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生產記錄造假的公司,爲什麼要把巨額資金拿去買理財?

疫苗生產記錄造假的公司,為什麼要把鉅額資金拿去買理財?

疫苗生產記錄造假的公司,為什麼要把鉅額資金拿去買理財?

前天晚上,一個朋友急急忙忙發給我一個鏈接,問我知不知道內情。原來是長春長生生物科技公司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產記錄造假的事,而他的岳父不久前剛打了狂犬病疫苗。我勸他先不要恐慌,更不能自行採取什麼措施,等官方調查結果出來後,應該會針對患者的情況給出相應指導意見。遇到這樣的事情,自然應該首先保持情緒冷靜。但面對疫苗這種要人命的事,任誰又能避免焦慮呢?

避免恐慌蔓延最好的方式就是信息發佈的透明及時,所以此處有必要再次陳述事件的幾個關鍵點。一是此次國家藥監局查處的造假是生產企業的生產記錄造假,這和“假疫苗”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是國家藥監局強調,所有涉事批次產品尚未出廠和上市銷售,全部產品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長春長生生物科技公司已被責令停產,收回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證書,發佈通知停止使用公司其他批次狂犬疫苗,並啟動召回程序。

但這些並不表明這一事件不嚴重、教訓不深刻。藥品生產記錄關係到質量安全,最簡單的如生產日期造假,就會直接影響保質期。更為重要的是,長生公司是一家大型疫苗生產企業,其中狂犬疫苗市場佔有率佔全國20%。產品使用者如此眾多的企業一旦出現問題,波及的範圍將是極其巨大的。

而這也還不是長生公司首次在疫苗上出問題,去年該公司就曾因百白破疫苗效價指標不合格而被查處。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可以查到,此前該公司就曾因水痘疫苗和狂犬病疫苗注射發生異常反應而被起訴,並被判處賠償。

而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早在今年5月份,因其所公佈的去年業績報表,長生公司就被質疑過“業績摻水”。報表顯示,該公司99%利潤來源為疫苗銷售,與2016年相比去年其疫苗銷量沒有增長,甚至部分略有下降,但銷售收入和毛利率卻出現雙雙增長。

同時財務報表還表明,作為一家醫藥技術企業,去年長生公司投入研發的資金剛剛過億,僅佔營業收入的7%,遠低於同行業。與此同時其賬目上卻存在20億元理財餘額。也就是說他們在股市上圈錢後,將鉅額資金投入到購買理財產品,卻沒有投入到技術研發和企業管理上。

同時眼尖的人還發現,該公司的董事長高俊芳,還同時兼任總經理、財務總監,這顯然不是一家大型企業該有的正常配置,人們有理由對其內部監管產生懷疑。就在去年,高俊芳的兒子張洺豪擔任副董事長,此前他擔任的是總經理助理,此外還擔任長春市鼎升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董事長、長春市鼎升經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長春市眾源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也就是說母親掌控的總公司在買理財,作為公司副手的兒子則在外經營小額貸款。

企業搞多種經營,是市場化行為,也難以一竿子打死。但是一家疫苗生產企業,不將主要精力用在技術研發上,卻步子跨得那麼大去買理財,著實讓人難以理解。曖昧的高管架構、撲朔迷離的業績報表,如今又出現蓄意的生產記錄造假行為,僅僅整改此次暴露出來的狂犬疫苗生產記錄造假,恐怕難以解決根本問題。鑑於其市場佔有率,將龐大患者的疫苗安全建構在這樣的公司上,令人擔憂。

就像不論做什麼的公司都來摻和一把房地產一樣,長生公司這種“賺快錢”的傾向,恐怕在醫藥行業也不是個案。如果僅僅將嚴肅的批評態度施加於一家公司,恐怕難以真正消除公眾疑慮。畢竟幾年來,疫苗方面的事故已經出現好幾起,涉事企業也不止一家。

在對長生公司嚴肅追責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研究疫苗乃至製藥全行業企業的真實生存狀態,梳理藥品產業供應鏈各個環節,找出那些壓縮企業合理盈利空間的體制性弊病。類似長生公司這種急於“賺快錢”、甚至賺“昧心錢”,除了企業經營者自身存在道德及法制意識問題外,可能還存在某些結構性問題增加了企業生存成本,甚至不排除有灰色之手分走了本屬於企業的利潤。疫苗企業健康了,我們的疫苗才能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