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南康这名教师入选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重磅公布!

南康骄傲!!

就在今天,人民日报公布了

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南康教师刘光炎成功入选

整个中国

只有64人入选候选人名单

事迹简介

人民日报事迹简介

刘光炎,男,汉族,1962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隆木乡邹家地教学点教师。他独自一人坚守在素有南康“西藏”之称的隆木乡邹家地教学点从教38年。多年来,他集校长、教师、厨师等职于一身,为了学生,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无怨无悔守护着自己平凡的教学岗位。大山里路陡水急,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他总是起早摸黑地逐一护送学生。如逢大雨天,山里常发生山体滑坡,他总是小心翼翼背年幼学生回家。他高尚的师德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博得了家长的美誉,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骄傲!南康这名教师入选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邹家地一角

坚守山区,38年执教

江西省南康市隆木乡邹家地村位于南康市北部山区,与吉安市的遂川县接壤,素有南康的“西藏”之称。在这里,有一座南康海拔最高的山峰——白鹤岭;在这里,有一所南康最小的学校——仅有14名学生的教学点;在这里,有一个38个春秋一直只教复式班、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只守着一所学校的教师。他,就是普通共产党员、人民教师刘光炎。刘光炎出生于1962年,1980年2月开始任教,曾于2005年11月被评为“南康市师德标兵”,2006年8月被评为“江西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2007年8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多次获得省、市教学论文奖项。

骄傲!南康这名教师入选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邹家地一角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1980年2月,邹家地村的一位教师返城后,村里就只剩下一名教师,而学校又开设了四个年级,乡里于是决定举行一次民办教师招聘考试。通过考试后,年仅17岁的刘光炎成了村里的临时民办教师,第一次拿起了粉笔,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和家长们的殷切期望,刘光炎白天向老教师请教,夜晚在煤油灯下阅读自己从微薄工资中挤出钱来订阅的《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等教学杂志,认真撰写教案,悉心批改作业,常常一熬熬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刘光炎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教学科的统考成绩次次位列全乡榜首。而由于经常熬夜导致视力急剧下降,刘光炎不得不戴上了550度的近视眼镜,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眼镜老师”。

刘光炎不仅认真教学,还特别关心学生的入学问题。曾经有位女同学,由于家里贫困而入学晚,小学毕业时已经18岁,由于年龄大,产生了自卑心理,小学毕业后准备外出打工。刘光炎得知消息后,和她的班主任一起先后8次进行家访,并为她联系了一位爱心人士资助,终于使其继续升学。在刘光炎的努力下,村里重视教育的风气逐渐浓厚,村民们从“把送女孩上学当成沉重的负担”到现在“以送女儿上学为荣”。

骄傲!南康这名教师入选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上课情景

“男儿有泪不轻弹”

长期以来,由于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刘光炎无暇顾及家庭,把年逾九旬的老母亲,把五亩多责任田和繁重的家务一股脑儿全抛给了妻子一人承担。勤劳善良的妻子也无怨无悔地跟着刘光炎一起“超负荷劳作”,独自一人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长期沉重的家务,致使妻子未老先衰,还不到40岁时,头上就已满是白发。刘光炎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雨天,妻子去耕地,由于道路泥泞,不幸摔倒在二米多高的山坡上,脸被石块划开两道血红的伤口。下午放学回家后,看到妻子一身雨水,两眼泪,满脸血,不禁鼻子一酸,让这个铮铮汉子流下了心酸愧疚的泪水。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掸”但有谁看到这样的妻子不心疼、不流泪?

38年里,刘光炎记不清到底有多少次被亲友劝说离开这份清贫的事业,也记不清有多少次拒绝一位位亲友为自己介绍的好工作。仅凭微薄的工资,刘光炎家经常连春耕买肥料、种子都是先赊账后付款。因为钱的问题,刘光炎没少受到妻子的埋怨,两人也没少因为钱的事而吵架。然而,吵归吵,妻子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刘光炎的事业。

有的人说刘光炎真“傻”,但他总是爽朗地回答:“我喜欢这份职业,不为教书而悔,更不为民办教师低微的薪水而怨。因为我的事业在这里,根在这里,要为养育我的山、水和父老乡亲奉献自己的所能。”

骄傲!南康这名教师入选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放学了,刘光炎送学生回家。

“学生就是我幸福的源泉”

刘光炎的家坐落在白鹤岭半山腰上,学校却在山脚下,每天上课要跋山涉水1.5公里,每日4个来回,行路6公里,一星期50公里,一个月120公里,一年1200公里,32年来粗略估算,刘光炎已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行走近四万公里。特别是2012年6月份起南康市开始为学生提供营养餐,刘光炎每周还要到乡里的中心小学肩挑背扛的把孩子们的营养餐带回来,那蜿蜒18公里的山路印下了刘光炎对学生的一片挚爱。

“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我的学生们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总是感到特别地踏实、宁静。每当看到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双眼,我忘记了自己一次次熬夜的劳累;每当看到他们开心地吃着营养餐,我忘记了自己往返36公里肩挑背扛的辛苦;每当看到孩子们升入中学、考上大学,比我自己读大学还幸福。”谈到学生,刘光炎总是洋溢着一脸地幸福。

“我很知足。我做的少,而党却给了我很多。特别是2003年12月我有幸被正式录取为公办教师,2007年11月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更应该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自己,刘光炎很知足。

最后,谨以刘光炎的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因为我深深懂得: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因为我深深懂得:

山里的孩子需要知识,要知识就得有老师,既然选择了教师,留住了信念,就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山区的明天更美好。

献身教育,是我身为党员的执着追求,是我终身事业无悔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