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写帖张冠李戴,误打误撞啼笑皆非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如果说到礼仪,就不能不说到《帖子》。别看现在不那么讲究了,要在解放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离不开帖子。比如,拜师要帖子,男女订婚要帖子、娶亲要帖子,拜把子要帖子,过年请女婿、平时请客也需要帖子,就是娶亲以后回面、送三都需要帖子,生了孩子报喜、做满月更是离不开帖子。帖子可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多有讲究。如果稍有不慎便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话说民国年间,堂县一家董姓大户,当家的自然是董员外。儿子在北京念京师学堂,我们且称作董生。这年秋天,董生回乡完婚,新婚燕尔,好不温馨。转眼就到了回面送三的日子。按当地的风俗,男方应该给女方送去一方《回面帖》,让人家来接人。董员外自知儿子念的是新学堂,不谙旧式。于是便把儿子叫来对儿子说:

“你抽空去找一下大街的王秀才,让人家给写一方《回面帖》,然后给你家泰山送去。”

谁知儿子听了以后有点儿不屑一顾,笑了笑说道:

“我这念京师学堂的还要去找王秀才?你也太小看自己的儿子了吧?不就是写一方《回面帖》吗?我自己就会,咱何必舍近求远那?”

董员外一听儿子就会写帖,心里好不高兴,连着说了几个“甚好甚好,那就赶紧写好给人家送去,免得误了大事儿。”

儿子回到自己的房间,匆忙翻出当年上私塾时的笔记,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帖子模板。你别说,董生还真用了点功夫,各式的帖子几乎是样样俱全,只是模板下的注释和用途少了一些。他翻着翻着,一个“男”字映入眼帘。他想,我们是男方,自然要用这个“男”字帖,于是,找了帖方,照搬上去,然后把帖子装进帖封,吩咐迷汉儿(旧社会年轻的长工)给老丈人家送去。

董生的府上和老丈人家隔着两道街,老泰山姓赵,人称赵员外。赵家的迷汉儿把董家送来的帖子递给了赵员外,然后退身而出。赵员外慢条斯理的打开帖封,抽出帖子,定睛一看,立马头上冒了一股凉气,只听得“扑通”一声便坐到了地上。侍女一看急忙喊人,这时的赵员外还在咬牙切齿的说道:“给我传老东西!”

谁?老东西就是老太婆呀,他的正房妻子。

赵老太闻讯赶到大厅,一看此景,便一阵诧异,这是咋回事儿?刚才不还是好好的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赵员外恶狠狠地说道:“咋回事?你个老东西,你管家不严,给我们赵家丢了大人那!”

“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原来呀,董生送过去的是一方报喜的帖子,叫《报喜帖》,那位说了,不是有个“男”字吗?不错,男就是孩儿,大胖小子!

“咋回事儿?你还问我!你管家不严!人家董府送来了帖子,你养的宝贝女儿刚到人家不到三天就生了,而且是个大胖小子!”

“不能啊,我虽然眼笨,但毕竟是过来人啊,孩子有没有身孕我能看不出来吗?仨俩月我看不出来,难道快临产的我也看不出来吗?咱这样,你先别慌着说我管家不严,要紧的是赶紧去探个究竟!”

赵员外仔细的想了想觉得也是,于是乎,他强打精神,轻装简从从董府偏门直入女儿房间。

再说赵家女儿刚嫁到董家,受了些风寒,有些小恙。,她在床上半躺半坐,背靠床头,后腰垫背,下面用被子盖着……

赵员外进屋见状,气不打一处来。但毕竟是在女儿房间,便压低了声音严厉的问道:

“几天了?”

赵员外的意思是想核实一下,看看和帖子上说的对不对。

“三天了!”

女儿是想告诉爹爹,感冒好难受呀,而且还委屈的流下了热泪。

赵员外一听此言便恶向胆边生,照着女儿的脸“啪啪”就是两巴掌,“丢人!”说罢便气冲冲的回去了!

赵员外回到自家府上,坐到了太师椅上:

“老东西,女儿亲口给我说的,三天了,你还有啥话说?家法伺候!”

“慢!你说的我绝对不信,我要亲自去问问,果真如你所言,老身甘愿受罚便是!”说完,便朝董家走去。

女儿凭空挨了两巴掌,左思右想觉得冤的不行。反过来又想,自己的亲爹打了自己,这该咋办?这时,她忽然听得外面有脚步声,说时迟、那时快,抬头一看是自己的母亲,顿时,所有的委屈像决了堤的洪水,“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闺女毕竟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眼见女儿如此委屈,料定老头子所言极是,便哭泣着问道:

“妮儿呀,这是谁来?”意思是说,这孩子是谁的?

“俺爹来!”意思是说,是俺爹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俺了!

赵老太闻听此言,扭头就走,心里说,老东西,没看出来呀,你还真的长本事了!

赵老太一进家便把外人赶了出去,关上大门,老两口斗将起来:

“你个老不正经的,你还说我管家不严,谁不知道明枪易躲,家贼难防,你说,我能看得住你吗?闺女说了,是你来!”

“胡说!自从她14岁进了绣楼我就从没越雷池半步,咋会算到我头上?”

二人连哭带闹,乱作一团……

再说董生,早有迷汉儿来报,老丈人和老丈母娘都先后来过了,而且走的是偏门,好像是发生了什么事儿。

董生把送贴的迷汉儿喊过来,详细的问了问经过,也没找出什么破绽。心想,莫非是送贴的时候没带礼?于是吩咐道:

“去吧,到菜市场买条大鲤鱼,用红包袱包住,给老丈人送去,”然后嘟囔道:“不就是一条鱼吗,值得俩人来回跑?小家子气!”

迷汉儿到菜市场买了一条六斤八两的活鲤鱼,按照董生说的给赵府送去。可赵员外的客厅大门紧闭,只听得里面吵吵嚷嚷。迷汉儿上前啪啪扣门到:

“赵员外,我家少爷让我给你家送礼来了,快开门那!”

他这一喊倒不要紧,只听得里面顿时鸦雀无声。于是迷汉儿又喊道:

“你不开门我就给你家放门口了啊,六斤八两,还活着呢,死了可于我无关啊!”说完便回去复命了。

赵员外等了一会儿,估计门外确实没人了,才慢慢的把门打开。低头一看,地上有个红包裹,只见里面的东西还一动一动的,便顺口骂了一句:

“孽种,看来你的命还不小勒!活的我也得把你给埋了!来人呐!把这孽种拿到后花园埋了!”

回头再说董生,听了迷汉儿的会话,心中产生阵阵疑窦,这是咋回事儿呢?于是决定亲自去赵府看看。

董生到了赵府后花园,只见赵员外背着个手正在用脚踩鲜土呢,于是便上前搭话:

“老泰山一向可好?”

“好、好、好……”

“你在这里做什么呀?”

“贤婿呀,都是我们的错,您就高抬贵手饶了我们吧!”

“泰山此话怎讲呀?我让迷汉儿给你送来的鲤鱼你没收到吗?”

“你再说一遍,送的啥?”

“一条六斤八两的活鲤鱼!”

“真的?”

“可不真的嘛,不信你打开看看嘛!”

“你的《报喜帖》上不是说我闺女有了大喜了吗?”

“都怪小婿才疏学浅,不谙旧式,错把《报喜帖》当成《回面帖》,闹了一场误会,惭愧、惭愧!”

赵员外一听此话如释负重,大喊一声,“贤婿呀,你可把我给害苦了!”

这正是,

书生写帖张冠李戴,误打误撞啼笑皆非!

二〇一八年四月十二日

书生写帖张冠李戴,误打误撞啼笑皆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