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湾区怎么建设?国内一流学者们这么说

浙江大湾区怎么建设?国内一流学者们这么说

今年5月28日,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正式公布,“一环、一带、一通道”的宏伟蓝图进入公众视野。那么,学界对浙江大湾区建设又有怎样的看法?近日,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济济一堂,共话浙江大湾区建设。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为 “大湾区时代:新动能与新格局”。

聚焦浙江大湾区建设

浙江大湾区怎么建设?国内一流学者们这么说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盛世豪认为,创新是推动整个杭州湾湾区经济发展根本的动力。“湾区经济创新为先,没有创新就没有现在的湾区经济,所以我们在湾区经济发展中要把创新放在头号位置。”盛世豪以跨区域协同的体制创新为例,“具体到杭州湾,尽管省里有了规划,但是杭州、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嘉兴这六个行政区之间能不能够目标一致,相向而行,这需要我们体制上去创新。”

对于创新的重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中小企业研究院刘道学亦持相同看法,他建议由政府出资设立杭州湾大湾区创新发展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杭州湾大湾区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的领域。“创新做好的话,平台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刘道学表示。

浙江大湾区怎么建设?国内一流学者们这么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则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分析了大湾区建设。余淼杰认为,大湾区其实是“一带一路”的倡议或者说21世纪丝绸之路战略重要的载体,如果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其实中国的开放是包括广度开放、深度开放和全面开放,而大湾区是全面开放中一个最终的环节。

中山大学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表示,要打造世界顶级的城市群和一流湾区,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要实现一体化。东京和纽约在在一百多公里的范围内可以完全实现一小时都市圈,而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里面只有三个有地铁,与世界顶级大湾区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浙江大湾区怎么建设?国内一流学者们这么说

浙江工业大学焦长勇认为,杭州湾大湾区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产业同质化。他建议进行产业的重塑定位,从层次上理清国际旅游城市、中国生态文明之都、东方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品质生活之城等城市定位,另外也可从新产业、新金融、新商贸和新硅谷四个维度来探讨杭州重塑的方向。

此外,在下午的分论坛中,金治平、黄宝连、谢守红等省内知名学者就“湾区经济与区域一体化”、“杭州湾大湾区与产业布局”、“区域经济与开放经济”等话题做了分享和答问。记者注意到,创新、环境保护、实体经济、差异化发展成为此次年会中频频出现的关键词。会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胡平为一批优秀论文进行颁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