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接棒養鴨的「80後」

□記者 鄒輝 通訊員 張波 王敏

在高唐人和街道劉雙安村,有一處小有名氣的種鴨養殖基地,其主人是一位“80後”,名叫徐建,10年前從父親手中接過養鴨接力棒,將種鴨養殖搞得有聲有色,被譽為“鴨司令”。

7月2日,記者來到徐建位於劉雙安村的種鴨養殖基地探訪,基地內綠樹成蔭、小徑通幽、空氣清新,樹蔭下羽毛潔白如雪的9000只羽種鴨,或在水池旁飲水,或趴在地上休息,或三五成群遛彎,構成夏日一道獨有的鄉村美景。“這批種鴨已經餵養了70多天,在我的精心照顧下,長勢都不錯,再過幾天就可以下蛋了。”徐建美滋滋地介紹。

搞養殖,徐建屬於“半路出家”。2008年之前,徐建一直在北京、天津“跑鐵活”,由於能吃苦,辦事踏實,在行業內也算小有成就。徐建的父親一直依託當地榮達公司從事肉鴨養殖,由於身體原因,繼續搞養殖有些力不從心,非常希望兒子能回鄉接班,將養殖產業繼續做下去。為了滿足父親的願望,孝順的徐建沒有任何怨言,隨即處理了手中業務,回到家鄉接棒養鴨。

“肉鴨養殖雖然週期短、投資小,但是效益太低,必須重新選擇養殖品種。”接手後的徐建始終將提高養殖效益作為頭等大事,經過詳細的市場調研,最終決定賣掉肉鴨,改養種鴨。他告訴記者,種鴨養殖效益要比肉鴨養殖高出一大截,而且還有企業負責提供種鴨苗、技術防疫、鴨蛋回收等事項,徹底解決養殖戶的後顧之憂。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改養種鴨雖然由企業做後盾,但養殖起來卻要比肉鴨麻煩不少,忽視任何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打擊。徐建介紹,種鴨苗孵化出來8小時內,企業送到養殖場,他必須隨即安排這些“小精靈”住進育雛室,嚴格按照要求調控好溫度,做好鴨瘟的防疫工作。等育雛期安全度過,鴨苗生長到5個半月時,則到了集中產蛋期。從凌晨2點到清晨6點,必須安排專人在鴨鵬內及時蹲守撿拾鴨蛋,防止遭到破壞。

改養種鴨,讓徐建養殖基地的效益提高了1倍以上,進一步堅定了他優選品種、科學養殖的信心。徐建表示,他一定會把父親託付的養鴨事業好好經營下去,從養殖中“淘金”,靠養殖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