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韻

端午·韵

端午韻

端午·韵
端午·韵

一度春秋,一度夢迴

輾轉盪風,與君共度

時光荏苒,端午已至

粽香濃濃,龍舟賽舞

詩詞歌賦,琴瑟簫管

紀念屈原,端午安康

端午·韵
端午·韵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盡智,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端午·韵

此刻須臾

憶古人前朝往事,

祭端午悵思屈原。

端午·韵

端午節

將至

吃粽子、

掛艾插蒲、

洗佩蘭浴、

賽龍舟……

端午·韵

這些端午習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你知道嗎,端午習俗蘊含多種養生奧妙,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結晶。端午習俗皆養生,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端午·韵
端午·韵

吃端午粽

在端午節的餐桌上,各種“保健食品”可謂琳琅滿目。其中最常見的粽子,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溼、和胃寧神。

吃鹹鴨蛋為端午又一食俗,它鹹而微寒,能滋陰,清肺,為夏日食補與佐餐佳品。

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乃艾的又一功用。大蒜炒莧菜頗受青睞,二者均有殺菌解毒作用,堪稱夏病防治佳蔬良藥。

端午·韵

飲用藥酒

過去端午節給人印象最深的似乎是喝雄黃酒,除飲用之外,人們還將雄黃酒潑灑牆壁床帳,塗抹小孩面頰耳鼻,以此驅瘟除瘴。雄黃屬有毒類中藥,對此當慎之又慎,切莫牽強。

端午節中製作藥酒的原料多為艾和菖蒲。菖蒲酒又叫蒲觴,浸製方法與艾酒相同,飲之可辟邪氣。在一些氣候潮溼地區,五月初五采五加皮,釀五加酒,也是民間的習俗。

端午·韵

洗佩蘭浴

端午之後溼熱漸盛,各種真菌、細菌大量繁殖,人體溼熱出汗,空氣中的過敏原增多,蚊蟲活躍,日照增強。於是,各種皮炎、溼疹、手足癬、蕁麻疹、白癜風等皮膚類疾病開始多發。

將菖蒲、生艾葉、佩蘭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預防以上提及的皮膚病。菊科的佩蘭有香氣,煎水沐浴有解熱清暑、化溼健胃、止嘔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還能起到預防感冒,防止蚊蟲叮咬的作用。

端午·韵

掛艾插蒲

中醫認為艾草能避風寒溼邪,防瘴瘧毒氣,預防傳染病發生和傳播。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闢穢開竅、宣氣逐痰、解毒、殺蟲的功效。

端午·韵

佩戴香囊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傳統香囊內有中藥蒼朮、川芎、藿香、吳茱萸、艾葉、菖蒲、山奈、甘松、靈香草、冰片、白芷等。

中醫認為這幾味中藥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研成細沫後縫成香囊佩戴或者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能夠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端午·韵

賽龍舟、蹴球

賽龍舟、蹴球、珍珠球、鬥草都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在端午節開展的體育運動。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正是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筋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因此端午節不僅是吃粽子、划龍舟,也是“中藥的節日”,是古人的養生智慧結晶,養生習俗應延續下去。這樣才是一個原汁原味的端午節。

端午·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