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羊爸爸」阿日並

“岩羊爸爸”阿日並

阿日並老人走在為岩羊送水的路上。

“岩羊爸爸”阿日並

沿著陡峭而又崎嶇的山路氣喘吁吁地向上前行,路的兩旁或是陡崖峭壁,或是深溝險壑,這樣的山路,阿日並老人已經反覆走過許多時光。“我喜歡攝影,山上風景好,沒事兒就來轉轉,到處走走拍拍,無意間在黑龍貴山上碰見了岩羊。”阿日並老人告訴我們,岩羊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這一發現讓他提起了興趣。沒想到後來,竟然和岩羊結緣,成了照顧它們的“岩羊爸爸”。

那是2010年,因為愛好攝影,家住鄂托克旗棋盤井鎮的阿日並一有空就坐上班車到距鎮區十幾公里的黑龍貴山腳下,步行著在山間上上下下進行攝影創作。偶然發現岩羊後,他開始有意識地追蹤拍攝岩羊。拍攝的時間長了,對岩羊的觀察也越來越細緻,阿日並發現母羊在哺乳期奶水並不多,小羊羔總是吃不飽。經過觀察和總結,阿日並覺得:“山裡乾旱少水,岩羊是因為缺水導致奶水少。”於是開始萌生了給岩羊送水的想法。

要送水就要尋找一處適宜岩羊飲水的地方,經過一番搜尋,阿日並在山溝裡發現了一處並不太大也不很深的小岩石坑,正適合存水。由此,他開始了為岩羊送水的“工作”。送水之路並不順利,首先是上山的路崎嶇坎坷十分難走,阿日並每天沿著山路走到山頂,用繩子吊著裝滿水的桶,通過山頂巖壁間的一個縫隙,將水桶放到一百多米深的山溝裡。“水桶一碰就灑,20斤水變成15斤,30斤水變成20斤。”為了不浪費水,阿日並從山頂步行,或攀巖向下,或堆石而上,或手腳並用爬行前進,或斬木為橋向前,來到山溝裡,再將水桶的水倒入水坑中,當年已經58歲的阿日並次次都是滿頭大汗筋疲力盡。

“那時候岩羊相對少,能碰見就很稀罕,羊也挺精的,一有動靜就跑了。”離水坑五六十米處有一個小石洞,阿日並就藏在裡面等岩羊,為它們拍攝“寫真”,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瞭解它們的生活習性。上山送水如此艱辛的一件事兒,老人卻頗有一番樂在其中的感覺。

“天天送水,年紀大了,體力跟不上了。”堅持一年半以後,阿日並開始啟用了交通工具:摩托車。摩托車一次能馱40斤水,馱的水多了,就隔一天上山送一次水。

2012年的夏天,阿日並對送水這件事兒又想出了新招兒。先是弄了幾百米長的管子,又找了幾個朋友一起上山,把管子從山頂一直拉到山溝的水坑裡。這樣一來,每天只需要把水拉到山頂,從山頂用管子將水直接輸送到山溝的水坑裡。“壓了管子以後就解放了,不用費那麼大氣力了。”阿日並一邊說著,一邊將桶裡的水引流到管子裡,時刻觀察著桶裡的水是否全部流出。這種輸送水的方式,不但免去了來回搬運的艱辛,而且避免了往外灑水的“風險”。為了減輕老伴的艱辛,阿日並的妻子在56歲那年考了駕照,開車送阿日並上山送水。冬季天寒地凍,管子無法輸水了,阿日並在家裡把水凍成冰塊,再把冰塊搗碎,將碎冰塊送上去,供岩羊咬著吃。

這些年,阿日並也觀察到岩羊群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首先是岩羊數量增多了。2010年的時候,他上山十次只有三四次能看到岩羊,現在基本每次上山都能碰到,岩羊從過去的幾十只已經增加到了幾百只。其次是岩羊變得乖巧了。因為常年的陪伴,岩羊對阿日並是再熟悉不過了,有時候靠近到幾米的距離都不會跑掉,阿日並可以用手機給岩羊拍攝近距離的照片。還有就是岩羊變胖了。因為沒有人獵殺,不用到處逃跑,岩羊日子過悠閒了,體重逐漸增加起來。最後是岩羊雌雄比例的變化。過去因為打獵都挑公羊打,所以導致公羊少,近些年,由於保護力度加大和大家的保護意識普遍增強,偷獵行為看不到了,公羊越來越多,母羊卻越來越少。

現在,阿日並夏天一般自己騎摩托車上山,冬天老伴兒開車送上山。每次送水,都是天一亮就出發,一直到中午才回來。“岩羊愛聽音樂。”阿日並用手機放著音樂,岩羊就在旁邊轉悠,也不離開,他用攝像機記錄岩羊的點點滴滴。老人說,有了這些珍貴的畫面,當他有一天爬不動山的時候,坐在家裡打開電腦也能看到這群可愛的動物。“現在有了感情了,幾天不見還想的不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這些年,阿日並老人送水路上騎壞了2輛摩托車、換了4個摩托車油箱,更換了4次水管,山路間的艱難險阻他從不當一回事,養育這些“孩子”的每一天都成了人生經歷中彌足珍貴的記憶。

記者手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岩羊爸爸”的故事,體現了一位老人對生命餘熱的追求,也向我們展示了在鄂爾多斯,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強者不是征服而是保護,人類總是談論幸福,而幸福不是人類獨有的。人和動物都是自然之子,善良與綠色,都是文明應有的顏色。

“岩羊爸爸”阿日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