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七宗罪,企業必須抓住的命根!

人性七宗罪,企業必須抓住的命根!

如果我們對以往大獲成功的產品或者營銷案例做一個分析統計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是利用了人性的“七宗罪”:Zynga選擇了懶惰、LinkedIn選擇了貪婪,Facebook選擇了傲慢。你會選擇哪一個?

前幾天,微信群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對罵戰爭”。

這些“對罵群”起源自NBA“騎士”與“勇士”開賽,兩方激戰引發球迷對罵,雙方球迷專門建了個“勇士騎士球迷互噴群”,不走程序,直接開罵。

隨後,勢態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肯德基麥當勞對罵群”、“南方北方對罵群”、“蘇南蘇北互罵群”、“籃球VS足球對罵群”、“長髮短髮互撕群”......無論是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外貌特徵、地域文化還是其他因素,只要能產生差異,就能建起一個“對罵群”。

是什麼驅使“對罵群”一夜之間火起來了?

根據澳大利亞作家路絲·韋津利在其作品《髒話文化史》中的觀點,這次波及甚廣的見人就罵的“對罵”當然不是為了報復或者傷害別人的有目的性的罵戰。

追根究底,這場“對罵”戰不過是一場大型情緒發洩會罷了,人人都有情緒宣洩的慾望,慾望的滿足更容易挑動用戶的神經。

在之前分析“西瓜足跡”爆紅背後的原因的時候,學姐曾經提到要抓住用戶的弱點,而構成人性弱點的正是人類的慾望。

如果我們對以往大獲成功的產品或者營銷案例做一個分析統計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激發人性的慾望,從而引起沉迷。

人類最根源的慾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七宗罪”裡面,多多少少都有我們的影子。

人性七宗罪,企業必須抓住的命根!

站在營銷的角度,這些每個人的慾望和弱點,正是我們可以利用起來讓用戶付諸行動的方法。

色慾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性是人的本能裡的慾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哲學家叔本華也在他的著作中明確地指出,“人類活動總是要受到性衝動的影響。”

同樣的,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性”這類生理需求也是級別最低但最具優勢的需求。

有研究表明,如果人受到了性方面信息的刺激,腦核神經的活躍程度會瞬間提高3倍左右,做出更加衝動的決定。

我們不可否認,在微信前期發展的過程中,“搖一搖”的功能為其積累了大量的用戶;陌陌的成功是因為它的“陌生人社交”定位;杜蕾斯的營銷每每能夠讓人拍手稱快,重點還是在它的“內涵”,就連網易也開始做起了情趣生意。

再比如,車展總是要美女模特站臺,直播主播總是顏值高、身材好的美女、帥哥更受歡迎,香水、內衣等產品的廣告總是會用極具誘惑力的廣告和海報來給人暗示。

在營銷中,我們不妨適當的使用一些色慾相關的元素,來提高用戶消費的接受度和衝動性,促進用戶的購買幾率。

比如,如果你的產品更需要用戶衝動消費,可以像天貓、維多利亞的秘密等品牌一樣選用紅色這類具有性暗喻的顏色作為主色調,或者利用美女、帥哥作為形象展示來提高用戶的關注度等等。

人性七宗罪,企業必須抓住的命根!

但在利用人類色慾的弱點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避免違法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者給用戶帶來low的感覺,從而損害品牌的形象。

貪吃

有一句話,大家都聽過,叫“食、色,性也”。

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除了色,還有“食”。色,滿足的是人的繁衍需求,食,滿足的是人類的生存需求。

貪吃,則人類在生存需求基礎上的過度滿足傾向,換句話說就是,more is better,越多越好。

我們在電商平臺購買手機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它們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選項,可以選擇加多少錢延長多久的保修期。

其實,按照如今的手機替換速度,每過2—3年,我們就需要換一部手機,對於有些人來說,這個時間可能更短。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選擇加錢購買延保服務,就是因為這種超出需求的過度滿足可以給他們帶來安全感。

所以,我們在營銷中心,可以嘗試一些過度滿足用戶需求的方式,用一些邊際成本較低的產品或服務來打動用戶,佔據用戶心智,提高用戶的購買率。

貪婪

貪婪也是所有人的天性,小到超市商品的打折、買一送一,大到購買股票證券,背後都是人性的貪婪在作祟。

比如橫空出世、攪動格局的爆紅電商平臺拼多多,走的就是利用人性“貪婪”的拼團低價策略,為用戶提供非常低廉的價格來吸引用戶的眼球。

在貪婪的心理驅使下,很多用戶會盲目消費,參加各種各樣的拼團,買上一堆自己並不那麼需要的東西,卻還樂此不疲。

比如餘額寶,也是一個利用人性貪婪的例子,為了更多的收益,用戶可以不那麼看重服務的安全性和持久性,一股腦把錢轉進去。

人性七宗罪,企業必須抓住的命根!

再比如某理財產品,在營銷的時候告訴用戶,使用產品可以讓他們資產增值更快,收益率可以達到活期16倍以上,最近7日年化收益率6.4350%。

我們在做營銷的時候,既可以像拼多多一樣,通過優惠等方式降低用戶的感知成本,讓他們覺得自己佔到了便宜;也可以像餘額寶和其他的理財產品那樣,提高用戶的感知價值,讓用戶覺得超值。

這種超值除了體現在金錢發麵,還可以體現在心理方面。

比如奔馳、寶馬的用戶買車,除了使用產品本身,還可以展現自己的社會地位;購買蘋果的用戶展示了自己的品味、態度;A、B站的用戶展示的是脫離現實世界的與眾不同。

懶惰

宅、怕麻煩、不想思考、拒絕新事物、拖延症、選擇困難、依賴、從眾......這些我們常見的行為,都是“懶惰”的表現。

懶惰也可以說是七宗罪裡面表現最多、最豐富的一個。

為了滿足人類的懶惰,幫助人類減少在體力和腦力上的消耗,我們可以發現,如今產品的進化幾乎都是向著自動化、簡單操作、人工智能、展示內容少、選擇少、開箱即用等方向進行的。

比如從大型吸塵器,到小型輕便手持的吸塵器,再到定時掃地、自動歸為充電的掃地機器人;從多按鍵的遙控器,到只有幾個按鈕,可以盲操的遙控器;從手動給寵物扔球,到自動發射小球的機器......都是在減少體力消耗和腦力消耗的例子。

反映到營銷上,能夠滿足人類“懶惰”需求的營銷方式,就是幫助用戶減少決策成本,儘快作出決斷。

比如香飄飄的“一年賣出的奶茶可以繞地球兩圈”,賣得多=買的人多=東西好,從眾跟著買大家都在買的產品,就是在幫助用戶降低決策成本。

人性七宗罪,企業必須抓住的命根!

嫉妒

在百度百科的釋義裡面,嫉妒是指由於怨恨且察覺別人享有的權益,並欲將其佔為己有,因而產生的一種情感與心理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嫉妒別人自己強,比自己優秀,比自己錢多,比自己過得好,或者外形比自己可愛、好看,皮膚比自己好......就比如我們常說的“仇富”,就是一種嫉妒心理。

其實,嫉妒的根源不是怨恨,而是靠近或者成為被嫉妒的對方的渴望,我們要利用的就是用戶嫉妒背後的“渴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比如一些遊戲產品裡面的排名和等級,就是在利用用戶的“嫉妒”。

當別人的名詞比自己高,等級比自己強,用戶就會產生嫉妒,渴望靠近、超越他們,也會選擇購買更多的道具來幫助自己加速追趕。

再比如keep利用的是用戶對健康的身材和生活狀態的渴望,VIPkid利用的是家長想讓孩子更優秀的渴望。

在做營銷的時候,我們可以為用戶選擇一個他們渴望成為的目標群體,來刺激用戶的“嫉妒”心理。當然,前提是,想成為這個目標群體的用戶基數要足夠大。

傲慢

如果說,嫉妒是用戶渴望成為某個群體的話,那麼傲慢就是用戶想方設法避免成為某個群體。

比如我們都知道,QQ用戶的年齡層次明顯要低於微信,為了避免成為微信上的“年長者”,很多青少年就會從微信轉向QQ,讓自己從年長的一代中區分開來。同樣的,A、B站的用戶也是為了脫離三次元世界群體,而轉向了二次元世界。

人性七宗罪,企業必須抓住的命根!

作為營銷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用戶逃離他們想逃離的群體和身份,幫助他們劃出清晰的邊界。

我們在產品中常見的高級頭銜、勳章、榮譽、稱號等,都是在幫助用戶劃出界限,將自己與對方群體區別開來。

暴怒

用戶的“暴怒”並不少見。

比如最近的小黃車資金緊張的消息,就造成了用戶對押金難退的憤怒和恐慌;比如OV以往被人詬病的高價低配,也經常引起用戶的不滿和憤怒。

當用戶感覺到自我原則和自身利益收到侵犯的時候,就會進入憤怒、反感甚至攻擊的狀態。

與其他幾種用戶慾望不同,在營銷中,不會將用戶的“暴怒”引向自己,而是會引導向對手身上,將對手放置在用戶的對立面,將自己放在對手的對立面,給用戶早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感受。

比如小米,一直將“性價比”作為自己的營銷重點,同時披露手機行業的價格不公平現象,將競爭對手送到了用戶的對立面,從而獲得了用戶的認同。

人性七宗罪,企業必須抓住的命根!

Linkedin的創始人,同時也是硅谷成功的風投家Reid Hoffma說:如果能夠利用七宗罪中的一宗,就能夠獲得最好的效果。

Zynga選擇了懶惰、LinkedIn選擇了貪婪,Facebook選擇了傲慢。

接下來,你想好自己要選擇哪一宗罪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