力。

年紀越大,越沒人原諒你的窮!


卓言HR大講堂


我來說個實話,請不要罵人,謝謝。首先,說佔企業數量最多的中小企業吧。每個中小企業的中高層崗位一定是有限的並且非常少的。最關鍵的是這些人基本上是在本企業工作5年以上的相對優秀的老員工。他們基本上剛好處於35歲左右。對於這些中層管理技術人員而言,他們根本就不願意招比他們年齡大的,或者比他們更優秀的人才進來。而是更傾向於選擇比他們至少小個5歲以上的下屬。在管理學上這個叫“帕金森定律”。其次,老闆不是不想招35歲以上員工,而是這些人的簡歷到不了老闆面前。原因你們懂的。當老闆對自己的管理技術團隊找不出更合適的人選時,或者某個重要職位長期空缺時,這個時候老闆會選擇自己親自看簡歷,或者委託獵頭,或者親自去人才市場,這個時候,這些35歲以上候選人簡歷才能擺在老闆面前。對於擁有若干個子公司的企業集團來說,他們的中高層管理技術人員都是優先從下屬子公司晉升的,下屬公司的空缺則通過校園招聘直接從大學招人補充,或者通過社招補充。所以很多35歲以上職場人士感嘆難換工作。其實,35歲以上以上可以找到高級職位,關鍵在於你有沒有那個資格。35歲以上你想應聘總監或高工,你問下你自己,碩士學位有沒有?高級職稱有沒有?系統的管理思維和工具你有沒有?發明專利有沒有?如果這些你都沒有,人家憑什麼相信你有這個能力?當你沒有,而別人有的時候,這個面試機會自然是別人的了。所以,真正阻擋你晉升和換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你放棄了在職學習。個人意見,歡迎各抒己見,文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