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鄒同志:是什麼讓我們的實體鋪子生意變得如此艱難?

有個開火鍋店的朋友,打電話給我訴苦:說真的很慘,一年三十幾萬的房租,每天賣的東西銷售額還不夠發員工工資。問我怎麼辦。

我把這個事發到朋友圈請大家支招,卻收穫到一個年輕小夥留言,這傢伙稱,為什麼不去找一個利潤高,竟爭少,人力成本低的行業做?這真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從點讚的程度來看,這類認為還很具有代表性。你倒是和我說說:這樣的生意是什麼生意?

實體生意江河日下,大俠覺得,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原因:

大俠鄒同志:是什麼讓我們的實體鋪子生意變得如此艱難?

..

經濟疲軟:

這個問題的直接體現是錢變得難掙,大家消費變得謹慎。

這個大俠的感觸也頗深,前幾年單位的年終獎再怎麼不濟也有四五萬塊錢,這兩年的年終獎己經變成固定五千塊。

房貸是固定的,收入也是固定的,支出那是必須掐著子彈打,不然撐不到月底就要搞光。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生意不好理論上來說是正常現象。

..

房租漲價:

記得小區剛交房的時候,一樓鋪子大部分己經租出去了,這些老闆在開發商手裡租成大約2500/月的鋪面,可是一旦被賣到了私人手裡再續合同,基本上都漲到了4000+/月,合同上面還寫著逐年遞漲10%。

一晃三年多,鋪還是三年前的鋪,房租的平均水平卻己經達到了5000+。

租鋪面的生意,不外乎也就是餐飲、理髮、商超。經營方式也不外乎是自己一家人貼著人工在做。記得剛收房的時候去吃小龍蝦:58元一斤,買兩斤送一斤,現在仍然是這價,房租卻翻了一倍。

更麻煩的是,空著的鋪子並沒有什麼降價的意思,因為隔壁的租金是5000+,所以房子可以空著,3000+租給你那是不可能的。

..

人工成本增加:

就這些實體的經濟再差,工人工資感覺每年好歹還是要漲那麼一點點,去年兩千塊能請到跑堂打雜的,今年或許就要兩千三四(座標成都)。

房租上漲,人工上漲,賣價不漲,你說生意怎麼做?

..

中國式競爭:

記得剛收房的時候買菜要走很遠,於是小區樓下出現了第一家生鮮小超市,生意挺火爆。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生鮮小超市生意火爆,感覺利潤應該不是很高。畢竟買斤肉再買點青菜,二三十塊錢的消費,侍候一個客人從選肉到稱重再到計算好收錢,還是要不少時間,客單價也低。

可是,就這麼一個菜生意很快就開出六七家,原本一家人的生意,被六七家人分著搞。很快第一家生鮮小超市抵擋不住了,撐了半年關門大吉。目前,關了開開了關,來來回回仍然是五六家賣菜的在競爭。

最不靠譜的是餐飲,光面館就開了十多家。有一次一個麵館新開業跑去嚐鮮,老闆同我說,這生意能賺多少錢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夫妻倆得有活幹,不然得失業。

這話拋開表面意思:大意是說,賺大錢的預期是沒有了,只要自己貼著人工,每個月能有點剩餘,就能安穩的做下去。大俠無話可說:這樣的創業態度,會讓抱著理想而來的老闆很受傷。

中國人的特色:一個鋪面只要生意看著火,不管有沒有錢賺,馬上旁邊就會開出二三四五六家相同的鋪。

你說怎麼玩?

..

互聯網的衝擊。

從淘寶到京東再到拼多多,線上無疑是吸走了大量消費者,而且線上的價格,也深深的刺傷了實體賣家。

大家也是明白人,知道實體店鋪承擔著鋪租,體驗感也更好。但是大家總是一味的被價格吸引,逼得賣家只能不斷的參考網上賣價。

線上的店鋪,其實賺錢的也少,自從天貓出現那一年,大俠便跟很多天貓店老闆有業務來往,一晃七八年過去了,熟識的老闆還有兩三家在撐著,賺不賺錢不太清楚,但大俠知道關閉的天貓,虧損都很嚴重,甚至有的鬧到法院,公佈出來的欠的貨款基本上都不低於200萬。

互聯網創業和線下創業也是一樣,同樣要經歷九死一生,實體店開車進貨,加一次油只有五百塊。網上開一種叫直通車的車,加一次油可能是幾十萬,點擊一次就扣錢,無論是否成交。

互聯網衝擊的,不僅僅是這些實體小商鋪賣家,衝擊的,還有互聯網自己。

..

大家有什麼看法?

或者有什麼經歷可以在留言區交流,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曾經創過業,把這些經驗留給打算創業的人做參考,讓後來人能避開這些雷坑,大俠就心滿意足了。

【請關注】喜歡大俠的朋友,請點擊關注:大俠鄒同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