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吟誦那些沒有句號的句子

「好书推荐」吟诵那些没有句号的句子

吟誦那些沒有句號的句子

好書推薦

「好书推荐」吟诵那些没有句号的句子

★★★★★

出差旅途中,我幾乎一氣兒讀完了《北漂詩篇——北漂一族的文化想象和精神地圖》。有些詩句印在腦中,不肯散去。在書中,我讀到了一種創造中國新文化的努力。北漂人數以百萬。這麼大的一個群體,完全有資格也有理由擁有屬於自己的文化,並在整個國家文化版圖中佔據一個恰當的位置。

我以為,北漂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就像農民工壘起了城市的高樓大廈,北漂同樣是城市文化的建設者,或許,他們留在城市文化史上的印跡,將比物質史上的更重要。我想,如果有人發願寫一部北漂文化史,必是極有意義的。“北漂”的存在並不是近些年的事,比如隻身從湖南老家來到北京的齊白石,就是一個。只是在齊白石那個年月裡,除了鳳毛麟角者之外,大部分漂泊者的心路歷程與文化吶喊並沒有被記錄下來。而今天,有了互聯網,更加重要的是有了更加民主、多元的文化觀念和氛圍,使得詩篇中的這些文字得以留存和傳播,讓我們看到了那一顆顆跳動的心靈。

《北漂詩篇》收錄的詩歌,有一些是頗有形式美感的,比如楊北城的《散落在北京的朋友》,構思巧妙,讓人讀到了古老童謠般的節奏感。有一些則富有哲理。張小云的《香椿和臭椿》,列舉了北京植物園兩棵椿樹的科普牌子的內容之後,寫到:“跟我一起讀完科普牌子的小孩/很有意見/不同歸不同,憑什麼/一株叫臭的/另一株叫香的”。是啊,憑什麼?這本是一個植物學或民俗學問題,但詩人的身份以及他把場景設置在北京的植物園,就給詩增加了人文的意味,不但引起讀者關於平等、人性等政治哲學的遐思,而且衍生出一種批判的力量來。

但我以為,與形式的藝術性相比,《北漂詩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其寄託的文化理想。這種文化理想植根於當代中國的現代化經驗。我們常說,當代文藝要書寫中國故事。其實,中國故事無非是對中國經驗的藝術敘述。城市化無疑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一種經驗。如何以美學的姿態記錄、再現和表現這種經驗,或許是時代提給當代中國人的重大文藝命題。我想,北漂詩人們至少從一個側面對此作出了回應吧。

於北漂而言,城市化意味著個體的新生,也是和過去的告別。告別總是淚光點點,淚珠映射出了被捲入或拋入城市化後的恐慌、迷戀和不安。於是,在他們的詩歌中,我們讀到了對故鄉或過去的日子的懷念,“一個人在外,最怕/北風,在窗外喊我的名字/……北風還裝成母親的聲音喊我”。(許煙波《北風,在窗外喊我的名字》)我們又能讀到楔入城市的北漂者在陌生城市裡的新體驗。這是一種十分複雜的情緒,有些澀嘴,也有點酸心,非親歷者無法言說。詩篇中有些句子十分精彩,充滿視覺感,如畫師把北漂的生活場景一下子白描在人們眼前。請看:

“在一座古老的城裡/列車在地下穿行//所有乘車的人,都默不作聲/軌道上咣嚓交錯的聲音/驚擾了在地底沉睡的靈魂//每停一站/我都會驚恐地看著上車的人”(許煙波《北京地鐵》)顯然,這是一種和鄉間生活完全不同的體驗,在城市的地鐵裡,雖然人與人的肉體相貼近得不能再近,但心靈卻隔得無比遙遠。

我注意到,詩篇中還有一些更加“激烈”的語句,不過,從詩篇整體來看,它更想表達的,還是一個群體的文化懷抱。北漂的故事遠未畫上句號,他們的詩也是。吟誦這些沒有句號的句子,依然是我們時代莫大的文化使命。

「好书推荐」吟诵那些没有句号的句子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好书推荐」吟诵那些没有句号的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