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吃多了對孩子免疫力不好,孩子炎症必須吃嗎?

雨季幽香76607281


抗生素使用的誤區

國內抗生素用量最大,所佔比例也最大,佔門診處方量的50%以上,住院患者80%應用了1種或1種以上抗菌藥,而根據藥敏實驗而選擇者只佔10%。兒科抗生素濫用更為嚴重。抗生素的使用存在多種誤區:

①患兒家長普遍認為抗菌藥就是消炎退熱藥,錯誤地認為抗菌藥能預防感染;

②口服抗菌藥物可達到效果的卻用靜脈注射;一種抗菌藥物即可達到藥效的卻用2-3種;

③認為新、貴品種的療效優於舊品種,直接後果就是使用的抗生素的級別越來越高;

④藥敏結果提示全部耐藥,但認為有感染就要用抗菌藥;

⑤將定植菌當致病菌治療。各種認識誤區造成了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後果就是產生耐藥及不良反應。為了減少抗生素濫用,需要嚴格掌握使用的適應證。


抗生素使用的適應證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醫院抗生素使用率為30%,中國《醫院感染管理規範》中明確規定抗生素在50%以內,但調查顯示,兒科住院患兒抗生素藥物使用的中位數79%,遠遠高於規定的水平。 WHO要求50%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在用藥前須進行合格標本的細菌檢測,國內比例低於30%。所以,為了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必需嚴格掌握適應證:

①病毒性疾病或估計是病毒性的不用。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國內小兒最主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抗生素用量最多、使用最不合理的疾病。小兒上呼吸道感染80%為病毒感染,抗生素使用需慎重;

②發熱原因不明者應積極尋找病因,儘早確診後再對因治療;

③細菌性感染者有感染指徵時才能應用抗生素。根據血常規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及C-反應蛋白(CRP)升高提示細菌感染,可酌情考慮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可以導致白細胞下降;

④由於細菌性感染難以有一個明確的指標,所以臨床初次抗生素治療要真正做到正確、準確、合理極為困難,絕大部分依靠經驗性治療;

⑤危重患者先給予抗菌藥物經驗治療。如:重症肺炎,即使沒有確切的細菌學診斷,也

需給予抗生素治療。應對患者的自身因素、當地病原的流行特點及各種危險因素進行評估,針對最可能的病原菌,在獲知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後及時調整給藥方案,根據不同細菌種類和藥敏試驗選擇相應的抗生素。


抗生索的使用原則

①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徵,需綜合病情、病原菌種類及抗菌藥物特點制定給藥途徑:輕症感染選擇口服給藥,重症、全身性感染可以先靜脈給藥,根據臨床情況酌情改為口服給藥。儘量避免局部應用;

②按照藥物的抗菌作用特點及其體內代謝過程特點選擇用藥。根據病原菌種類、藥敏結果選用適合的藥物品種;按各種抗菌藥物治療劑量範圍決定給藥劑量;根據藥代動力

學和藥效學相結合的原則決定給藥次數。如阿奇黴素是濃度依賴性,1日1次給藥,若靜脈使用,需靜脈滴注3小時以上;而頭袍類是時間依賴性,需要間隔6-8小時,每日給藥2 -3次,快速輸注;

③使用抗生素必須保證足夠的劑量,在體內必須要達到有效濃度,且要維持一定的時間,才能有效控制感染,不會造成細菌產生耐藥性,切不可隨意停用或減少用藥次數。一般感染用藥72小時(重症48小時)後重新評估,決定是否需要更換抗生素;

④抗菌藥物療程因感染不同而異,一般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退後72 -- 96小時,但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化膿性腦膜炎、傷寒、深部真菌病、結核病等需較長的療程方能徹底治癒,並防止復發。若一旦見效就馬上停藥,易造成致病菌死灰復燃,病情遷

⑤聯合用藥:單一藥物可有效治療的感染,不需聯合用藥。聯合用藥時要遵循抗菌藥物的聯合用藥指徵:病原菌尚未查明的嚴重感染;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或敗血症;

⑥由於藥物協同作用,聯合用藥時應將毒性大的抗生素劑量減少,聯合用藥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不良反應也會成倍增加。多種藥物聯用時不良反應的增加對兒童會更加敏感一些,應更加慎重,權衡利弊後謹慎選擇聯合用藥。


兒童不宜使用的抗生素:氨基糖普類、四環素類、氯黴素、磺胺類,兒童慎用。吟諾酮類:12歲以下禁用,18歲以前慎用。

綜合分析,兒科抗生素的使用,尤其是門急診,常用的為頭抱類及大環內醋類。但是耐藥有:①肺炎鏈球菌青黴素;②肺炎鏈球菌、腸球菌;③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產p內酞胺酶、氨節青黴素。因此,應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正確掌握各類微生物的作用機制和細菌的耐藥機制,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最經濟、最有效的抗菌藥物,以降低多藥耐藥菌株的產生。

與國外比較,國內兒科抗菌藥物使用頻度高,處方率高,級別高,廣譜抗菌藥物的使用及不合理用藥情況普遍存在。抗生素使用既要依靠自己的臨床經驗及檢驗檢查,合理選擇、調整使用抗生素,同時還必須把抗生素使用依據、目的、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與患兒家長充分溝通,達成共識。惟有如此,才能在抗生素合理使用與儘可能避免不良作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掌握合理使用策略,做到正確使用。


兒科醫生鮑秀蘭


用抗生素最易有誤區

吃抗生素不好,不要給寶貝吃

抗生素“殺死”有害細菌,同時“殺死”有益細菌。有的媽咪談“抗生素”色變,認為任何時候都不能服用。我們建議,嚴格掌握抗生素的用藥指徵,不該用的時候不能用,該用的時候要用。如果寶貝存在細菌感染的臨床表現,並且身體無法對抗,要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寶貝感冒、發燒要“點滴”

和“懼怕抗生素”的觀點相反,有的媽咪認為抗生素是萬能藥。寶貝有個感冒、發燒的自己就把抗生素用上了,甚至要求醫生給寶貝點滴治療。其實,90%以上的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抗生素根本不能殺滅病毒,而且點滴治療會增加發生靜脈炎和靜脈血栓的危險性。這種情況下只需在發燒時對症使用退燒藥,觀察三四天症狀就會自行緩解。

可給寶貝使用任何一種抗生素

抗生素的種類有很多,但考慮到藥物對肝臟、腎臟及其他副作用,能用在寶貝身上的有限。寶貝的發育有其特殊性,如肝、腎功能發育還沒完全成熟,不能使用肝、腎毒性大的藥物。寶貝能用的抗生素種類有:青黴素類、頭孢類、大環內酯類等。

寶貝用藥量是成人劑量的一半

寶貝不是“縮小版”的成人,不等同於成人劑量的一半。寶貝用藥的劑量更加精準,通常按公斤體重來計算。

一旦見效,馬上停藥

對於急性感染,抗生素的療程一般為5~7天,或症狀和體徵消失3天后方可停藥。如果剛剛有效就停藥,不僅不能“殺死”體內細菌,還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此問題由媽咪寶貝專家顧問團為您解答


媽咪寶貝傳媒


據統計,成年人一般每年要感冒3~4次左右,兒童則多達6次甚至更高,感冒也算是我們最常見的疾病了。其實,感冒在醫學上分為細菌性和病毒性的兩種,平常見到的感冒80%——90%是病毒性感冒,一般是流行性傳播,往往一家都中招,而細菌性的往往是分散性傳播,通常發生在家庭中的單個個體。

人們對感冒有兩種不同的對策,一種人是硬扛著不吃藥,另一種人則是感冒後自行吃藥(多數是抗生素)應對,或者就去醫院“求”醫生給你打點滴,你是哪一種呢?

首先來剖析第一種情況,不能絕對的說是對或錯,具體要因人而異,主要看個人免疫力,身體的免疫力就相當於國家的作戰軍隊,如果軍隊平時被你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所向披靡,完全不需要外界(藥物)幫助就能打敗入侵者,而如果你的“作戰部隊”被你糟蹋(不良的生活方式)萎靡不振,恐怕你再硬扛著就有罪受了。

再來看第二種情況——自行在家吃頭孢等抗生素類藥物,不得不說這種做法就有些失去理智了,我們要明白一點,抗生素是殺死細菌的,而對於病毒是無效的,最佳做法不是感冒後立馬吃藥,而第一步應該先去醫院驗個血常規,如果白細胞項目過高,就通常是細菌性引起的感冒,如果白細胞數量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數量偏高,幾乎就能判定是病毒引起的感冒……確診是哪種感冒後,再決定對策才是明智之舉。

檢查結果出來後有兩個結局:一種是細菌性感冒,一種是病毒性感冒,如果是細菌性感冒是可以服用抗生素的,而如果是第二種,你用抗生素基本沒用,是花了錢買罪受而已,要知道病毒引起的感冒,醫學上沒有特效藥,一週內身體都可自愈,可是很多人偏偏就要吃藥來找心理安慰,真是百害而無一利……

小叮嚀:

不管是哪種感冒,期間的飲食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會直接影響你病情的輕重及恢復的快慢,在此期間常導致維生素和水分的缺乏,建議首先就要注意休息,多飲水,清淡溫熱飲食,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當季新鮮蔬果來幫助身體的快速恢復,下次感冒,你知道怎麼做了麼?您的疑問可以留言在評論處幫您解答!


趙波營養師


我是臨床藥學專業,專注合理用藥。抗生素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會危害健康。


1、通常,我們所說的炎症,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細菌、病毒等感染因素引起的炎症,叫非特異性炎症。另一種是特異性炎症,是由致病因子誘發機體產生特意免疫,從而產生炎症反應。

2、特異性炎症,多見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紫癜等。

3、

特異性炎症,使用抗生素無效,需使用免疫抑制劑,如激素,可以發揮強效抗炎作用。

4、我們通常說的炎症,常把這二者混淆在一起。

5、所以大家的直觀反應就是,有炎症就要使用抗生素,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因此,炎症要區分是哪種類型的炎症,切不可“囫圇吞棗”,一言以蔽之來應付。這是對孩子極不負責的態度。當然,瞭解到這裡你才知道,不是所有的炎症都是由感染引起的。

所以,並不是有炎症就一定需要用抗生素。


過度使用抗生素的危害有哪些呢?

1、由於抗生素的參與,導致體內正常菌群紊亂,容易引起腹瀉、二重感染等。

2、導致免疫能力低下,這也是引起二重感染的主要原因。

3、導致耐藥菌的產生,導致超級細菌的產生,這是對人類極大的威脅。

4、抗生素的耐藥基因,有可能遺傳。所以,對周圍人群及下一代的安危,有一定的威脅。


“縮影”以上所言,絕不是危言聳聽。

目前我國正在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大力整頓抗生素普遍亂用的現象,我也在這裡呼籲大家,平時遇到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況,請及時諮詢醫生和專業藥師,合理用藥,關係到我們切身的利益和健康!


我是“縮影”,如有疑問,請在下方留言!


臨藥健康


孩子感冒咳嗽,到底該不該用抗生素?

▌慢性咳嗽

預約門診

咳嗽經過內科常規治療無好轉,時間超過1月,要到呼吸專科門診就診。

家長能做什麼

觀察孩子的咳嗽有無伴隨症狀,如有無鼻塞、咽部異物感;咳嗽症狀出現時有無誘因,如是否與進食某些食物或接觸某些動植物有關。按照醫生的醫囑按時給孩子用藥,並觀察治療效果,及時反饋給醫生。

避免

家長要避免在沒有明確感染的情況下擅自、反覆給孩子使用抗生素。因為大部分慢性咳嗽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

對於氣道高敏反應或咳嗽變異性哮喘所致的慢性咳嗽,霧化吸入激素往往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有些家長因為懼怕激素的副作用,過早的停止治理,會導致病情反覆。為了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家長要避免過早停藥,還要定期到呼吸科隨診。

獲取更多優質育兒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熊貓兒童健康】ID:xiongmaoerke


熊貓兒科


對於抗生素這個話題其實之前就有專家研究過,我也非常認同,中國使用抗生素就能濫用的禁地,無論什麼病動不動就上抗生素,在國外抗生素是嚴格管理的,通常醫生不會給抗生素的藥物

很多人都認為生病一定要吃了抗生素才會好,所以每次都喜歡服用抗生素,但時間久了這個藥就無效,等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時候,普通款的沒有用只能越吃越好。我有一個朋友就如此,因為老是是抗生素,現在只有進口的才有效,在下去真的不知道吃什麼好了。

作為家長我也很擔心還是吃抗生素這個問題,再給孩子開藥的時候儘量不要讓孩子採用抗生素,也許病會好的慢一點,但不會擔心抗生素多吃的抗體問題

家長一定要記得不要隨便小毛小病就吃抗生素這個不是萬能藥,現在那麼小就老是吃,長大怎麼辦才好


芮芮育兒記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如果醫生給孩子開抗生素,是否有依據?也就是說孩子的感冒已經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已經合併有細菌感染了,如果是相關檢查結果提示合併有細菌感染,而且炎症比較厲害的話,那麼還是需要使用抗生素的,這個抗生素的使用,醫生會根據經驗,以及孩子的相關檢查結果來選擇最適合孩子的,如果在存在炎症的情況之下,你還屏著不給孩子用抗生素,那麼對於一些抵抗力比較弱的孩子來說,不使用抗生素,炎症加重,勢必會導致病情加重,出現肺炎,甚至重症肺炎,重症肺炎可以導致出現呼吸衰竭。而孩子的抵抗力並不是由抗生素的使用或者不使用來決定的,這個抵抗力一方面是平時的飲食結構,第二方面平時的休息情況,第三是運動,並不是說使用了抗生素抵抗力就不好了,不使用抗生素抵抗力就好了,抵抗力的決定因素並不在於抗生素。


Smile137237854


孩子發生炎症時到底要不要用抗生素?首先家長們要明白什麼是炎症,炎症並不一定都是細菌引起的,病毒、支原體等都可以引起炎症,所以答案顯而易見,並不是所有的炎症都需要應用抗生素。

怎樣才算是合理使用抗生素?1.明確的用藥指徵。考慮應用抗菌素前應當進行抽血化驗或其他實驗室檢查,若檢驗結果出現明確的用藥指徵,如白細胞、C-反應蛋白升高等,此時方可應用抗菌素。2.選用敏感抗生素。明確診斷後,應當針對孩子的臨床症狀、個人體質等,選擇效果最佳或最適合的抗生素種類。3.嚴格控制用量和療程。寶寶應用抗生素多根據體重計算用量,且用藥後不能剛剛見效就立即停藥,要吃夠醫生規定的療程,不然不僅達不到完全消滅致病菌的作用,還可能會增加細菌的耐藥性。4.充分考慮副作用。用藥時要考慮到各類抗菌素的副作用,儘量選擇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抗生素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呢?1.菌群失調。抗生素不但能殺死致病菌,還能引起寶寶體內的正常菌群混亂,從而出現肚子疼、拉肚子等現象。2.降低免疫力。門診上好多寶寶長期應用抗生素後都會出現病情反覆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在感染後,沒有第一時間調動體內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而是先用了大量的抗菌素,長此以往導致寶寶的免疫功能得不到歷練,因而變得越來越“嬌弱”,失去了抵抗外來疾病侵襲的能力。3.耐藥性增加。經常濫用抗菌素使寶寶體內的細菌憑著進化論中“優勝劣汰”的原則變得越來越強大,從而增加了耐藥性,疾病也越來越“難治”。

本期答主:胡秋爽,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健康有用的知識。


杏花島


首先要判斷孩子生病是什麼導致的,病毒?細菌?支原體?這也是為什麼一去看病就要化驗血常規和咽拭子的原因,從血常規可以分辨細菌還是病毒感染,咽拭子可以確定孩子是否有支原體,不同的病症也要對應不同的藥,要不不會起到作用的。

如果孩子真的是細菌感染,還是要吃消炎藥的,趁輕治啊,等病症蔓延了需要打針的,你不後悔?

當然孩子年齡的增加,媽媽也就有經驗了,什麼情況需要吃藥什麼情況不需要也就有分超能力了。


悅雨育兒


炎症本身並不是壞事,炎症是身體主動製造的,因為炎症部位有外來生物入侵,炎症代表身體自我保護機制在發揮作用,這一點如果沒有認識清楚,就會影響接下來的康復方向,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清楚,身體原本就具有對付外來生物的武器和能力,我們尋求幫助時,有兩個路徑,一個是肯定症狀的積極作用,支持身體免疫發揮,另一個是認為症狀表明身體無法打贏外來生物,需要找藥物來對付入侵者,當我們想用藥物來消滅外來生物時,身體會和我們保持一致想法嗎?認為救星來啦,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身體只會把藥物當作成另一種傷害,而非幫手!或許虔誠地做身體的幫手是一個良性循環,維C可以增強免疫部隊作戰能力,當我們吃下相應的富含食物或補充食品,身體應該會樂意接受此刻最需要的物資!當下選擇多了,更需要理性的獨立思考!與身體有關的事情,不能脫離身體原有的規律去思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