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做詩(9):五絕如何立意架構?

昨天我們說了五絕的四種樣式,也就給出了一間小屋的大體草圖,要搭建這間小屋,就必須準備磚瓦木料等基本材料,還得會一點木匠瓦匠泥水匠基本功,也就是寫作基本功,熟練各種描寫修辭手法,做起來才能象模象樣。最難的還是第一步,如何立意,如何展開,如何收尾。

寫景

這就需要我們多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把眼前景物化為文字。首先找準視點,打開視野,最好是能親臨現場,或是自己多次去過的地方,對眼前景物非常熟悉。我們揣摩一下當年王之煥登鸛雀樓時情景:他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看到一輪落日、滾滾黃河,於是展開想象,運用修辭手法,先是白描,再添上色彩,運用比興,於是烘托出一美麗畫面: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落日下山是實景,黃河入海是想象,因為據說鸛雀樓離黃河入海口還有上千裡,看是看不到的,但黃河入海是肯定的。黃河是固有名詞,不可更改,落日一般是紅色的,紅黃相對也很好,但王之煥肯定考慮到紅日大多用於朝陽,不符合人們審美習慣,於是用上了白色,更多了一份蒼涼感,也更為貼切。有了白黃相對,白描也就添上了色彩,更加斑斕。有了景物,還得添上情感啊,才能讓這幅畫活起來,為進一步看清景緻,他再上了一層樓,忽然心有所動,於是有了下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雖然未直接抒情,但分明添進了他思考得出的結論,做到了寓情於景,並且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深刻寓意,富含哲理,這首小詩因此而流傳千古,我想這也是他自己當初料想不到的,好詩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本詩還有一很大特點,就是對仗不是為對而對,採取的是流水對。什麼是流水對?就是對聯上下遞進關係明顯,上下相關性緊密,下聯是上聯的直接結果,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不追求對聯字面上白、黃那樣的小項相對,只要能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整體結構相同,這樣大致相對就可以了。所以說流水對其實是更高層次的對聯。

詩詞的對仗與對聯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上下相關性,對聯可以將兩個毫不相關的事物拉扯在一起,形成趣味而相關;而詩詞由於歌詠時視點、視角的原因,不能把春夏秋冬各季景物一古腦全拉扯在一起。

寫景不能光寫景,首聯對仗很適合寫景烘托,尾聯一般不宜再對仗,登鸛雀樓是個特例,我們一般人很難做到又對仗又能完美收官,兩聯都對仗往往會有一種話沒說完的感覺。如前幾天我提到的隋煬帝那首《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這首詩也是兩聯對仗,尾聯更工整一些,而且畫面感特別強烈:江波隨著月光閃閃流去,(不一會月亮隱去,海潮湧來)潮水又帶著星點粼粼湧來!這麼美麗的景緻沒了下一句,總給人一遺憾感覺,不太完整。當然也可以說有種道不盡的美。

寫情

我們作詩,不外乎寫景寫情,可以由景觸情,也可以單獨寫情。如唐代張祜《宮詞》: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河滿子,雙淚落君前。

寫一個遠離家鄉千里,身居深宮二十年的老宮女,當聽到家鄉小調《河滿子》,打開淚閘的激動心情。這個君,肯定不是皇帝,皇帝才懶得搭理一般老宮女的,大概指傾訴對象。首聯對仗烘托出老宮女身世,然後進一步抒發情感,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是一首很著名的抒情詩。

唐代大多數五絕都採取首聯對仗式,能給我們創作很大借鑑,在昨天介紹五絕第四式時,翻遍了《唐詩三百首》竟然沒有找到。所以要寫好五絕,同時也多練練對仗吧!

今天的題目:寫寫自己家鄉景象吧!

落日餘暉盡,仄仄平平仄

遠山殘影收。仄平平仄平

無言還欲語,平平平仄仄

渠水自空流。平仄仄平平
大家來做詩(9):五絕如何立意架構?這是我拍的我們家鄉望江樓晚景,拍得不好,灰暗灰暗的,



​正好抒發一種落寞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