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气节的当属屈原,一直有个梦想去造访屈原,终于,来到了湖北秭归——屈原故里——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秭归的天气难得的好,金牌导游说,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现在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秭归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此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乐平里是宜昌市秭归县的一个四面青山绿水回环的村庄,公元前340年,屈原就诞生在这里,这里是诗祖的根脉。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走近“雏凤广场”,仔细端详地面上的图案,是凤尾。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而楚人最为崇尚的就是凤凰。整个凤身顺山体一直绵延向前,并与旅游区检票口凤头石雕相连,就形成了“雏凤展翅”的造型。其浪漫意境,寓意屈原在秭归诞生以及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已蕴含在心中的远大抱负。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在屈原故里,有一股股淡淡的桔花香,不仅想起屈原的橘颂,来到秭归,不忘那首“秭归赋”——“秭归渊远,熊绎故疆。汉置归府,古称丹阳。大坝锁江,平湖汤汤。泗溪九畹,三闾灵光。天宝物华,脐橙名乡。诗祖屈子,伟辞逸响。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西陵峡壮,长江画廊。美人王嫱,千秋流香。明翰镇远,气贯穹苍。龙舟投粽,挂艾飞觞。骚坛长咏,扬烈吐芳。端午习俗,代代承扬。千载文明,万世其昌。”这首“秭归赋”,是对秭归这个融了巴楚文化、屈原文化、峡江文化、于一炉的小城所做的精辟介绍。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面前的屈原祠,第三次整体建设两次变迁而成,因三峡工程兴建而被搬迁到现在这个位置。城楼平面呈单排无廊柱网式布局。门外匾额阴刻有“景贤门”,城砖上有“嘉庆九年”及“归州”字样。城门主体的建筑材料都是用古城墙石垒砌,石头之间的粘合剂采用的传统建造工艺—石灰与糯米混合物,虽然没有现在的钢筋水泥,却异常牢固。走进这道门,就代表您真正进了屈原的故乡。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秭归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此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乐平里是宜昌市秭归县的一个四面青山绿水回环的村庄,公元前340年,屈原就诞生在这里,这里是诗祖的根脉。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秭归还是历史悠久的柑桔之乡,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颂》祠中,曾对桔树的形象和性格作过深刻的描写。今天的秭归已成为中国七大柑桔生产基地之一,季季有鲜橙。到了深季,满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绿叶藏红果,如诗如画。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这日月照壁的内涵,我明白了——灵魂日月可鉴。你走了,沉入了江底,可你的诗魂一直在大地天空。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我望着这座宏伟的建筑,已经被三峡淹没了的秭归县城怎么会诞生一个用诗统治人类思想,用诗来指引人们一代代的活着,用诗来指导一代代的青年去爱国的旷世奇才。每年端午节,秭归每年举办端午诗会,人们以诗会友来纪念屈原盛况空前,秭归每到端午的那一天,人们对于一位诗人的心就如同一个个荷香的粽子被蒸腾着热情。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新建的屈原祠保持了归州老屈原祠的基本风格和视觉效果,规模比老祠扩大了3倍,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纪念屈原的建筑物。由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建筑面向东南,恰与三峡大坝正面形成“相看两不厌”的情景。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三峡工程蓄水后形成的巨型水库。1956年毛泽东横渡长江之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其中有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预想,在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终于成为现实。三峡水库是一个长约600公里,宽约1.1公里的长条形水域,为典型的峡谷河道型水库,蓄水后平均宽度较原天然河道增加不到一倍。也就是说,蓄水以后的三峡既有湖光山色相互掩映的景致,又较好的保持了原有的峡谷风貌。

历经两次大搬迁,屈原2000多年依然立于中华诗文之巅

2000多年过去了,屈原以大气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的胸襟,以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之文采,令人无限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