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叫號」少了,「叫好」多了

□ 本 報 記 者 楊國勝 張 蓓

本報通訊員 王 蓮 莊 健

崔成旺

7月4日,濰坊高新區招商引資成績單上新添濃墨重彩的一筆,計劃總投資額67.9億元的40個項目成功簽約。

項目集中落戶,源於高新區的整體綜合實力、雄厚產業根基和優良發展環境,更得益於高新區以最優作風全力服務企業發展。

和諧拆遷拆出發展新空間

創新發展,動能轉換,需要騰籠換鳥,但高新區城中村多、棚戶區多,加上部分產業相對落後的企業佔地,一時間,發展空間成了最大的瓶頸。面對拆遷清表這個難題,高新區以過硬作風拆出了和諧穩定和拆出了發展空間。

2016年3月份以來,高新區啟動了棚改“清零”總決戰,今年“五一”,高新區全部91個社區,在全市、全省率先實現“城中村”拆遷全面“清零”,是過去十多年拆遷總戶數的近6倍,拆遷面積佔到了高新區面積的五分之一,有力保障了項目用地需求。這標誌著高新區從此邁入了全域城市化的嶄新歷史階段。

今年前5個月,高新區經濟運行良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產值、利潤、利稅等主要指標,均實現10%以上增幅。

工業項目審批提速58%

金馬怡園E2樓項目比預計交房時間提前了至少半年,這是為什麼呢?

金馬怡園棚改項目,如果按正常審批流程,要破土挖槽必須等到施工許可證批准後才能施行,整個流程走下來,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以上。最終,高新區決定為項目進行“容缺審批”。

容缺審批的項目都是重點項目,涉及多個部門,眾多手續互為前置,高新區各部門溝通後,出臺了完善的審批文件。這個審批文件由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起草,在下發書中明確了回覆期限——1個工作日。

經濟社會發展,有了動力,更要有質量、效率。隨著濰坊高新區整鏈條辦理提速,放管服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新思路、新舉措的運用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更為企業和群眾辦事贏得了更多時間。率先推行“一窗受理”“只跑一次”和“零跑腿”改革,工業項目審批提速58%,棚改項目建設週期壓縮至20個月,整體效能平均提速50%以上。

“叫號”少了,“叫好”多了。目前,高新區通過整鏈條辦理的事項有3800餘項,服務指南微信轉發率高達36萬餘次,整鏈條辦理模式為企業發展進一步提速。

硬環境更美,軟環境更優

發展環境既是競爭力,也是生產力。高新區從大處著眼,全力推進全域國際化,在小處下足“繡花”功夫,建設“公園中的口袋公園”,實施城市更新工程,從細節入手,不斷加快打造產城融合的國際化現代新城。

高力國際產業及工業地產服務部華北區董事吳濤來到濰坊高新區,吸引他的除了高新區園區的硬件和優惠政策,更是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和潛力。

針對企業急需的人才,高新區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出臺了《引進緊缺急需人才扶持辦法》及《高校畢業生來區創業就業扶持辦法》,全力招引“雙一流”“985”院校急需專業的畢業生。

在高新人才品牌的感召下,索尼公司前高管帕爾博格帶領原班團隊入住歌爾;美國卡特彼勒液壓總工程師杜洪流加盟濰柴;英國皇家特許工程師阿蘭·巴羅思及其團隊紮根天瑞重工;萬隆電器引入中科院周遠院士,在研發熱聲技術低溫製冷機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華辰生物聘請泰山學者王建國以及中國水產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孫謐,成功打破國際壟斷……

企業講難題,政府出對策

山東卡麥龍石油機械有限公司原有廠房“吃”不下紛至沓來的訂單。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研究決定,由政府投資、高創集團負責建造一個新廠房,卡麥龍長期租賃,一下解決了企業生產空間不足的問題。

摸清企業“脈搏”,靠的不是一部電話、一封郵件,靠的是一步一步走進企業、走進車間,在走進中走近。高新區領導班子帶頭走進企業,看項目、問生產、聽願景、解難題,全面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今年以來,高新區堅持“一切工作項目化”的思路,先後梳理出兩批共264個項目,全部壓實包靠責任,並作為每週黨工委會議的“1號議題”,雷打不動“問診”項目建設,做到“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包到底,直至投產達效”。

實現高質量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優良作風的保障,作為內生動力,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在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關鍵當口,高新區刀刃向內改革,攻堅克難突破。

盡職免責、失職問責雙向激勵機制,真正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一批攻堅克難、突破擔當的黨員幹部被大膽起用。高新人發揚敢為人先、敢闖敢幹的“高新精神”,創造走在前列的“高新經驗”,確保在作風建設、“四個城市”建設、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等方面,繼續在全市引領示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