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美食":一種現代烹飪藝術

"量子美食":一種現代烹飪藝術

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新鮮名詞“量子美食”,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心想莫非又是像“量子鞋墊和量子吊墜”一樣打著量子技術的幌子騙大爺大媽的。仔細搜索了,發現這個量子美食有些來頭,就在這裡科普一下。

首先看百度百科上的介紹,英文名詞為“modernist cuisine”,由曾經的量子物理學家、微軟前首席技術官的納森-米爾沃德等人在2009年提出來的(注:納森-米爾沃德曾在劍橋大學擔任斯蒂芬·霍金的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宇宙天體學、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以及萬有引力量子論)。起初我還以為此美食中用到了什麼時髦量子技術,經仔細考究發現,並沒有用到。所以我覺得翻譯成“現代派美食”比較合適,但為了統一稱呼,後面還是使用量子美食這一譯稱。

"量子美食":一種現代烹飪藝術

圖1 對百度百科中“量子美食”詞條的截圖

量子美食中雖然沒有用到量子技術,但確實使用了不少現代高科技工具和科研技法。我們先來看一下利用量子美食怎麼做薯條的。大多數人是這樣在家自制炸薯條的:把土豆切成適合油炸的形狀——通常是寬9.5毫米的棒狀,然後扔到190℃的熱油中炸至金黃色。

但是按照“量子美食”的做法,則需要四步:

(1)先將土豆切成條狀之後,先用清水漂洗掉表面的澱粉,然後把土豆條放在塑料包中均勻鋪成一層,加水並真空密封;(2)用100℃的蒸汽將塑料包加熱十五分鐘,然後利用超聲波在水中衝擊塑料包——每一面各45分鐘;(3)再把塑料包放進烤箱,100℃烘烤5分鐘,再將熱乎乎的薯條放在真空室的網格上控幹水分,然後170℃油炸3分鐘;(4)撈出冷卻後,再用190℃油將薯條炸至鬆脆,差不多3分多鐘左右,最後在紙巾上瀝乾油,大功告成。總耗費時間為3個小時。

"量子美食":一種現代烹飪藝術

圖2 用“量子美食”方法制造薯條

如此精雕細琢出來的薯條口感簡直妙不可言。一口咬下去,鬆散的外表之下是完全爽滑的奶油色核心。據稱,超聲波的作用尤為關鍵——它在薯條的表面產生了無數細小的裂紋,使薯條炸完之後變得無比鬆脆。

對米爾沃德來說,烹飪關乎物質世界的基本物理作用:熱量如何進入食物;兩種獨立的原料如何進行最有效的混合;溶液中的水分子如何起作用。其中包括工業化的勻漿機、冷凍乾燥機、蒸汽加熱爐以及真空蒸餾機。屬於科學烹飪的藝術流派。強調烹飪中最基本的元素——熱和水——來解釋前衛烹調法。希望廚師們能理解技術背後的科學涵義。

通俗的講,量子美食是在現代飲食的高科技烹飪。利用現代高科技工具。科研技法。成熟加工工藝,成熟理論試驗的美食新方法,最終目的是分析食材在烹飪過程中的化學變化,物理變化,能量分析,熱能分析,質感變化。液體蒸餾等科技技法以物理及化學角度探討各種烹飪方法,同時還將複雜至真空烹調法的化學方法融入烹飪過程,主要技法分析;量子質變,X光,激光,香味提純,形象質變,超聲波使用等20多種新技術。屬於現代科研的課題之一,有科學家來完成。

"量子美食":一種現代烹飪藝術

圖3 “量子美食”的高科技廚房,堪比現代化實驗室

納森-米爾沃德曾是量子物理學家和微軟前首席技術官,有著濃濃的學者氣質。他在三年時間裡,跟另外29人團隊成員一起製作出《現代主義烹飪》一書。當這本書面世之後不得不讓人驚歎,原來美食可以做得如此技術流……作為一本烹飪書,《現代主義烹飪:美食的藝術與科學》難免遭到同行的譏笑——這本多達2400頁,一共6卷的的大部頭,重量將近23公斤,售價也高達625美元(約合人民幣4000元)。

"量子美食":一種現代烹飪藝術

圖4 《現代主義烹飪:美食的藝術與科學》

明明可以做科學家,偏偏要做廚子。即使做廚子也要做到極致,這就是做科研人的氣質。咱最後來目睹一下米爾沃德大廚的真容。

"量子美食":一種現代烹飪藝術

圖5 納森-米爾沃德


原文見量子研究網站:http://quantum-study.com/gossip/1194.html

對量子知識感興趣者,歡迎加我V信:quantumstud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