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做诗(9):五绝如何立意架构?

昨天我们说了五绝的四种样式,也就给出了一间小屋的大体草图,要搭建这间小屋,就必须准备砖瓦木料等基本材料,还得会一点木匠瓦匠泥水匠基本功,也就是写作基本功,熟练各种描写修辞手法,做起来才能象模象样。最难的还是第一步,如何立意,如何展开,如何收尾。

写景

这就需要我们多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把眼前景物化为文字。首先找准视点,打开视野,最好是能亲临现场,或是自己多次去过的地方,对眼前景物非常熟悉。我们揣摩一下当年王之焕登鹳雀楼时情景:他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看到一轮落日、滚滚黄河,于是展开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先是白描,再添上色彩,运用比兴,于是烘托出一美丽画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落日下山是实景,黄河入海是想象,因为据说鹳雀楼离黄河入海口还有上千里,看是看不到的,但黄河入海是肯定的。黄河是固有名词,不可更改,落日一般是红色的,红黄相对也很好,但王之焕肯定考虑到红日大多用于朝阳,不符合人们审美习惯,于是用上了白色,更多了一份苍凉感,也更为贴切。有了白黄相对,白描也就添上了色彩,更加斑斓。有了景物,还得添上情感啊,才能让这幅画活起来,为进一步看清景致,他再上了一层楼,忽然心有所动,于是有了下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然未直接抒情,但分明添进了他思考得出的结论,做到了寓情于景,并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深刻寓意,富含哲理,这首小诗因此而流传千古,我想这也是他自己当初料想不到的,好诗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本诗还有一很大特点,就是对仗不是为对而对,采取的是流水对。什么是流水对?就是对联上下递进关系明显,上下相关性紧密,下联是上联的直接结果,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不追求对联字面上白、黄那样的小项相对,只要能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整体结构相同,这样大致相对就可以了。所以说流水对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对联。

诗词的对仗与对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上下相关性,对联可以将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拉扯在一起,形成趣味而相关;而诗词由于歌咏时视点、视角的原因,不能把春夏秋冬各季景物一古脑全拉扯在一起。

写景不能光写景,首联对仗很适合写景烘托,尾联一般不宜再对仗,登鹳雀楼是个特例,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又对仗又能完美收官,两联都对仗往往会有一种话没说完的感觉。如前几天我提到的隋炀帝那首《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这首诗也是两联对仗,尾联更工整一些,而且画面感特别强烈:江波随着月光闪闪流去,(不一会月亮隐去,海潮涌来)潮水又带着星点粼粼涌来!这么美丽的景致没了下一句,总给人一遗憾感觉,不太完整。当然也可以说有种道不尽的美。

写情

我们作诗,不外乎写景写情,可以由景触情,也可以单独写情。如唐代张祜《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写一个远离家乡千里,身居深宫二十年的老宫女,当听到家乡小调《河满子》,打开泪闸的激动心情。这个君,肯定不是皇帝,皇帝才懒得搭理一般老宫女的,大概指倾诉对象。首联对仗烘托出老宫女身世,然后进一步抒发情感,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是一首很著名的抒情诗。

唐代大多数五绝都采取首联对仗式,能给我们创作很大借鉴,在昨天介绍五绝第四式时,翻遍了《唐诗三百首》竟然没有找到。所以要写好五绝,同时也多练练对仗吧!

今天的题目:写写自己家乡景象吧!

落日余晖尽,仄仄平平仄

远山残影收。仄平平仄平

无言还欲语,平平平仄仄

渠水自空流。平仄仄平平
大家来做诗(9):五绝如何立意架构?这是我拍的我们家乡望江楼晚景,拍得不好,灰暗灰暗的,



​正好抒发一种落寞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