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中國有句古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見我國民間行業數量多分佈廣,而且盛極一時。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產業的急劇轉型,很多行業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線之中,但是它們曾經帶來的感動和溫暖卻難以忘懷。

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自古以來,打鐵就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手工產業,在冷兵器時代,官辦鐵鋪還是統治階級的“兵工廠”,刀、槍、劍、戟、棍等十八般武器都是靠鐵藝工匠們一錘一錘地掄出來。在民間,鋤、鐮、剪、鉗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無一不是出自煙熏火燎的鐵匠鋪。

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人們通常將太上老君遺留在人間煉丹爐視為鐵爐的化身,舊時很多鐵匠都供奉老君為祖師爺。因此每逢店鋪開張、逢年過節,都要將太上老君祭拜一番。

在川東鄂西地區,常有“一劁二補三打鐵”的說法,將劁匠、補鍋匠或者補鞋匠、以及鐵匠視為舊時農村最賺錢的三個行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很多行當卻逐漸消失在時代前行的步伐裡,難以尋覓他們的蹤跡。但在利川南坪的大田村,還保留著幾個手工打鐵的原始作坊,保留著一個民族對祖傳手藝的敬畏和信仰。

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大田村的鐵匠工藝別具一格,淬火的功夫更是爐火純青,打出來的鐵器經久耐用,深得群眾喜歡。一把普通的割草刀,需要切鐵、取樣、開板、修形、見火等十幾道工序,要打3000多錘才能基本完成。在過去的數百年裡,“大田鐵具”是遠近聞名的名牌產品。

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當地村民回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裡周圍50多戶幾百號村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天到晚都幹著打鐵的營生。在這裡,10歲的孩子就開始站在板凳上,跟著父親拿錘子學打鐵,一直打到年老體弱,再也掄不動鐵錘為止。很多孩子都沒讀什麼書,但打鐵的活卻很拿手。

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據瞭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於農村連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分包到戶的單幹模式,對鋤、耙、刀、斧等勞動工具的需求量大增,使得“鐵匠部落”的生意格外興隆紅火,前來購買鐵器產品的顧客絡繹不絕,生意火爆的時候,還出現過排隊等候的場景。一個行業的迅猛發展,帶動的是這裡的經濟曾繁榮,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大大優於附近其他村落。附近的姑娘,都以嫁進鐵匠村為榮。

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時過境遷,千年手工業終究抵不過趨勢的浪潮,打鐵註定是行走在淘汰的邊緣。當繁華不再,信念就成為唯一的堅守的理由,大田漢子們孤獨地舞動手臂,捍衛鐵匠部落最後的尊嚴。

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如今,曾經的繁榮已成雲煙,那些老舊的器具依然孤零零地歪斜在某個角落,寂寥地傾聽這日漸稀疏的鐵錘聲。火塘冰冷、門窗結網,曾經以打鐵為生的匠人們早已改行,在其它領域裡掙銀淘金,在人生航途中乘風破浪。

利川最後的鐵匠部落,偶爾還能看見女漢子在掄錘

“咣噹、咣噹”,爐火映紅了幾張蒼老黝黑的臉龐,低矮殘破的鐵鋪裡不時濺起幾粒希望的火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