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当“情人节”变火,归根结底,是大家都在找机会


1995年上海静安,学脚踏车的人,男保驾护航,女勇往直前。从前,两袋空空,国人没有“情人节”。随改革开放深入,口袋有点钱,就开始找事了。青年寻浪漫,商家嗅商机,推波助澜,愈演愈烈。买花的、送礼的、看电影的、开房的、去餐厅的等等,对一些人而言,今天正是个好日子。一个“节日”,会闹猛多年,总有原因,绝不会空穴来风……

2006年2月,闹市商场里的“情人节”接吻比赛。背后推手,是商家。

2012年2月,上海南京西路,小雨淅沥,婚恋公司派出广告小姐,打着半片伞以招揽人气,那天正是“情人节”。

1989年5月,上海黄浦,路边一景。1980年代初,坊间一度流行女孩嫁人要找“海陆空”。后来时代变了,年轻人择偶观也随之变化。

2000年8月,上海闸北,婚恋介绍公司里的雅座。

2009年2月,上海徐家汇,周末招聘会,那天是“情人节”,来找工作的一对年轻男女,脸上无忧。其实,那时正是金融风暴压顶之际,2008年底全国登记失业人口已达886万人,实际情况更严重,因为还没将进城务工人员和未就业的大学生统计在内。

2006年2月,上海陕西南路,花店工人准备送货。这个花篮,有999朵进口玫瑰花,每朵超过30元,价值不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