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捕捉器」混合能態:光與物質的切換

光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光是一種物質嗎?這一問題不太容易講明白,光看得見,摸不著,包含能量,而又無法車載斗量,實與一般物質大大不同。鏈科技小編今天介紹一款神奇裝置,它能溝通光與物質的聯繫。莫斯科物理工程學院教授尤里·拉科維奇領導的科學團隊首次研發出一種可調式微諧振器,可在光和物質之間建立混合能態,利用光來控制分子的化學和生物性質,是“光—物質”聯繫實際應用研究邁出的重要一步。據介紹,這種微諧振器是一種“光捕捉器”,由一塊平面鏡和凸面鏡構成,鏡子之間的距離為幾百納米,小於一個光波長度。當光量子射入這個捕捉器,就形成電磁波的定域態,通過改變諧振器的形式和大小,可以控制諧振器中電磁波的空間分佈和光子壽命。

“光捕捉器”混合能態:光與物質的切換

將“光”這種神奇的東西利用起來,讓“光”像一根繩子、一條棍子一樣,實實在在被人類使用,這是科研人員追尋不捨的方向。基於上述這種新型微諧振器,研究人員製出新一代儀器,用於生物化學感測、控制化學反應速度和能量轉移效率。儀器結構的新穎性、有效性和多用性,及其使用的微諧振器性能的獨特性,獲得很高評價。由於可以在紫外和紅外光譜範圍及強弱聯繫模式下,對任意物質的樣品進行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研究,可調式微諧振器的結構實質上可以簡化並拓寬研究,便於推廣。

“光捕捉器”混合能態:光與物質的切換

下面是一款鏈科技成果庫項目:高密度光學頭研發及產業化。

高密度光學讀取頭是CD/DVD及第三代藍光(HD DVD和BLU-RAY)光盤的關鍵部件,其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大公司所壟斷。中國光盤產業的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據中國產業推進委員會(DICC)統計,中國大陸年產光學頭超過5億隻,但中國自主生產光學頭僅3000萬隻左右,且絕大部分為低端的CD光學頭,因此中國的光盤行業被形象地稱為“無頭產業”。

“光捕捉器”混合能態:光與物質的切換

針對中國光盤產業的特點,該成果實現了DVD光學頭的大批量生產。在第三代藍光光學頭研究方面,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HD DVD光學頭原理樣頭基礎上,最近完成了BLU-RAY格式的藍光激光頭原理樣頭的技術開發。這是中國科研人員在這一領域內的重大突破,研製成功的樣頭已經完全滿足下一代藍光光盤系統的需求,已經開始進行產業化研究。主要技術方向為光路設計研究:①光路仿真、像差分析;②光學元件加工、裝配誤差分配與優化;③光能量傳遞、分佈理論分析及評價;④讀出光斑動態性能仿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