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作業面積3萬畝,“80”後新農人馳騁農機闖出一片天

在邳州市土山鎮街南村的一個院子裡,名揚淮海經濟區的炳華機插秧專業合作社就位於這裡。30歲的合作社理事長賈強皮膚黝黑,初見面給人感覺樸實、能幹。他是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名副其實的“80”後。可就是這個“80”後的農機人,經過幾年的勤勉進取、努力拼搏,硬生生地闖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年作業面積3萬畝,“80”後新農人馳騁農機闖出一片天

2007年,邳州市大力推廣水稻機插秧,購買農機有補貼政策,同時當地農機局還上門進行技術指導,賈強的父親購買了1臺手扶步進式插秧機供自家使用,補貼後節省了4000元左右,2天時間就把自家的36畝承包田栽插完畢,而人工栽插,3個人1天只能栽插2畝地,按每個人工100元/天的成本計算,1天就節約了300元,當時他家機插秧水稻平均畝產比手工高出50多公斤。 機插秧的高效作業,低收入工投入、節省時間及豐產增收等優點,讓賈強為之心動。他想,把農機手有序地組織起來,投入一部分機械,再聘請專家全程指導,不僅可以解決農民務工和種田不能兼顧的問題,還能提高種田效益,自己還有可能找到一個致富的新門路。這個想法最初沒有人支持。可看著大塊荒田沒人種,吃不香睡不著,根植於心底的土地情結一天天地“折磨”他,於是賈強決心要任性一回。考慮到潛在的市場和村民的渴求,2007年他毅然決定回家種田,第2年就流轉了30多畝地,將種植規模擴大到70多畝。

談起十年前的創業路,賈強說,農機合作社發展的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剛開始他去幫其他農戶進行機插秧, 秧苗只有10公分高,很多農民不理解這機插與手工的區別,往往把種過的苗再拔掉,找親友要苗再種上,因此賈強的後期款也很難要回。在使用植保機噴灑農藥時,過去使用高濃度農藥噴灑,大概要30升一畝,而現在使用大疆無人機,只要10升一畝,很多大戶不理解,也不給付應付的農機款。但是這些困難與挫折都沒能難倒賈強,他反而越挫越奮,全力學習農業機械的操作與技術。他相繼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省級、市級培訓班。通過學習、解讀黨對農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增強了新形勢下當好一名新型職業農民的信心,將所學到的水稻中期管理方法運用到自家水稻種植,依靠科學發展農業。

年作業面積3萬畝,“80”後新農人馳騁農機闖出一片天

2009年,賈強成立了炳華機插秧專業合作社。幾年來,他先後購買了高速插秧機、拖拉機、收割機、植保及烘乾機,並建起機庫,村民帶機入社,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存放,統一維修。目前, 已發展社員128人,擁有各類機具160餘臺套,總資產達263餘萬元,年作業面積3萬多畝,除了邳州地區外,還在棗莊、淮北一帶作業,合作社機手一季收入比入社前增加2000元左右,經過全程機械化標準化服務後,農戶不僅糧食產量增加了,還可以騰出時間外出打工,每戶年增收1萬元。合作社先後被國家、省、市評為“先進示範社”,由剛開始三星級發展到五星級,2012年賈強也被評為江蘇省種糧大戶。

賈強不斷調整創業致富的人生標杆,拼搏進取,充分利用土山鎮獨特的資源稟賦、良好的生態優勢,通過土地流轉發展水稻種植,開展統一供種、統一機械烘乾、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四統一”有償服務,與合作社、種植戶實行訂單種植收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簽訂合同的積極性。農民需要在哪裡服務,合作社就跟蹤服務到哪裡,使合作社步入了集約化發展、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的快車道。想提高收益,不能只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發展高效農業是必然趨勢。賈強在自己全託的土地上搞起了有機米無公害水稻種植試驗。2015年合作社成功獲得“無公害水稻”的農產品認證,並於2016年7月註冊了自己的大米品牌—“邳南”,同時探索新型的種植模式,邳南系列大米分別有黑米、富硒大米、蟹田大米等,合作社將實行水稻統一加工、銷售,提高合作社的收益,帶領合作社社員共同謀求一條長遠的財富道路。

年作業面積3萬畝,“80”後新農人馳騁農機闖出一片天

談到現在取得的成就,賈強說,他的小夥伴現在大多在外打工,雖然有的小夥伴收入比他低,可不少小夥伴回鄉時還是這樣認為,種田好辛苦,最熱的天還是要在地裡勞作,每天一身土,在城裡打工雖然收入少,可畢竟能在有空調的環境裡勞動。

賈強說,“踏上農業這條路,能和鄉親們一起致富,我覺得有奔頭有幹勁,舉例來說,一臺無人機一天能給500畝地打藥,相當於15個人力加兩臺大型拖拉機一天的工作量。要想致富,或者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必須拋棄傳統、老舊的種植和管理模式,如何科學種田是我們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掌握的本領,在這裡我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