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源热泵在京津冀地区的应用问题及对策

空气源热泵在京津冀地区的应用问题及对策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博士梁士民

内容提要

12月22日,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博士梁士民出席“热立方杯”第六届中国空气源热泵供暖高峰论坛,发表题为《空气源热泵在京津冀地区应用问题及对策》的演讲,他介绍到,空气源热泵已成为我国京津冀“煤改电”利用、长江流域解决供暖问题的重要节能技术。然而,空气源热泵实际运行工况偏离名义工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结除霜、脏堵等运行问题和机组选型不当、控制策略不佳等设计问题,他针对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所在课题组以HVAC系统高效运行与优化控制、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关键技术与能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空气源热泵高效利用和良性发展为目标,致力于解决结除霜、脏堵等关键问题。我们课题组曾负责北京地区首批“煤改电”空气源热泵工程的测评工作,主编国内首部空气源热泵专著《空气源热泵技术与应用》,还编制了行业标准《空气源热泵供暖工程技术规程》和一些地方标准。我们团队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式,即现场工程实测和模拟,进行现场实测的工程中,最长的工程已经检测了八个供暖季,这一块的数据是相当丰富的。

空气源热泵应用及典型问题

空气源热泵在京津冀地区的应用问题及对策

空气源热泵在京津冀地区的应用问题及对策

空气源热泵作为一个高效节能的技术,在名义工况下非常高效,并且相关的规范、标准要求也相当明确。但看上面两张图,这个图是北京和石家庄的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源热泵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工况严重偏离了名义工况,这个也会造成机组在设计和运行中出现一定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以下总结:空气源热泵在设计工况(名义工况)下是高效的,但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结霜导致COP衰减,下降35%~55%;除霜也会引起室内环境温度的波动,当然如果除霜逻辑不准确,还会造成误除霜,COP出现18%~28%的衰减。

设计问题包括设计工况偏离实际运行工况,造成机组选型不合理;控制策略不佳,系统与用户的供需不同步;热损控制不当,水箱、输配管道热损过大等。

空气源热泵的典型问题分析

这几张图片是针对北京、石家庄、天津以及张北地区的实际运行工况做了一个分析,蓝色点是典型年的实际运行工况,白色的区域是结霜区,下面代表非结霜区。可以看到这四个地方的结霜区占比都在40%以上,也就是它的结霜工况是非常多的。如果机组在运行过程中除霜策略控制不准确,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目前理想的除霜控制策略应该是遵循这样的工作流程:感知霜层存在→监测霜层增长→判定最佳除霜控制点→除霜。目前第一阶段感知霜层存在做得非常好,第二阶段监测霜层生长这一块可能不是非常准确,对于最佳除霜控制点目前也基本是靠经验判断,缺少理论研究,我们针对这一块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我们针对常规的除霜策略、温度—时间除霜控制方法也做了一个分析,针对不同的工况,也针对不同地区的误除霜做了一个统计。通过对寒冷地区一些典型的代表性城市所做的统计发现,在寒冷地区主要是以无霜除霜为主;而对于夏热冬暖地区,主要是有霜不除,因为湿度比较大。

另一个运行问题是脏堵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常见,但特别容易被忽略。我们在实际工程中发现脏堵情况还是挺严重的,脏堵形成过程复杂,脏堵劣化影响被忽视,多数机组没有脏堵故障诊断功能,仅提示“定期清洁和维护”。

我们针在供冷季针对机组的脏堵问题进行了测试,发现机组在脏堵状态下引发机组软故障和硬故障。另外,相比于没有脏堵情况的机组,有脏堵带来的制热量损失大概是5%~18%,供冷季脏堵故障未及时清除,机组日平均COP逐渐下降,最低仅1.92。

在供暖季脏堵还会带来另一个影响,就是促进结霜。机组在供暖季没有清垢,发现本来不结霜的工况下换热器的表面出现了结霜现象,说明脏垢会促进结霜。测试发现,在脏堵状态下机组频繁出现脏霜共存现象,运行性能劣化严重,平均COP仅2.08。

另外是设计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机组选型问题。常用方法一是根据干球温度、融霜、相对湿度,但这个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融霜系数并不是根据实际的除霜情况选取,这样必然造成修正不准确,最终造成选型的问题。常用方法二是根据干球温度和化霜的修正系数,问题是没考虑机组结霜损失,导致选型超配。

设计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控制策略设计不当,热水机组简单改型,冷凝器位于水箱内,机组启停根据水箱温度控制,水泵启停根据回水温度控制,存在水泵频繁启停问题。测试期内水泵日平均启停65次,最高可达184次。典型日的6个小时内机组启停47次,水温波动明显。

设计问题之三是系统漏热比较明显,水箱保温性差、管路未保温导致系统漏热严重。

空气源热泵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已经开发了相关的应对策略,针对机组开发,应当从改善换热条件、改进压缩机技术、抑制机组结霜、提升低温性能等方面入手。

然后是开发一些高效的控霜策略,受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空气清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开发了三种除霜策略,第一种是“光-电转换”测霜技术,第二种是THT控霜技术,第三种是TTT控霜技术。

首先是“光-电转换”测霜技术,光电控制器装在分叶管上,没有霜的情况下电压信号是无遮挡的,随着霜高的不断增加,电源情况是逐渐增加的,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除霜,除霜是依据霜的实际生长高度进行的,所以这个技术可以实时检测霜的生长。再就是THT控霜技术,依据环境温度、湿度、时间这三个参数进行开发的。还开发了TTT控霜技术,根据盘管温度、进风温度、出风温度反映换热器的效率,运行效果也非常好。

针对脏堵问题我们开发了相关脏堵的诊断方法。空气源热泵性能劣化受脏堵程度和环境温度共同影响,脏堵程度增加使运行参数发生1%~121%不同程度劣化,除垢点为脏堵程度超过40%。我们要开发这个策略就是把空气、环境温度的影响屏蔽掉,就开发了TTT脏堵故障诊断法。利用TTT方法可合理指导脏堵故障清除,使COP提升了10%;相比于未使用诊断方法,使机组供冷季的平均COP提升了11%。

对于系统优化我们也提倡系统合理配置、末端合理设计、能源合理利用。总之,空气源热泵是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价值,其设计问题(机组选型、控制设计、系统漏热等)不可忽视,典型应用问题(机组结霜、误除霜、脏堵等)不可避免,要从机组开发、设计优化、技术应用等层面入手,发挥其巨大的节能潜力。

未来,需要开发、设计、运行多方面的协同合作以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会多层面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空气源热泵技术在京津冀地区的高效应用和良性发展。

空气源热泵在京津冀地区的应用问题及对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