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兩朝軍隊的戰鬥力爲什麼這麼低?

首先,宋和明是非常不一樣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先說宋。宋的主要原因是體制,重文抑武,武將地位遠低於文官,而且由於趙匡胤自己就是兵權在握黃袍加身的,所以宋朝對武官防範基本上到了嚴苛的程度,寧願犧牲一些軍事和領土上的優勢,也不願看到武官獨大。然後是宋朝的募兵制度,很多時候朝廷為了賑災或者維持社會穩定,會讓軍隊去吸收很大一部分災民和無業遊民,而且還有很多士兵是犯人充軍的。他們本身的戰鬥素質極低,服從命令的能力極差,軍紀渙散,所以戰鬥力渣也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宋朝面對的敵人們也是一個比一個強悍,契丹人、党項人、女真人以及蒙古人,哪一個都夠任何中原王朝喝一壺了,更別說很多時候宋朝還一下子面對倆。就算秦漢再生、盛唐轉世,也不敢輕敵。其實宋朝在軍隊上還是願意花錢的,軍費軍餉開支也非常大。但趙宋皇室對武官極度忌憚使得將領才能發揮不出來,募兵制度和腐敗使得士卒戰鬥力不強,外敵強悍更是比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壓力都大,宋朝扛了那麼久,熬死了遼金西夏,對蒙古這個軍事bug民族撐了這麼久,也算可以了。

再說明朝。明朝和宋朝不太一樣,明朝整體而言,有明一代,戰鬥力一直不低。畢竟老朱家就是打蒙古人打出來的江山,元朝戰鬥力後期就算再flop,蒙古鐵騎的底子還是有的。包括後來遠征朝鮮,打得也是很漂亮的。明朝之所以給人感覺好像戰鬥力低,我猜主要是這幾件事: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東南沿海倭寇問題,以及明朝滅亡。

第一, 土木堡之變,主要原因和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沒什麼大關係,就是朱祁鎮自己作死。而且,皇帝被俘只是主帥出了意外,一時間可能有點群龍無首不知所措,軍隊元氣並未大傷。等於謙等人在北京當機立斷迎立新君,局面立馬就穩住了。北京保衛戰打得就非常精彩。瓦剌後來之所以把朱祁鎮又放回來了,並不是因為他們多好心,而是留著也沒啥用,一點便宜佔不到,不如賣個人情算了。這個算鬧劇。

第二,東南沿海倭寇。倭寇問題,其實也不能說明軍隊戰鬥力一定底下。首先,倭寇說白了就是一夥有組織無紀律的強盜而已,搶了就跑,打游擊戰。而且倭寇不是打軍隊的,他們是針對平民的。這種打法,換誰誰也受不了。不是你打不過他,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哪兒。等你知道他在哪兒了,他早就跑了。所以,倭寇問題很多年一直無法根除。戚繼光如何打倭寇的這裡先略過不表。

第三,明朝滅亡。其實,明朝滅亡主要原因不是軍隊戰鬥力問題,而是所有天災人禍內憂外患都趕在一起了。如果排序的話,最主要還是內患。其實明末跟清軍打仗,清軍一直也沒佔到太大的便宜。如果明朝沒有那麼多內患問題,解決女真人並沒那麼難。明朝不是亡於清軍,而是亡於農民起義。後來清軍入關,很大程度上也是順勢摘桃子。

明末的內患主要在哪裡呢?

第一,天災。各種旱澇災害都趕一起了,流民日漲,賑災腐敗嚴重,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軍隊戰鬥力是對外而言的,對內很難起作用。當然這裡不是說明軍都是人民子弟兵,不欺負老百姓,而是說,參軍的很多都是底層出身,農民起義軍勢力日益強大,對於統帥不力的朝廷兵來講,軍心很容易動搖,軍隊譁變也不是沒有。

第二,人禍。明末朝廷內鬥分化極其嚴重,這個具體講起來也不是幾句話說清楚的,黨爭嚴重,人人沽名而自保,腐敗嚴重,朝堂之上真正為國家考慮的很少。再加上崇禎皇帝並不是一個能夠很好解決問題摁住這群人的領導,忽悠他的人多,也就把他忽悠瘸了。明朝的覆滅和朝廷黨爭分不開。

第三,社會矛盾極其嚴重,土地兼併嚴重,佃農破產情況嚴重,流民日益增多,高層忙於黨同伐異,中下層官員層層腐敗,地主鄉紳兼併土地勾結官員,底層人民賣兒鬻女尚不能溫飽,一旦有大的天災,農民起義就不可避免了。綜上所述,宋朝戰鬥力確實弱,但宋朝也夠倒黴,面對那樣的外敵撐了那麼久也算可以了;明朝軍隊戰鬥力不弱,明朝從初期到滅亡的絕大部分問題,都不是由於戰鬥力低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