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印度電影後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在印度國內票房稱霸的《巴霍巴利王2:終結》來了,某電影訂票App上,正式上映前兩天就已經有近3萬人“想要”觀看,上映一天後豆瓣評分為7.1分。

作為首部神話類印度電影,能獲得如此成績少不了前幾部印度電影的鋪路。從“查無此類”,到如今可以比肩國產電影的號召力,印度電影在中國觀影市場的變化不容忽視。

那麼,從“小眾”到“叫好叫座”,印度電影的勃興經歷了什麼?一部部印度神片的冉冉升起,一波波印度電影觀影熱潮究竟是如何成就的?又能否為其他“小眾”所複製?

觀眾為印度電影“買座”嗎?

不說廢話,上圖——印度電影在各地區的票房對比。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圖上的字太小了,請讀者自行點開圖片擴大閱讀)注:印度電影票房數據來自B.O.I

下面是高中的議論文內容環節,懂懂筆記要從數據中使勁兒分析點現象、結論出來——

從圖表裡低矮的藍色柱狀體可以看出,印度電影在北美的票房號召力真的——非常一般。與它的冷淡相比,我國的觀眾有點過於熱情了(高聳的紫色柱狀體):6部電影中,有3部電影的中國票房遠高於印度本土。另外3部中有2部是年代稍遠的《我的個神呀》和《三傻大鬧寶萊塢》,當年印度電影進入國內院線的情況比較少見,所以,國內票房不高也情有可原。而《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雖與它在本土票房相差一截,但也比北美票房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在猛片輩出的正月裡,《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上映首日6.3%的排片佔比,與《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等火熱本土影片競爭略顯乏力,也是票房並未大爆的原因之一。

說完了票房沒爆的3部,就要說票房很炸的3部了。以《摔跤吧爸爸》為典型,票房大爆的原因除了自身素質過硬之外,還因為同期國產電影沒有一個能打的(以《摔跤吧爸爸》上映首日2017年5月5日為時間點做比較)。來,讓我們看看它們都有多慘。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很明顯,在這實力碾壓的攻擊中,除了《記憶大師》勉強地揮了兩下“萌萌拳”,其他電影沒等哀嚎有多痛就已經被滅的灰都不剩。

明顯的數據差距只說明瞭一個殘酷的現實——印度電影在國內的確是賣座的。

觀眾為印度電影“叫好”嗎?

依舊沒有廢話,直接上圖——印度電影在豆瓣與IMDB的口碑對比。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除《神秘巨星》外,豆瓣評分全部高於IMDB評分,而六部電影的平均分則高達8.5+。為了照顧並未看過全部影片的讀者,懂懂筆記決定為你們總結一下各影片的主要劇情(真的不是為了湊字數),附贈豆瓣優秀短評,不用謝。

1、《起跑線》——煞費苦心的學齡期父母,裝富又扮窮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2、《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愛讓聾啞幼女開口說話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3、《神秘巨星》——沒有媽媽,就沒有我的今天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4、《摔跤吧爸爸》——爸爸的獨家摔跤秘籍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5、《我的個神呀》——迷失在眾神廟宇裡的外星人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6、《三傻大鬧寶萊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是不是又雙叒叕從數據和影評中聽出了一片叫好聲?

其實印度電影的劇情真的都非常簡單,所以懂懂筆記能用一句話就總結它的故事。但是它棒就棒在,會講故事。會用輕鬆的方式,講深刻的故事。雖然故事簡單,但是印度電影人沒放棄對劇本的打造,多數的電影劇情涉及的現實問題非常之多樣並且——相當深刻。這些深刻的內容被喜劇的表演形式顯現出來,是否和諧?答案是肯定的——從如此高的觀眾接受度就能看出,它們真的很成功。

憑什麼印度電影叫好又叫座?

愚笨如懂懂筆記也是知道的,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要從主觀和客觀兩種角度出發。

“打鐵還需自身硬”

很多觀眾在最近一年被餵飽了優秀的印度電影后,都會不禁生出一個疑問——“印度電影這麼棒的嗎?”是的,印度電影就是這麼棒,而且一直棒了很多年了。印度是名副其實的“電影王國”,它有變態級的電影年產出量,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電影節,有巨大的觀影人數,有不放棄的本土精神文化和社會觀念,也有逐步明晰的價值觀念輸出意識。

但!它還是有“弱點”的,就是人均熒幕數較低。通俗的講,就是產量非常大但是消費能力有限。所以這時候應該怎麼辦?除了加大熒幕投資,還有個答案聰明人都知道——“走出去”。

“金錢是第一生產力”

作為近鄰的我們,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和閃閃發光的投資方,所以就像好萊塢一樣,印度電影也盯上了我們。當然,換個角度來講,近鄰的優質電影口碑在國內居高不下,非常有“賣相”,發行方也盯上了那個“電影王國”。就這樣,兩方一拍即合,握手簽約,計劃“共同發財”。於是觀眾們在影院裡開始越來越多地看到印度電影的上映,大熒幕的火熱過後,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還能持續熱度,甚至各大論壇、門戶、微博都會專門的話題,觀影人數越來越多,印度電影在國內的市場算是開拓成功了。

良好的合作後面,是雙方賺的盆滿缽滿。還是以爆款《摔跤吧爸爸》為例,為什麼,因為它是“現象級”的呀!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在佔比70.2%的中國票房中,根據貓眼票房的“分賬票房”顯示,片方拿走了2.73億,影院拿走了6.23億,“其他”分走了2.96億。真是皆大歡喜啊!

“填補缺失的一角”

如今的國內觀眾已經開始注重與影片的精神交流,不想只看花裡胡哨的特效也不是非要看演員在裡面出賣色相和靈魂,更不喜歡電影製作方把觀眾“當傻子”看。懂懂筆記就經常在電影院裡恍惚,時常懷疑自己的高智商是不是已經被電影“忽悠瘸了”。

印度電影就經常用歌舞、民俗去拉近與本土觀眾的距離,與觀眾“套近乎”,所以印度觀眾的觀影熱情非常之高。此時懂懂筆記想起某些國產電影莫名其妙的“居高臨下”,真恨不得賞它一個耳光,對它吼出我的心聲——“你清醒一點!自己什麼德行心裡沒點數兒嗎!?”

除了接地氣又友善的態度,印度優質電影可貴之處在於,它們反映出社會的真實,針砭時弊,它們討論宗教、教育、性別歧視、腐敗等等社會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它們可能現在還沒有正確答案,但是已經開始了“思考”。比如《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不僅講了一個男人的信念,也帶出了印巴衝突的大社會背景;《起跑線》從一對焦慮的父母為孩子的擇校煞費苦心中,又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等級差距;《摔跤吧爸爸》不只講了父權、女權,劇情中還有社會腐敗;《我的個神呀》指向性就更明顯了,它進行了關於印度現存多種宗教、信仰的探討。而在國內大熱的這幾部印度電影,劇情裡討論的社會存在的問題,我們幾乎都有,但是卻沒有一部優秀的作品。

“講好故事”,對現階段大部分國產電影來說,非常的難。他們要麼不會講故事,要麼不知道什麼是“深刻”,要麼用錯方式。我們有愛罵網友、罵影評人的導演,有單集片酬高到普通百姓難以想象的演員,有敢於豪擲萬億的資本,唯獨缺少被拍好的故事。在此用另一條豆瓣短評來表達懂懂筆記的無奈: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說到這裡,目測懂懂筆記要收到一大波反對意見,比如——“我們有審查制度”。但是朋友們,你們知道嗎,印度也有電影的審查制度!雖然國別不同,審查制度針對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但是同樣都是被“修理”過的作品,怎麼就你的拿不出手?!不同的指導老師手下,也都還是有優秀的畢業論文和畢業作品不是嗎?

國產電影缺少的“現實”領域,被印度電影先行攻下了。

(為了防止被國產電影支持者誤會,懂懂筆記想要強調一下,我還是愛它的,只是恨鐵不成鋼)

泰劇要火:“同人”會“同命”嗎?

在近兩年被頻繁地搬上“大熒幕”前,印度電影其實也只擁有“小眾”的粉絲。而當年利用網絡各種資源進行搜索下載去追看海外劇的我們,也是“小眾”的。現在呢,還有沒有什麼是“小眾”的影視劇?有的,那就是“泰劇”。

在“追劇”這項豐富精神生活的必要手段裡,我們那時候迷什麼?萌妹們迷日韓劇《花樣男子》及各種戀愛劇,為了帥主演們瘋狂不已;與眾不同的少女迷《迷失》、《越獄》、《神探伽利略》各種懸疑劇,讓縝密的邏輯無情地碾壓我們的智商。製作精良的海外劇讓我們既崇拜又痴迷。

而現在的年輕人看什麼?美劇日韓劇甚至英劇德劇都變成家常便飯,見怪不怪,已然變成了“大眾”。精神富足的他們閒來無事,選了“泰劇”這片貧瘠的土地拓了荒,並且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撒了種子,現在一看,已然鬱鬱蔥蔥了。

如果當年追日韓劇、歐美劇的我們是追逐“新事物潮流”,如今追泰劇的年輕人們倒有種“返璞歸真”的味道。

多年以前,比如懂懂筆記讀大學的那些年裡,把電腦一開,在宿舍喊一嗓子“你們誰有泰劇種子?”話音剛落,舍友們全都慢慢轉過臉來看著懂懂筆記,腦門兒上一定都寫著三個字母外加一標點符號——“WTF?”

可現在?B站裡隨便一搜“泰劇”,相關條目1000+,最多的內容時長都是30分鐘以下的。有劇情簡介、情節剪切,還有一種很受歡迎的就是UP主為CP飯製作的“cut”版。在豆瓣發出的“能不能給我推薦個泰劇”帖子裡,沒多久就收到了50+的回覆。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沒有看過泰劇的朋友們現在一定一臉懵逼,怎麼泰劇就忽然收了這麼多影迷?在這裡懂懂筆記為你們義務總結一下絕大部分泰劇的風格、內容、劇情,前方加粗、高亮——瑪麗蘇。對!就是網文套路里最讓人無力接受的那種瑪麗蘇!講道理,瑪麗蘇的網文,我們要多少有多少,甚至瑪麗蘇的劇,我們自己也有不少啊!(寫到這裡感覺無比的慚愧)但是,它們都是什麼待遇?是被吐槽和被嫌棄!(非要說出“罪有應得”才能證明懂懂筆記的審美沒有跑偏)Why?什麼同樣是瑪麗蘇的劇,泰劇卻出淤泥而不染?如蓮花婊一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讓我們先看看國產瑪麗蘇劇,總結起來只有一點:除了狗血就是狗血。演技狗血、特效狗血、劇情狗血,沒這“三盆”狗血的加持,甚至都不能自信的說自己是正宗的國產瑪麗蘇!

再看看瑪麗蘇屆的翹楚“泰劇”。投資和製作不用說,比不過國內財大氣粗的製作方。這也是為什麼追泰劇有種“返璞歸真”的田園感。演員顏值非常高,形象非常好,有著國人沒有的“異域感”但是又能被完全get到美或者帥的點,還有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的青春氣息,不像我們的某些演員30歲了還要硬演13歲的青春少女,你的雙眸都已經不清澈了好嗎?演員的演技可圈可點,用去年一款綜藝節目“戲精的誕生”導師的話來說,他們是相信自己的角色的。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劇情。關於這一點,連泰劇迷也是承認的,它們是狗血的。

劇情有硬傷,但為什麼還是迷戀泰劇?豆瓣跟帖中頻繁出現的一個詞引起了懂懂筆記的注意——“甜”。“甜”是說劇情甜,男女主角互動“甜”,所以泰劇也很容易吸引一些CP粉,這也就是為什麼B站的搜索結果中,劇情“cut”版的內容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這樣的“甜”完全掩蓋了劇情中的“狗血”,讓人慾罷不能的追下去。

前有印度電影后有泰劇 國內大文娛市場中了什麼“邪”

(泰劇《天生一對》男女主角)

存在即合理,像印度電影填補了現實題材影片的缺失,泰劇也填補了優秀言情劇的短板(此處默認優秀的言情劇避不開狗血橋段),滿足瞭如今尚且“小眾”的觀影需求。現如今,國內已有質量上乘的懸疑劇,比如《白夜追兇》;也有大受好評的青春劇《最好的我們》、《忽而今夏》;還有經常上星的家庭倫理劇,都是國產劇越加精良的良好證明。

但是,那些言情劇、瑪麗蘇劇呢?至今還沒有一個王牌。所以,這就攔不住有觀影需求的觀眾另覓他國影視資源,在接受泰劇狗血淋頭的“洗禮”之後依然沉溺其中無法自拔,磕“甜”磕的停不下來。

從“小眾”的日韓劇、歐美劇到印度電影,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日常觀影套餐,變得更為“大眾化”。對於國內大文娛市場來說,新意思往往會是趨勢的開端。而如今尚處“小眾”的泰劇、越南劇……未來會不會也在國內“大展拳腳”?這個答案,還真值得期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