淥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過津口》地名傳千古

淥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過津口》地名傳千古

詩人杜甫曾來到株洲,停留了三天兩宿,留下了九首詩歌,其中《過津口》一詩“津口”是不是特指“淥口”,爭議不斷。

淥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過津口》地名傳千古

唐大曆四年春,詩人杜甫溯湘江而入株洲,宿鑿石浦,過津口,至空靈岸,宿花石戍,這是詩聖杜甫留給株洲人民的寶貴遺產。圖為懷杜巖

唐大曆四年(769)春二月初,詩人杜甫離開潭州(今長沙)溯湘江而入今株洲境,傍晚挽纜登岸,宿鑿石浦,作《宿鑿石浦》次早,離開時又作《早行》。從鑿石浦解纜南行,舟過淥口未登岸,遂作《過津口》詩。杜甫舟過株洲,共3天,宿2晚,作詩9首(亦云8首)其詩題,涉及地名5處,皆遺存至今,4處無爭議,唯“津口”地名,自清代至今,眾說紛紜。

我認為“津口”即特指“淥口”。

一是地方史志有明載。民國《醴陵縣誌·大事記》載:唐“大曆四年春,杜甫溯湘遊衡山,過津口(即今淥口)有詩”志《水道》中又明載: “淥口亦稱津口。唐杜甫有過津口詩”,並錄其詩。

淥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過津口》地名傳千古

“津口”一般泛指為渡口、渡頭和碼頭,作者認為:

杜甫的《過津口》,津口即特指淥口

《志》總纂劉謙(1883~1959),在其《序言》中稱《志》依清同治紀述“窮搜博採,不厭求詳。”又聘古文字學者朱芳圃(1895~1973)撰方言。民國期間,湖南省纂修縣誌50餘部(含未刊稿本),質量參差不齊。《醴陵縣誌》體例嚴謹,類目新穎,記述詳瞻,堪稱諸志之冠。書成之後,湖南省地方誌總篡、學者仇鰲(1879-1970)稱其“鑑古證今,體例斯備”,首開省內縣誌之先河。劉謙亦因此被聘為湖南文獻委員會負責人之一,負責指導和督修全省之縣誌。津口即為淥口,是湖南省內著名學者仇鰲、朱芳圃等共同審定的,其權威性不待而言。共和國《湘潭縣誌·詩歌》亦載:唐代杜甫“《過津口》(即今淥口)”。

二是杜甫舟行株洲,詩中地名有明確指稱。凡地名有5大要素:即讀音準確、字形不誤、含義豐富、歸類準確、指位明確。歷代注家,皆有註明示:津口,實指淥口。

淥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過津口》地名傳千古

民國《醴陵縣誌》載:杜甫過津口(即今淥口)有詩,志《水道》中又明載: “淥口亦稱津口"

(清)錢謙益(1582~1664)《錢注杜詩》:《宿鑿石浦》注引“趙譜雲。登潭州。泝湘。宿鑿石浦。過津口,至空靈岸,宿花石戍。過衡州。”錢謙益是由明入清的著名學者。錢《注》確指“津口”,介於鑿石浦與空靈岸之間。津口即指淥口,其地名方位,完全與今相同。(清)仇兆鰲《杜詩評註·》注云:“此大曆四年二月初作。(黃)鶴注:浦當在洞庭之上,近於潭洲。邵寶曰:鑿石浦,在今長沙府湘潭縣西。趙子櫟《年譜》:泝湘,宿鑿石浦。過津口,次空靈岸,宿花石戍。過衡山。”清代著名學者,注津口地望,當指今淥口無疑。

淥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過津口》地名傳千古

作者認為:錢謙益的《錢注杜詩》中指出,“津口”

介於鑿石浦與空靈岸之間,津口即指淥口。

三是津口釋義,也實指淥口。津,古今文有數種釋義,其本義指過河,舟人稱津人。最早見載於《莊子·達生》:“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孔子家語》《吳越春秋》《呂氏春秋》《後漢書》《郡國志》《水經注》等典籍中,皆稱津為“水渡”。晚唐之後,有時稱津為渡口、渡頭。明代稱津為碼頭,源於馮夢龍《醒世恆言》。口,古今文有20餘種釋義,指人與動物發言和飲食的器官。後亦引申為小河與大河相匯處。最早見之於《詩·豳風·鴟鴞》:“予於拮据……予口卒瘏。”津口,就是有指有渡口與兩河相匯的地方。這恰好符合《新唐書·地理志》唐置淥口戍的水文地貌特徵。晚唐之後,史載津口地名,國內僅兩處,一處在今湖北江陵津口,另一處在今湖南株洲縣津口(淥口)

由此觀之,杜甫《過津口》詩中之“津口”,實指淥口。是詩聖留給株洲人民的最佳地名遺產。

淥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過津口》地名傳千古

彭雪開,攸縣人。湖南工業大學研究員,株洲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著名的地名學者,人稱 “當代徐霞客”。自2006年轉入地名研究領域以來, “三湘四水留足跡,痴情一片戀地名”,碩果累累,著作頗豐。

淥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過津口》地名傳千古

來源/ 方誌株洲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28681062

淥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過津口》地名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