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標準《熱帶氣旋命名》釋颱風之名劃威力之別

在臺風最偏愛的盛夏季節,新版颱風國家標準《熱帶氣旋命名》出爐,於7月1日正式施行。自此,已服役15年的《熱帶氣旋名稱》被正式取代。新版的颱風標準不僅更新了颱風命名錶,還增添了對臺風名稱的解釋,並修改了熱帶氣旋的定義,將颱風級別再次細分為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在原來的熱帶氣旋定義中,熱帶氣旋則只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颱風等四級。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世界上臺風活動最頻繁的區域,多年來,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於此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颱風往往有多個稱呼。結合過去15年的標準實施情況,颱風命名錶中140個名稱大致5年左右輪迴一次,有的名稱由於種種原因被剔除後改用了新的名稱,且原標準中缺少對每一個名稱的解釋。修訂後的標準參考了《颱風業務和服務規定》和亞洲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世界氣象組織(ESCAP/WMO)颱風委員會第31屆及以後年會的有關文件,更新了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國海熱帶氣旋命名錶,並增加了命名錶註釋,便於各國開展防颱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為什麼非得給每個颱風名稱加上註釋呢?《熱帶氣旋命名》主要編制者、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正研級高工高拴柱講述了一件趣聞。2015年,第21號颱風“杜鵑”(超強颱風級)來襲,正在氣象臺緊盯颱風形勢的高拴柱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執著於弄清楚颱風“杜鵑”的含義究竟是“杜鵑花”還是“杜鵑鳥”。原來由於從事翻譯工作,對方必須得知其精準的釋義才能翻譯。“這也讓我知道,老百姓其實是很關心颱風名字含義這件事兒的。”高拴柱說。而此次標準修訂添加上命名錶註釋,就是為了更加方便媒體與公眾的使用和交流。

“另外,公眾或許感受不出颱風級別大小的區別,但是預警‘顏色’可以形象直觀地告訴公眾危險的程度,而發什麼級別的預警就是根據細化過的颱風等級標準設定的。”高拴柱介紹,“如果只是12至13級的颱風,我們的預警可能只發到橙色級別,如果是直接侵襲我國的強颱風和超強颱風,預警就可能發到紅色級別了”。在2005年底,中國氣象局就開始著手修訂熱帶氣旋等級標準,將颱風等級細分為颱風級、強颱風級和超強颱風級,並一直沿用到現在。“如今將其納入《熱帶氣旋命名》這個國家標準之中,等於將我們一直用的颱風級別術語化、規範化了。”

據悉,此次新標準的制定更具有針對性,更加貼近公眾的生產和生活,儘可能避免了以往氣象服務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不統一、不規範情況。颱風級別的進一步細化細分,將幫助公眾更有效更加準確地獲取颱風信息,更好地做好相應的防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