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郭憲偉

秦淮河的名氣太大了,大得到了南京不去遊覽一下總覺得有些說不過去。於是便在僅有一天的遊程中擠出幾個小時去遊覽秦淮河。

南京是六朝古都,有虎踞龍蟠之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雖然千百年來兵燹不斷戰火難熄,南京城終於還是繁華了,繁華中還孕育出一個風情別緻的秦淮河。秦淮河古稱淮水,傳說秦始皇當年東巡會稽路過此地時,見金陵上空紫氣升騰,心懼之。為洩王者之氣,下令鑿方山,引淮水,穿城而過流入長江,是為秦淮河。秦淮河在南京城裡有百里之長,,在夫子廟一帶又生出一條支流,由南向北流過,兩岸酒家林立,河中畫舫雲集,風光柔美旖旎。這裡是當時王公貴族文人雅士宴遊享樂歌舞狎妓的地方,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現在所稱的“紅燈區”。儘管如此,秦河邊依然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遊客來此參觀憑弔。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一、烏衣巷裡

早年讀書時,對唐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記憶猶深: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日影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那時便嚮往著能到南京城看看烏衣巷,沒想到此願在很多年後才得以實現。

烏衣巷是秦淮河邊的一條小巷,靠近文德橋。東吳時,這裡駐紮著禁軍烏衣營,烏衣巷由此得名。別看它現在很不起眼,卻是歷代高門士族聚居的地方,東晉時稱“王與馬(司馬睿),共天下”的開國元勳、丞相王導和指揮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淝水之戰的名將謝安都住在這裡,後來在南北朝頗有名氣,連李白都十分崇敬的詩人謝靈運,謝眺也出自這個謝氏家族。當年我讀過《世說新語》時,對“淮上信”一篇記憶猶深:

謝公與人圍棋,俄爾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罷,默然無語,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

當謝石、謝玄兩兄弟將淝水大戰的捷報飛報而來時,此時的總指揮卻依然下棋如故,談笑間便挽救了東晉的命運,這種山崩而色不變的氣量和“不以物喜”的淡定風範,也只有像謝安這樣能鎮安朝野的人才能做到。

我來到這裡,一眼看見巷口門楣上有“烏衣巷”三字,便肅然起敬了,畢竟這是曾扭轉歷史發展方向的名人所居之處。烏衣巷是一條仄逼得令人憂鬱的小巷,巷裡王公貴族的遺風早已蕩然無存,除了毫不起眼低矮的仿古建築外,僅有一個小小的“王導謝安陳列室”,所存物品非贗即仿,只有一些字畫稍顯文氣。與秦淮河邊人聲鼎沸的繁華相比,烏衣巷冷冷清清,行人少至。一大群外地遊客在巷口駐步時,其中一個頗為漂亮時尚的女孩很驚奇地叫道:“鳥衣巷!啥叫鳥衣巷?”話未落音,引來一片笑聲。也倒是喲,在當今浮躁功利之風瀰漫下,讀過劉禹錫的《烏衣巷》的人委實不多,知曉王導和謝安的人更是有限,能尋覓前朝舊痕以史為鏡的人鳳毛麟角。看著如今的烏衣巷敗落淒涼寂寥的景象,令人禁不住一聲嘆息:“英雄一去豪華盡,唯有青山似洛中。”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二、香君居內

距烏衣巷百步之遙,有一處本應有名卻少有人知的居所,那就是李香君故居。李香君何許人也,三言兩語難說清楚。清代有個著名戲劇家孔尚任,寫了一部在中國文學史上頗有地位的劇本《桃花扇》,其內容就是李香君與侯方域的真實的情愛故事。李香君是秦淮河邊的名妓,與柳如是、董小宛、陳圓圓等“秦淮八豔”齊名,據說生得嬌小玲瓏,美豔驚人。按常理,以出售聲色肉體為生計的妓女一類的人是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壯志不大沾邊的,為此唐代杜牧曾寫過一首很膾炙人口的詩來哀嘆這些人: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然而,李香君卻不是一般的妓女,首先是她賣藝不賣身,在秦淮河奢糜的脂粉氣中,這是有點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的。其次是她追求美好的愛情,並不隨波逐流,濫施情感。在眾多的王公貴族,紈絝子弟中,她一見鍾情於才華橫溢風流倜儻的明覆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於是兩情相歡,演繹了一首古典愛情的千古絕唱。更讓人驚歎的是,這位貌似柔弱的風塵女子卻內心剛烈,忠奸分明,不僅不屈從於權貴,而 且在候方域外逃時,明大臣田仰欲強行納其為妾時,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死拒辱,一頭撞在欄杆上,血濺桃花扇。最為感天動地的是,在大明被清滅亡之時,她在彌留之際還為侯方域留下話來:“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一個風塵女子能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責任擔在柔弱的肩上,其民族氣節,並不輸於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之,不僅讓後來的大清臣民們氣短,而且也改寫了杜牧先生的詩:

香君自知亡國恨,隔江不唱後庭花。

李香君故居在來燕橋一側,現已開闢成陳列室。這是一座三進兩院略帶徽派建築風格的明清宅第,院內塑有李香君的漢白玉雕像,大廳內陳列有李香君的歷史資料和物品。陳列室裡還赫然展出“秦淮八豔”的生平,是我所見到唯一為中國古代名妓的展覽。此院背臨秦淮河,出後門即可上船,有“媚香樓”牌匾高掛後樓,含混而又清楚地表明此樓在明清時代的性質和功能。

李香君故居和烏衣巷一樣,仍然是參觀者聊聊,即使進得故居,大都對李香君其人不甚瞭然,胡亂一瞥又奔命似的逃出,然後迅速融入秦淮河邊龐大的遊人群中去了。李香君故居在喧囂的秦淮河邊守著難得的清冷,靜靜地追憶著六朝時的繁華。

我想,清冷未必不好,倘若讓世俗的喧囂和沒完沒了的物慾攪得李香君幽魂難安,也是罪莫大焉之事了。出得門來,隨口嗟嘆四句:

無邊風月臨水邊,鉛華洗盡近秦淮,香君不與王公意,桃花謝盡清風來。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三、秦淮河上

從李香君故居一側過去,便上了文德橋,站在橋上,秦淮河便盡收眼底了。河不甚寬,約十餘丈,錯落有致的樓房臨水而立,白壁黑瓦防火牆,既帶幾分徽派建築的風格,又有幾分江南民居的特色。一面巨大的白色照壁上,嵌有“秦淮人家”四個大字,昭示人們這裡便是天下聞名的古秦淮了。河水清澈,微波漾漾,兩岸揚柳依依,秦淮河顯露出清麗柔弱卻又狐媚妖嬈的韻味。當年的十里秦淮,酒家青樓林立,笙歌宴筵通宵達旦。孔尚任在《桃花扇》裡雲: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

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

此詩再現了秦淮河邊金粉風塵的無邊風月。清人餘懷的《板橋雜記》對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尤其描寫得繪聲繪色:“曠遠芊綿,水煙凝碧,回光鷲峰兩寺夾之,東園亙其前,秦淮朱雀桁其後……每當夜涼人定風清月朗,名士傾城,簪花約鬢攜手閒行,憑欄徒倚……”

儘管時代不同了,秦淮河邊那些前朝的舊物總是或多或少地帶了青樓的痕跡,讓人想起商女們倚樓賣笑,吟唱《後庭花》,達官貴人狎妓而歌,醉生夢死的情景。

畫舫是秦淮河邊的最具特色的遊船,有大小五等之分,最大的叫走艙,是有樓的船,雕樑畫棟,豪華考究。船中品茗、宴飲、樂舞、吟詩作畫,無所不能。這些畫舫,吸引著金陵城中官吏、縉紳、商賈和風流倜儻的文人騷客,據說一到夜裡,兩岸燈火繁盛,倒映河中,流光溢彩,繽紛異常,河中畫舫遊弋,穿梭來往,“槳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逐波”。

不過,現在文德橋一帶已看不見有樓的畫舫了,即使有也囿於河道狹窄,無法行駛。橋下泮池一帶整齊地停著幾十只畫舫,都是小船,最多能坐七八人而已。可能因為是白天,河上沒有遊船如織盛況,僅有一二隻畫舫泛舟河上,即使如此,槳聲唉乃,綠波盪漾的情景也與兩岸垂柳民居構成一幅絕妙的都市水鄉圖,慌得南來北往的遊客忙不迭地把它攝入背景中。

早年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便對先生文筆中的秦淮美景心嚮往之。然而到了實地一看,覺得也不過而已。文人們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其中大半因了妙筆生花。比如今天,在遊人如織摩肩接踵的秦淮河邊,我很難感受到朱先生妙筆下的那些絕版美景。其實當年朱先生與俞平伯先生是相邀於一條船上的,二人同遊秦淮河之後,先後各自寫過一篇題目一樣的散文,只不過用筆各有不同。從南京回來後,我又重讀了二位先生的文章,不知怎麼的,讀去讀來,沒有讀出多少秀美景色和高遠意境,倒是讀出了二位先生在那天晚上,幾次婉拒歌妓們的邀請後所產生的惆悵和遺憾。字裡行間明白地顯露出對歌妓們厭惡中有悲憫的同情,壓抑中有深藏慾望。我想,朱、俞二位先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凡人,且當年二人皆二十出頭的翩翩少年,面對脂粉們的狐媚與挑逗,內心深處似乎也是搖盪的。然而他們畢竟是思想和人格兼具的年輕文人,最終還是抵擋住了慾望的誘惑,維護了文人的尊嚴和體面,讓我多少產生了一些敬仰之意。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四 夫子廟前

從文德橋過去,便到了夫子廟。

夫子廟的名氣也許大過秦淮河。到了南京,倘若你問秦淮河在那裡,沒準人家回答不上來,因為秦淮河蜿蜒在城中有百里之流,誰知道你問的那一段。語塞半天才恍然:“你是不是要去夫子廟喲?!”於是方位線路一口清。

孔夫子不愧是國之聖人,秦漢以降,大凡有城池的地方,都有他的祠廟。夫子廟位於秦淮西岸,最早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年),當時,頗有治國經驗的大臣王導提出“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的建議,建立了太學,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擴建為孔廟,又稱夫子廟,雖然孔夫子有聖人尊嚴,然戰爭一來孔夫子便斯文掃地了,夫子廟數次毀於兵火,現在的夫子廟為清同治八年(1867年)重建。

夫子廟前廣場開闊,有照壁、牌坊、奎光閣、聚星樓、欞星門等孔廟格局中必須的建築。東西兩側有石柱,上刻“文武大臣至此下馬”,以示對這位有著嚇人頭銜的“大成至聖文宣王”的敬畏之意。我曾到山東曲阜科拜謁過孔廟,南京夫子廟雖無孔廟寬闊宏大,但也格局完整,雕作細膩,供奉周全,屬於保存得較好的文物單位。與夫子廟僅一街之隔的是江南貢院,為古代科舉考試之地,始建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貢院規制宏大,佔地遠遠大於夫子廟,當時與順天(北京)貢院並稱為“南闈”、“北闈”,是全國考場之冠。從江南貢院裡考出的名人計有鄭燮、唐寅、李鴻章、林則徐、袁枚、吳敬梓、左宗棠、曾國藩之類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將,高士名流,就連一向痛恨八股文,曾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領袖,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都於1896年走進這個考場,並不可思議地考中了秀才。站在這裡,既可感受到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僵化迂腐之氣,亦可領略到天開文運,人才輩出的文化盛事。當然,也可探尋到那些從貢院考試中落第的文人,為排遣心中的鬱悶而與秦淮河邊的風塵妓女們共同創作出來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傷感故事。

現在江南貢院與夫子廟合為一體,稱為夫子廟古建築群。

讓人氣短的是,夫子廟一帶仿古建築林立,茶樓酒肆雲集,餐飲娛樂薈萃,超市攤位密佈,叫賣之聲不絕於耳,煙塵之氣不減於市,遊人如織,摩肩接踵,你來我往,川流不息,繁雜喧囂,粗俗淺薄,物慾橫流,把夫子廟與江南貢院好不容易營造出的一點點文化氛圍衝得七零八落,乾乾淨淨。讓人煩厭不已,不得不趕緊逃離此地。此時方明白,真正的旅遊是不能一窩蜂的湊鬧熱,奔命一樣趕時間的,須凝神靜氣,用心領略,慢慢品味才可悟其真諦,享受其間的快樂,誠所謂,旅遊之意不在遊,在乎天地山水也。

走出夫子廟景區,回首望著身後的刻有“古秦淮”的牌坊,禁不住在炫目的繁華中仰聲嘆息:

最是文盛處,卻淹銅氣中,痛哉,惜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郭憲偉:筆名韋一。四川營山人。1985年畢業於西華師大中文系。歷任南充地區文工團演員、編劇,南充地區文化局科長,南充市圖書館館長,南充市文化局副局長、黨組書記、局長,市新聞出版版權局局長,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協名譽主席,四川省劇協理事。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已發表小說、散文、詩歌、劇本等百餘萬字。著有詩歌集《桃花燦爛》,小說集《市井俗人》,散文集《空悟》、《山外山》、《夢裡天涯》、《天地蒼茫》。作品曾多次獲國家及省級文學創作一、二、三等獎,《夢裡天涯》獲全國孫犁散文獎。


秦淮河邊的嘆息 作者:郭憲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