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米恩斗米仇?看看中庸之道

中庸是生活中我們並不陌生的儒家思想,有時候甚至理解為左右逢源。

其實,中庸在儒家那裡是一種理想的生活。

升米恩鬥米仇?看看中庸之道

孔子

孔子的“仁”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原則,也是人應該遵守的道德原則。本號之前討論過“仁”與“孝”的關係(孝一定要順嗎?孔子:我沒說過)。孔子的“仁”既是一種道德的原則,也是一種精神境界,又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從“仁”出發,處理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就要求“孝”,處理一般人的關係,就要求“忠恕”,孔子還提出了很多道德要求,例如“恭、寬、信、敏、惠”。

恭:恭敬地對待他人。

寬:待人寬厚。

信:誠信不欺。

敏:做事幹練。

惠:慈惠,給與人好處。

孔子的學生稱讚孔子“溫良恭儉讓”,也是在“仁”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道德規範。

升米恩鬥米仇?看看中庸之道

這些都是一些道德要求,但我們知道,道德要求有個尺度的問題。孔子並不是強調單向度的讓步,例如面對“以德報怨”的提問,孔子回答:

“何以報德?”,提倡“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知道“升米恩鬥米仇”“救急不救窮”等道理。對於一個人來說,偶爾的資助雪中送炭,他會感激,但長期資助,一味的單向度的付出,那個人就會認為是理所應當,而不會感激了。甚至停止資助後還會遭到責罵。

升米恩鬥米仇?看看中庸之道

升米恩鬥米仇

出了這樣的事情,被資助者自然道德有虧,但資助者其實也不符合孔子的道德要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要符合“中庸”之道。

按照中庸來處理人際關係,才符合“仁”的尺度。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

爺就是說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要求。中庸是什麼呢?就是不偏不倚的日常之理。

也就是說待人處事不要過分,也不要不及。所謂“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過分了跟不及其實是一樣的。

升米恩鬥米仇?看看中庸之道

無限度的對人好,也不符合“中庸”

還用上文資助的例子,就是說你過分的資助被資助者,在道德上跟沒有資助他,是一樣的。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你沒有資助他,他會埋怨你,而你過分資助他,他還是會埋怨你。

因此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在日常行為中,遵循“中庸”是非常高明的境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說的就是人際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萬物和諧,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升米恩鬥米仇?看看中庸之道

這種境界,也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這種生活方式是理想的生活,不在日常生活之外,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是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說,最理想的生活,也是最現實的生活。在出世與入世中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