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死亡绞索 这些顶级企业疯狂借入美元债的真相!

冷眼:死亡绞索 这些顶级企业疯狂借入美元债的真相!

近日,财政部刚刚发布的数据现实:截止11月末,国有企业负债总额首次突破百万亿关口,达到100.08万亿元。数据一经披露,各大财经媒体、自媒体争相报道,舆论哗然。而其实这样的数据,还是在国企降杠杆之后,降杠杆之前的数据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过去10年里,国企资产和负债膨胀的速度,远超过其利润增速,让国企积累了巨大的风险。而目前这样的风险,正在从国企转向民企,这就是“国企降杠杆,民企居民加杠杆”,而民营企业的杠杆增加,体现在美元外债的爆发式增长上,远超百万亿债券的外债风险,正在民营企业中聚集。

大国美元债2017年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彭博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2157只中资美元债完成发行,融资总额高达3139亿美元。债券数目和发行量分别是2016年的2.43倍和6.23倍。

冷眼:死亡绞索 这些顶级企业疯狂借入美元债的真相!

为何在2017年这些企业要疯狂发行美元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根据公开报道的解释,原因无非归结为两点:

一是大国债券市场的无风险利率上行,公司债发展利率水涨船高。这样的原因可以解释境内发债成本升高,降企业融资赶入国际市场。但是不能解释美联储连续加息的背景下,中美利差其实是在缩小,这意味着,2017年发行美元债的成本比发行国内债券的成本上升更快。而为什么2016年发行美元债比较克制,而2017年美元债券会如此疯狂?

二是人民币的企稳回升,也是美元债发行放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年来看,明币对美元中间价2017全年累计上涨6.16%,创九年来最大年度涨幅。美元对明币的贬值预期,是境外美元债券发行的推动力。

但是熟悉国内政策的应该知道,明币兑美元在2017年出现的升值,是管控下的非市场行为,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汇率走势。企业投融资风控部门应该明白,一旦未来这些美元债到期,如果不能购买到足够的外币偿债,会承担着违约的风险,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更何况,这些发行外债的企业种,很多是像阿里、腾讯、恒大这样的民营巨头,继今年腾讯大手笔借债20亿美元之后,恒大以66亿美元的境外发债成为亚洲债王,而也基本上是在同步时间,皮带许登顶大国新首富,似乎境外发债的规模成为大佬财富衡量的标准,发债好的都是顺风顺水,一骑绝尘。

而这一记录没有保持多久,就被打破。11月30日,阿里巴巴已完成5档共计70亿美元债券的发行,发行量超过中国恒大6月份66亿美元的发债规模,创下2017年中资海外发债的新高。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杰克马会重新登上首富的宝座?而王首付在今年打包甩卖5处

这些首富所在的巨型公司争相发债,不像是真能的缺钱,反而更像是为了得到认可的而采取的争宠行为。特别是阿里和腾讯,这两家都是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大公司。它们每年盈利数百亿人民币,各自拥有一千亿元人民以上的现金及等价物。这么有钱的公司为什么还要向银行借款、并且在海外发起借款?

要找到这个原因,必须和外畜联系一起看。截止11月份,大国外储已经实现了10连升,央行公布11月末外汇储备3.119万亿美元,10月末为3.109万亿美元,环比增加100.64亿美元,而全年以在岸汇率计算,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约6%,外畜和汇率双双大捷。

在外贸顺差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外储为何还能保持如此迅速的增长?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9月的外债总额为16800亿美元,对比2016年末的14207亿美元,9个月外债增长了2593亿美元。而这些债务中大部分都是正腐和央行之外的平台所借,说白了就是商业银行、央企国企、房企所借,而以阿里、腾讯、恒大为代表的顶级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借债异军突起,成为彻底的外债融资平台。而这些融资获得的美元,最终会转变成FDI,流入国内,成为外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眼:死亡绞索 这些顶级企业疯狂借入美元债的真相!

据官方统计,2017年前11个月大国实际利用外资基本追平了2016年全年利用外资额,全年利用外资额超过2016年已经是板上钉钉。但是如果剔除美元外资冒充的境外直接投资,那么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相对于2016年是大跌的,美元债的回流维持了境外直接投资(FDI)的外表光鲜。

这也是为什么在各项经济指标远逊于2016年的情况下,外畜还能保持10连升,明币汇率能保持节节攀升的重要原因,外储10连升之谜至此解开。

外畜的保住了,但是这些主动为国接盘的优秀企业,以自己的信用和未来利润背书,利用优良的国际评级在海外大举借入美元债,无疑为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一旦未来美元加息缩表继续发酵,美元指数和美元汇率出现飙升,这两年高额借入的债务,将成为这些企业脖子上的绞索。

墨西哥金融风暴中的“死亡债券”幽灵,仿佛在这些企业身上还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