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过津口》地名传千古

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过津口》地名传千古

诗人杜甫曾来到株洲,停留了三天两宿,留下了九首诗歌,其中《过津口》一诗“津口”是不是特指“渌口”,争议不断。

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过津口》地名传千古

唐大历四年春,诗人杜甫溯湘江而入株洲,宿凿石浦,过津口,至空灵岸,宿花石戍,这是诗圣杜甫留给株洲人民的宝贵遗产。图为怀杜岩

唐大历四年(769)春二月初,诗人杜甫离开潭州(今长沙)溯湘江而入今株洲境,傍晚挽缆登岸,宿凿石浦,作《宿凿石浦》次早,离开时又作《早行》。从凿石浦解缆南行,舟过渌口未登岸,遂作《过津口》诗。杜甫舟过株洲,共3天,宿2晚,作诗9首(亦云8首)其诗题,涉及地名5处,皆遗存至今,4处无争议,唯“津口”地名,自清代至今,众说纷纭。

我认为“津口”即特指“渌口”。

一是地方史志有明载。民国《醴陵县志·大事记》载:唐“大历四年春,杜甫溯湘游衡山,过津口(即今渌口)有诗”志《水道》中又明载: “渌口亦称津口。唐杜甫有过津口诗”,并录其诗。

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过津口》地名传千古

“津口”一般泛指为渡口、渡头和码头,作者认为:

杜甫的《过津口》,津口即特指渌口

《志》总纂刘谦(1883~1959),在其《序言》中称《志》依清同治纪述“穷搜博采,不厌求详。”又聘古文字学者朱芳圃(1895~1973)撰方言。民国期间,湖南省纂修县志50余部(含未刊稿本),质量参差不齐。《醴陵县志》体例严谨,类目新颖,记述详瞻,堪称诸志之冠。书成之后,湖南省地方志总篡、学者仇鳌(1879-1970)称其“鉴古证今,体例斯备”,首开省内县志之先河。刘谦亦因此被聘为湖南文献委员会负责人之一,负责指导和督修全省之县志。津口即为渌口,是湖南省内著名学者仇鳌、朱芳圃等共同审定的,其权威性不待而言。共和国《湘潭县志·诗歌》亦载:唐代杜甫“《过津口》(即今渌口)”。

二是杜甫舟行株洲,诗中地名有明确指称。凡地名有5大要素:即读音准确、字形不误、含义丰富、归类准确、指位明确。历代注家,皆有注明示:津口,实指渌口。

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过津口》地名传千古

民国《醴陵县志》载:杜甫过津口(即今渌口)有诗,志《水道》中又明载: “渌口亦称津口"

(清)钱谦益(1582~1664)《钱注杜诗》:《宿凿石浦》注引“赵谱云。登潭州。泝湘。宿凿石浦。过津口,至空灵岸,宿花石戍。过衡州。”钱谦益是由明入清的著名学者。钱《注》确指“津口”,介于凿石浦与空灵岸之间。津口即指渌口,其地名方位,完全与今相同。(清)仇兆鳌《杜诗评注·》注云:“此大历四年二月初作。(黄)鹤注:浦当在洞庭之上,近于潭洲。邵宝曰:凿石浦,在今长沙府湘潭县西。赵子栎《年谱》:泝湘,宿凿石浦。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戍。过衡山。”清代著名学者,注津口地望,当指今渌口无疑。

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过津口》地名传千古

作者认为: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中指出,“津口”

介于凿石浦与空灵岸之间,津口即指渌口。

三是津口释义,也实指渌口。津,古今文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过河,舟人称津人。最早见载于《庄子·达生》:“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孔子家语》《吴越春秋》《吕氏春秋》《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等典籍中,皆称津为“水渡”。晚唐之后,有时称津为渡口、渡头。明代称津为码头,源于冯梦龙《醒世恒言》。口,古今文有20余种释义,指人与动物发言和饮食的器官。后亦引申为小河与大河相汇处。最早见之于《诗·豳风·鸱鸮》:“予于拮据……予口卒瘏。”津口,就是有指有渡口与两河相汇的地方。这恰好符合《新唐书·地理志》唐置渌口戍的水文地貌特征。晚唐之后,史载津口地名,国内仅两处,一处在今湖北江陵津口,另一处在今湖南株洲县津口(渌口)

由此观之,杜甫《过津口》诗中之“津口”,实指渌口。是诗圣留给株洲人民的最佳地名遗产。

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过津口》地名传千古

彭雪开,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研究员,株洲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的地名学者,人称 “当代徐霞客”。自2006年转入地名研究领域以来, “三湘四水留足迹,痴情一片恋地名”,硕果累累,著作颇丰。

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过津口》地名传千古

来源/ 方志株洲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28681062

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过津口》地名传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