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工作十二年如何不焦虑?

1996年,当时乐羽在读中学,看到一篇报道,描述一个沪上名校的毕业生进入外企就拿到了十万年薪,在她出生的那个小镇上万元户都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她立志考入这所大学。

2006年,她如愿从这所名校毕业,进入一家美企,也是年薪十万,不过和十年前比,已经大大贬值,而且抬头就能看到百万级的副总裁们,很羡慕。

2018年,不经意间已经服务过四家公司,都是外企,有了期待过的头衔和薪水。

但是,其实她很焦虑,因为职业生涯很长很长,才走过了三分之一而已。

十年前,还可以回到母校,介绍怎样一毕业就去外企的经验 - 英语、学绩点和学生活动三驾马车。如今,外企在中国已经不是让人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职业发展场所,更不要提优越感。十二年前,刚毕业的时候,就像奇葩说里女总裁刘楠描述过的,住在几百块的租房里,但是出入的都是五星级酒店,非常的不真实,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彩色的泡沫,但是像她这么有勇气把它踩碎的不多,大部分都会像乐羽一样,披上华美的衣裳,先舞上一段。可是一过三十岁,不用到四十,每往前走一步都更艰辛,而且不进则退,毕竟九零后都集体成年了。

外企工作十二年如何不焦虑?

过去一年,乐羽经常问自己,接下来的二十多年,该规划怎样的职业发展路径?

她想起mentor介绍的《远见》,让她的思考变得清晰。

这本书把职业发展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概是毕业后十到十五年,要积累可转移的技能和有价值的经验

乐羽观察了下周围的同事、朋友,凡事做到了作者列举的可转移技能,并积累了所谓有价值经验的,的确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哪些技能是可以转移的?先来讲一下什么是不可转移的,只适用于一个行业尤其是一个公司的专业知识或者技能,是不可转移的,一旦被解雇,在人才市场上再找到机会的概率很低。处于职场第一阶段的人要特别注意培养软技能和情商,这些是可转移到其他公司和行业中去的。

有价值的经验,包括完成一些大项目,跨国的工作经历,和互联网相关的工作经历,碰到这样的机会,一定不要错过。

第二阶段,中间十五年,要聚焦长板

这是乐羽目前在打磨的部分。

书中有一个很好的公式,擅长的+喜欢的+市场需要的=可以聚焦的长板。

所谓擅长的,至少要一万小时的积累打底,第二阶段的成败,和第一阶段的积累密不可分。喜欢这件事太感性,我只想说如果爱请深爱,叶公好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了。市场需要是个最大的挑战,只有极少数的人在刚毕业的时候就有这种敏感度,大部分人要修炼十年以上才知道自己是谁,怎样构建一个自己和市场的链接,而且我们生在市场巨变的年代,乐羽毕业时世界500强的前十名现在都跌到不知哪里去了,安全感本来就是虚幻的,只有拥抱变化才是最安全的。

第三阶段,退休后,要优化长尾

按现在的医疗水平和平均寿命,退休后还要生活二三十,活到老学到老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算一算第一二阶段积累的财富够退休后的生活开销吗?就算物质是充裕的,人一直在高强度工作,突然停下来,就像高速上一直100码前行突然刹车,会撞挡风板的。尽早规划退休后能做什么,有了准备,才会不焦虑。

乐羽发现一生很长,但很少是一条直线,不如从第三阶段往回看看,也许能微弱的照亮现在,让下一步该怎么走清晰一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