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馬蘭村簡介

阜平馬蘭村行政村是2011年經阜平縣人民政府申報,河北民政廳批准由岔河行政村改名為馬蘭行政村,它是在原岔河村委會轄管村域基礎上形成的屬阜平城南鎮轄管、以岔河自然村為村務中心的行政村。

馬蘭村由馬蘭、坡山、上莊等22個小自然村組成,其中,歷史上的馬蘭自然村、上莊自然村,為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歲月中的《晉察冀日報》、《晉察冀畫報》的革命新聞報刊出版事業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

阜平馬蘭村簡介

歷史上的馬蘭自然村、上莊自然村,為《晉察冀日報》、《晉察冀畫報》社駐地

其中,馬蘭村因為於《晉察冀日報》社鄧拓等編輯、編務人員在長期的戰爭歲月中形成血濃於水很深的軍民感情,因此,聶榮臻元帥懷念鄧拓時說:

鄧拓同志長時期住在阜平城南莊附近的馬蘭村,這是報社的據點。他在那裡和群眾建立了深厚的階級感情,群眾很喜歡他,待他親如家人。他後來取“馬南邨”為筆名,也是對老根據地群眾的懷念。

馬蘭村歷史上發生過19村民在日寇面前為保衛《晉察冀日報》社人員、物資而群體英勇犧牲的“馬蘭慘案”。同時,《晉察冀日報》在鄧拓同志等為領導幾進幾齣的馬蘭村創下的“八匹騾子”土法辦報於世界新聞史上的偉大創舉,這些,與馬蘭村的“馬蘭慘案”一起,書寫出中國革命新聞報業史上光彩耀目的“馬蘭精神”。

阜平馬蘭村簡介

以《晉察冀日報》“馬蘭精神”為指引,這份報紙“毛錐”十年,在“血火”重生中不斷奮進,讓小小的馬蘭山村,因為一代報人於此創辦一份報紙的革命熱情心血的心懷傾注,也因為馬蘭村歷史上感天動地的軍民真情影響,讓胭脂河源頭的馬蘭村名震天下。

馬蘭村是黨的新聞出版事業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搖籃”之地。

上莊村為《晉察冀畫報》社創刊地,也是創建晉察冀革命新聞攝影事業的“三巨頭”---沙飛、羅光達、石少華於抗日戰爭歲月的人生相逢之地。

建國後,馬蘭村前身岔河大隊、岔河村所在的岔河自然村,還是時岔河公社、岔河鄉的政府辦公地。

回首歲月,岔河人永誌不忘建國初期、岔河大隊時代李春秀、李懷玉、孫國祿三位老黨員(以及由此為聚攏而出現的白玉璽、孫英山、許勝林、白玉峰等人)於建國初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漫長的歷史當中作為黨支部、村委核心成員引領一方,於當地文化教育設施及農田水利林業建設捨己奉公的曲折探索,永懷他們於村集體“積攢”家業的勞苦。

阜平馬蘭村簡介

花塔山和鐵貫寨,為今日馬蘭村祖山。我們站在馬蘭行政村,無論在哪個位置,都能感受到這兩座山的溫馨圍抱,

花塔山和鐵貫寨,為今日馬蘭村祖山。我們站在馬蘭行政村,無論在哪個位置,都能感受到這兩座山的溫馨圍抱,都能看到鐵貫寨以不同姿態的蒼勁站立。歷史上,在鐵貫寨這座全亞洲最大的獨體花崗岩高度與廣度的山上,有過真“寨王”,今天,我們於鐵貫寨的的山峰之處,還能看到當時豎立旗杆的痕跡。

相傳,鐵貫寨山上有巨魔,常下山禍害馬蘭、灣子、岔河的人丁,後又神勇之士,除魔護佑一方平安,後這一方神山和這鐵貫寨上的“寨子”,幾度興衰,於今,只剩這山蒼然屹立了。

時代、新馬蘭、新徵程。新的馬蘭村,秉承馬蘭精神、帶著這片土地的實誠、敢幹“不認慫”的爭先勁頭,走向新的時代。

今天,馬蘭村支部、村委會在以孫志勝為核心的集體領導下,以開拓、進取的新馬蘭精神,正在迎來美麗、輝煌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