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的情景,真的存在吗?

提及梦,我们每个人始终都捉摸不透其中的秘密。不过,大家都知道,夜间做梦对第二天觉醒的行为有一定影响。人在经过有梦的睡眠后,他对待问题时常常能从不利的方面来看,如果梦的内容是不愉快的,那么醒来后就会更能适应面对难题的现实环境,从而也就增加了解决难题的能力。除此以外,白天冥思苦想的人进入到梦中,虽然不一定能从中找到完善的解决方法,但做梦至少会使他们的心情从容一些。

梦中的灵感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这的确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深深地吸引着许多科学家的注意力。1983年英国心理学家伊凡思提出一个新奇的观点,他认为梦不是睡眠中偶然形成的副产品,而睡眠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做梦。对任何人来讲,清醒时进行的工作会在梦中继续,如果他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梦很有可能为他提供了有用的意见。这其实也是科学家们从梦中发现秘密的根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梦里的情景,真的存在吗?他说,睡眠能帮助人把新知识融合到原有的老知识中。在睡眠时,人的大脑并没有停止活动,仍在进行与白天不同的工作。这时候,大脑既不发现信息也不接受信息,只忙于整理自己的记忆,把新数据和旧数据一起归并,分拣出过时和无用的资料并抛弃掉,重新给各种知识加上标记,使将来需要提取时能方便省事。也就是说,做梦是大脑把白天收到的资料进行有意识的分类和筛选的过程。除此以外,做梦还像节目的彩排一样。有些我们一直在期待、盼望或担心的事情,尽管事情还没发生,但在梦中却会一次次出现。伊凡思把梦与灵感的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从某个方面解释了梦的原理,说明了梦与智能活动的部分关系,提出了梦主要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可是,这个理论依然没有真正解开梦中出现灵感的谜团。

梦里的情景,真的存在吗?人们睡眠的目的就是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睡着以后就安安静静地躺着了,最多翻翻身。可有的人在入睡之后,无意识地走出家门,或者在院子里打水、扫地,或者到街上散步,有的人甚至能非常敏捷地爬上墙头、屋顶和大树,最后又回到屋里躺在床上,继续睡觉。奇怪的是,这些人到了第二天早上,对夜里自己干的事却一点儿都想不起来。这种睡眠中的无意识的行为就是梦游,也是千百年来最难解释的一种睡眠现象。医学家们认为,梦游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病,在医学上称“梦游症”,大都是从儿童时代遗留下来的。
梦里的情景,真的存在吗?有的外国学者解释说,许多7岁~9岁的孩子患梦游症,可能是孩子对家庭或学校的处境不满。梦游是他们一种“潜意识的反抗”,长大以后会好起来的。患梦游症的人到处走动,为什么不仅不会跌倒、碰撞,而且还能回到原先睡觉的床上呢?

人们还发现,科学家、艺术家也经常受到梦的启示。著名的物理学家波尔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梦见自己站在充满了热气的太阳上,而行星似乎是用细丝拴在太阳上,并在绕太阳转动。等到他醒后,他立刻就联想到原子模型的实质,原子核就像太阳固定在中心,而电子则似行星围绕其转动,于是著名的“原子模型结构”就此产生了。不仅波尔,还有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也受过这种启示。英国剑桥大学对许多创造性学者的工作进行的一次大型调查的结果就表明,有70%的科学家从梦中得到过有益的启示。

梦里的情景,真的存在吗?于是,又有人提出,梦是一种无意识思维。这种观点认为:灵感或创造性思维的出现,也许是梦境中排除了外界的干扰,联想又特别活跃,不受逻辑思维和各种成见的束缚。白天的思索在梦境中继续下去,豁然贯通的机会就比较大。如此看来,我们还真不能小瞧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