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蜀人原乡满目春——资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综述

近年来,资阳市文化产业克服底子薄、基础差等困难,逆势而进,不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发展品质逐步提升,已经形成了包括互联网上网服务、演艺娱乐、广播影视、出版发行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全市现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主体2000多家。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和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31.72亿元,同比增长10.5%。我市文化产业正以矫健的步伐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

花开蜀人原乡满目春——资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综述

柠檬小镇一角。资阳日报记者 秦建华 摄

规划先行

确定“一核、两中心、四品牌”的发展战略

2018年6月14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在雁江召开,邀请了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洛可可设计、锐丰文化、高古创意、戴德梁行等11家国内知名文化企业负责人,四川广播电视台首席策划潘勇、四川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江虹等业内专家,共谋文化产业规划、资阳文化资源挖掘、项目策划包装和文化品牌打造等文化产业发展大计。

座谈会为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强文化产业企业交流搭建了有效合作平台,充分体现了我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

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又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与旅游业、现代农业、制造业等都能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和提升作用。

我市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要素保障重要范畴、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发展保障。

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市情,及时确定了“一核(资阳主城区)、两中心(安岳、乐至)、四品牌(创意文化、休闲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的发展战略。坚持“统筹资源、错位布局、突出特色、抱团发展”的原则,优化全市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行业布局,构建“满足多层次需求,融合多领域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制定出台《资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资阳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迅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六次全会部署,聚焦“成渝门户枢纽型临空新兴城市”发展定位,修改完善和实施《规划》,竭力实现新兴文化产业破题、传统文化产业转型提质增效。

在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下,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稳健发展:网络服务业迅速发展,共有网吧经营单位315家;文化娱乐稳步发展,现有歌舞娱乐场所409家、电子游戏厅191家;演出市场活跃多样,全市演出备案经营单位25个;印刷企业发展提速,全市现有各类印刷企业98家,其中,四川北彩印务、南方包装材料厂等年产值超5000万元;艺术培训成效明显,依托市、县(区)文化馆和各类民间艺术学校,全市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艺术教育网络。资阳已形成包括互联网上网服务、演艺娱乐、广播影视、出版发行等多成份、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

重点突出

策划包装29个项目,总投资85.55亿元

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大项目、好项目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质量和潜力。我市立足实际,切实加强对本地重点项目的策划与包装,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瞄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创新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生成、包装、推出新型文化发展项目。我市新策划包装了雁江字文化产业园、安岳柠檬文化音乐季、千年普州舞台剧、柠檬宝宝动漫电影以及乐至天怡时尚文化体验广场、少年陈毅等项目29个,计划总投资85.55亿元。

雁江区作为中心城区,围绕三贤商业广场休闲文化娱乐特色街区、达高国际文化消费特色街区、城东滨江文化娱乐特色街区、凤岭公园健身娱乐休闲功能区,以项目为载体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和文化娱乐企业向特色街区流动。加快幸福谷婚礼文化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花溪河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示范带、半月山佛山橘海旅游区等项目建设。

安岳县打好柠檬和石刻两张牌,建好蓝灵广场娱乐街区、柠都新城娱乐街区。加强与大足、遂宁等周边地区的合作开发,构建“成都—安岳—大足—重庆”精品旅游环线和“大足—安岳—遂宁”唐宋石刻艺术文化及观音祈福之旅精品旅游线,打造安岳紫竹公园-圆觉洞国家4A级景区、安岳县南山休闲公园;完善安岳石刻景点服务功能,改善石刻景点交通条件。建好安岳柠檬文化小镇,办好柠檬文化音乐季,创建四川音乐产业基地。发展安岳佛雕、竹编等特殊文化旅游产品生产。

乐至县着力打响红色文化这张名片,提升陈毅故居服务功能、打造5A级景区,加大龙门报国寺宗教文化旅游包装宣传。城区重点打造集休闲、娱乐、健身、会展、演出、培训于一体的文体中心、闲宁村川西民俗文化旅游度假区等。

“红利”政策

集聚文化产业发展力量

2018年4月19日,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主动前往成都与四川文瑞投资有限公司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洽谈。基于资阳文化市场现状和政策支持,文瑞公司提出了“资阳·曼购文创中心”项目,计划联合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投资近1.5亿元,利用20000平米空间,打造资阳首席区域性文化创意综合体。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地区发展合力集聚支撑的结果,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加需要全面的政策扶持。市文广新局在贯彻落实市政府《扶持重点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举措的基础上,正在谋划出台我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放大政策的导向、杠杆作用,在资金、土地、税收、金融等要素保障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倾斜,更加重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既注重吸收引进,也注重加强本土培养,使人才逐渐向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集聚,形成人才优势,激发创造活力。

以政策为支撑,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促进资源向资本转化,以创建四川省乃至全国文化产业(音乐基地和园区)为契机,培植好安岳柠檬音乐季等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等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将以安岳石刻保护与利用为突破口,以景区、项目、主体、节会、产品为抓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的力量注入改革发展的洪流中,文化的光芒指引着激昂奋进的前进道路。

倾情服务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主体转型升级

2017年11月,在市县文广新部门的指导下,北彩印务有限公司取得了图书报刊印刷许可证,企业顺利增加了图书报刊印刷业务,实现了转型升级,目前,业务量比之前增加10%以上。北彩印务总经理陈应开表示,取得图书报刊印刷许可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必定更加美好。

全市文广新系统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精细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市文广新局健全完善了局领导联系重点文化企业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每个季度局党组成员走访所联系重点文化企业1-2次,并建立完善联系工作台账,确保了联系工作有实效。充分发挥重点文化企业联系制度、项目投资月度台账等的作用,及时掌握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趋势特点、存在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适时组织联系部分重点企业进行经营形势分析与业务交流。务实开展文化企业帮扶、产业项目跟踪服务等工作。

按照商事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政策,细化落实措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引进市外文化企业。通过国家立项、财政补助、骨干文化企业实施的方式,为广大文化企业搭建技术、信息、培训、展示、交易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和贷款业务的平台,解决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贷款和放款难的问题。加大对假冒伪劣、盗版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版权和品牌的保护力度,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规范的、良好的市场环境。

着力长远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市民龙先生每周都会带孩子去影院,这已成为他的新习惯。过去他总觉得看电影没啥意思,带孩子去过一次后,转变了观念,不仅和孩子增强了感情,还愉悦了身心,是一种健康的消费。

随着城区影院的升级改造,越来越多的市民像龙先生一样转变观念,高兴地走进了影院。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2018年春节期间,我市电影院积极组织《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捉妖记2》等16部影片,丰富市民春节文化生活,电影市场持续火爆。正月初一至十五(2月16日-3月2日),全市电影总票房8094303.06元,同比增长82.55%;观影人数为221794人次,同比增长75.55%;放映电影场次4519场次,同比增长11.91%。

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既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的拓展。在鼓励引导发展行业投资的基础上,我市按门类实施“提质升级”工程,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传统文化业态提档升级满足多元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不断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

在引导消费满足文化市场需求的同时,高规格、高起点谋划建设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项目,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和总量;深挖资阳文化特质,以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为基础,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创新;推动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文化资源要素向优质文化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重点文化企业;加强区域间文化产业协作,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建立合理有序的文化产业地域分工和布局体系;加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坚持品牌培育和提升相结合,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较强对外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支持资阳建设成渝门户枢纽型临空新兴城市,为资阳发展重新定位。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明确了新时代资阳发展战略部署,描绘了美好蓝图,提出了创响“蜀人原乡”品牌的要求。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将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永恒主题、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乘势而上厚植优势重要策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和“五大行动”,对标先进,加速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文化产业之花在蜀人原乡的土地上更加绚丽地绽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