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礦產開發史也是一部礦業文明史

礦業是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以礦產資源為勞動對象,從事能源礦產、金屬、非金屬礦產和其他礦產資源的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礦產開採,以及開採出來的礦產品的分選和部分冶煉、深加工活動的基礎產業;還包括礦產品的貿易及礦業管理活動。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礦業的發展,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歷史,是一部礦業文明史。

一部礦產開發史也是一部礦業文明史  

一、礦產的開發利用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主要推手

開發礦產是人類從事生產勞動的古老領域之一。從古猿分化出來之後,人類開始有意識地製造石器工具而轉變成人的第一天起,就與礦產結下了不解之緣。

  

人類的物質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能量需求。在人類社會早期,為獲得生存的能量,人一方面通過農作物來利用太陽能,另一方面通過生產轉換其他能量來創造人們所需要的動植物能量,開始利用諸如動物、風力、水力之類的機械能量。進入工業社會以後,隨著勞動工具的進化,人類開始開發利用無機的能源及礦產資源。事實上,從社會文明的進化與發展的角度來看,其主要推手正是礦業或者說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人類發展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更是離不開礦業開發。

  

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後,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開始推動自然界人化的過程。在這一漫長時期中,人化自然的代表成就就是人工取火、養火及骨器、石器及弓箭等的使用。但這個階段,儘管人類已經作為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主體顯示在自然界面前,但是由於缺乏強大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自然界的開發和支配能力極其有限。

  

大約距今一萬年前人類文明經歷了第一個重大轉折,即由原始文明進入農業文明。農業文明使自然界的人化過程進一步發展,代表性的成就就是青銅器、鐵器、文字、造紙、印刷術等,主要的物質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在這一階段,人類對自然力的利用已經擴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各種金屬工具的使用,從而大大增強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但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也比較緩慢,沒有也不可能給人類帶來高度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和主體的真正解放。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人類文明出現第二個重大轉折,即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工業革命引發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技術變化,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改造自然取得空前勝利的時代。“工業革命的本質特徵簡單明瞭,質言之,工業革命包括生產過程中新能源的利用”。卡梅倫稱,“煤炭和人力資本是工業革命的兩個基本要素”。實際上,除了煤之外,非金屬礦產、鐵礦石等都是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從蒸汽機到化工產品,從電動機到原子核反應堆,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豐碑。人們大規模開採各種礦產資源,廣泛利用高效化石能,進行機械化生產,並以工業武裝農業,使農業也工業化了。在工業文明的發源地英國,佛蘭西斯·培根宣告:“知識就是力量”,人類只需憑藉知識和理性就足以征服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 。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工業革命不僅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而且促進了新礦產的開發利用: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標誌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與之對應,煤炭進入工業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標誌是電力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與之對應,鋼鐵、石油有色金屬等礦產需求不斷崛起;第三次工業革命,以新能源開發、電子工業、計算機工業、海洋工程、太空產業等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與之對應,戰略新興產業及國防軍工礦產需求持續增長。

  

今天正在走向電子時代、網絡時代、原子能時代,人類也須臾離不開礦產資源。專家論證,我們使用的電腦筆記本,90%的材料是用礦物原料製成的。

一部礦產開發史也是一部礦業文明史  

二、礦產開發利用推進了工業革命與新興工業的崛起

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15世紀末以後,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世界商路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東南部出現了“圈地運動”,運用暴力手段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成為工業革命最重要的基礎和導火索。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地位,為工業革命創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機器的製造和使用一直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標誌。繼棉紡機之後,1790年瓦特完成蒸汽機改良後,英國宣佈進入蒸汽時代。但製造和帶動機器,需要鋼鐵和作為動力的燃料,包括冶煉鋼鐵也需要鐵礦石、木材。對於燃料、鐵礦石、鋼材的巨大需求,推動了採礦業的發展。棉紡機、蒸汽機成為了連接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的紐帶。

  

工業革命是一個劃時代的人類利用礦產的過程,從有機能源向無機能源過渡。雖然“其他的能源可以讓人類暫時擺脫有機物經濟的制約,而煤炭使人類有望長久地,至少按照人類歷史的時間尺度來說可能長久地解決有機物經濟的制約問題”。這次新能源的使用悄悄地醞釀著一場足以改變英國曆史進程的革命。

  

需要指出的是,工業革命得以首發英國,與其蘊藏著一定的煤炭、鐵礦石等礦產資源是分不開的。優質的煤礦與適量的鐵礦匹配起來為英國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英國煤鐵資源的開發使其工業重心轉移到煤鐵資源集中的西北部地區,進入能源消費的煤炭時代。

  

意大利經濟史學家卡洛·M·奇波拉對社會、文化十分相似的英國和荷蘭在工業革命中的不同發展命運進行了解釋,認為煤炭是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前幾十年中,煤炭業在英國經濟中的比重從1770年的4.4%上升到1830年的7%,同時煤的消費大約增加10倍。

  

哲學家懷特海曾經感慨地說道:文明的進展並不完全像是一股奔騰直前、日趨佳境的巨流。這對當時的世界有著巨大的衝擊,資本主義時代悄然到來。1856年,西蒙·斯特蒂文特先生在冶煉礦石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發現,這大大提高了煤火冶煉的效率,一個高爐的使用效率整整提高了10倍。在當時的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英國的鋼鐵業的地位都首屈一指。

  

英國工業革命不僅使英國迅速崛起,也促進了歐洲人口的增長,推動了歐洲的城市化進程,刺激了歐洲財富的增加。反過來,歐洲的發展又為英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更為英國進行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掠奪包括廉價的礦產資源在內的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提供了物質與財富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崛起——

  

首先,推動了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及現代工廠的出現。進入19世紀後,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蒸汽機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水上交通技術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同時,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電力的廣泛應用。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髮明出來,電力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法國人德普勒發現的遠距離送電方法,更是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其次,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不僅解決了人類的交通運輸問題,也推進了現代化工工業的產生。發動機的發明,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湧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

  

第三,催生了化學工業的建立。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第四,促進了“鋼鐵時代”的到來。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提高,逐漸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樑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一部礦產開發史也是一部礦業文明史三、對資源的巨大需求導致了殖民掠奪與戰爭

工業革命之後,在西方世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口號:誰掌握了資源,誰就能控制世界。

  

美國著名的智庫世界觀察研究所在其研究報告《全球預警》中指出,“在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中,獲取和控制自然資源(土地、水、能源和礦產)的戰爭,一直是國際緊張和武裝衝突的根源。”事實上,自古至今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大部分與侵佔和掠奪資源有著直接的關係。

  

從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開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商人和封建主急於探求通往東方的道路,主要目的是尋求貴金屬黃金和白銀。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人繞非洲到印度航行的成功(即“新航路的發現“),橫渡大西洋抵達南美大陸的一些海岸(即“新大陸的發現“)和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等幾大歷史事件,構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地理大發現“。資本主義以武力奪取貴金屬進行原始積累的時期,拉開了全球礦產資源大掠奪的序幕。

  

對此,恩格斯作過十分精闢的論述:葡萄牙人在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一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歐洲的資本主義,正是通過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進行血腥的殖民掠奪,並把鉅額財富運到歐洲化為資本發展起來的。大概在300年間,西班牙殖民者從拉丁美洲掠奪黃金250萬公斤,白銀1億公斤。18世紀,葡萄牙殖民者從巴西掠奪走價值約十億美元的黃金、白銀和金剛石。英國在1757~1815年侵佔印度的58年中,從印度掠走10億金磅的金、銀、珠寶等財富。

  

18世紀中葉,英國產業革命興起,歐洲幾個主要國家也逐漸變為工業國。歐洲殖民國家對外掠奪的主要對象,由產業革命前的貴金屬(黃金和白銀),轉變為搶奪礦物原料為主要內容。殖民帝國在掠奪世界領土和資源方面展開了競賽,殖民帝國對殖民地國家的戰爭以及為爭奪殖民地彼此之間的戰爭,以暴力方式對全球資源進行瓜分。

  

到20世紀初期,世界領土已被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瓜分完畢,地球上幾乎不再有“無主之地“。後起的帝國主義要向外擴張領土,掠奪資源,就必須重新瓜分世界。大國之間重新分配勢力範圍,只有通過戰爭來解決。兩次世界大戰雖有其政治和戰略目標,但搶奪礦產資源是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以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為例。這場帝國主義列強發動的大戰,實質上是帝國主義國家掠奪廣大弱小國家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的非正義戰爭。德國曆史學家弗裡茨·費希爾證實,他的國家之所以決定發動戰爭,是因為德國強烈希望取得和歐洲鄰國(英國和法國)同等的世界地位。德國發動戰爭的目的之一是,佔有法國洛林豐富的鐵礦,俄國烏克蘭的鐵礦、煤礦和錳礦,比利時、土耳其和非洲國家的其他資源,以建立一個可與主要對手相匹敵的有豐富原料的帝國。法國戰爭的目的更為明確,即法國不甘心自己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力圖“復仇“,收回被德國奪去的礦產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進而吞併德國的魯爾煤礦產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還要繼續搶佔殖民地。沙皇俄國則企圖奪取中國、波斯,並把侵略魔爪伸向東歐和巴爾幹半島。這些工業國家中,英國、法國和德國都缺乏現代工業必需的多樣化的優質的礦產資源,它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依賴海外礦產資源。

  

兩次世界大戰是在赤裸裸地“爭奪生存空間“、奪取資源的旗幟下進行的,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其本質就是為了爭奪石油。近年來中東問題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其核心就是資源的爭奪。

資源的開發,自人來文明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在進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礦業開發也在前進,礦業開發的探索,也是人類文明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