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见我国民间行业数量多分布广,而且盛极一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急剧转型,很多行业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中,但是它们曾经带来的感动和温暖却难以忘怀。

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自古以来,打铁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手工产业,在冷兵器时代,官办铁铺还是统治阶级的“兵工厂”,刀、枪、剑、戟、棍等十八般武器都是靠铁艺工匠们一锤一锤地抡出来。在民间,锄、镰、剪、钳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无一不是出自烟熏火燎的铁匠铺。

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人们通常将太上老君遗留在人间炼丹炉视为铁炉的化身,旧时很多铁匠都供奉老君为祖师爷。因此每逢店铺开张、逢年过节,都要将太上老君祭拜一番。

在川东鄂西地区,常有“一劁二补三打铁”的说法,将劁匠、补锅匠或者补鞋匠、以及铁匠视为旧时农村最赚钱的三个行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很多行当却逐渐消失在时代前行的步伐里,难以寻觅他们的踪迹。但在利川南坪的大田村,还保留着几个手工打铁的原始作坊,保留着一个民族对祖传手艺的敬畏和信仰。

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大田村的铁匠工艺别具一格,淬火的功夫更是炉火纯青,打出来的铁器经久耐用,深得群众喜欢。一把普通的割草刀,需要切铁、取样、开板、修形、见火等十几道工序,要打3000多锤才能基本完成。在过去的数百年里,“大田铁具”是远近闻名的名牌产品。

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当地村民回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周围50多户几百号村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天到晚都干着打铁的营生。在这里,10岁的孩子就开始站在板凳上,跟着父亲拿锤子学打铁,一直打到年老体弱,再也抡不动铁锤为止。很多孩子都没读什么书,但打铁的活却很拿手。

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农村连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分包到户的单干模式,对锄、耙、刀、斧等劳动工具的需求量大增,使得“铁匠部落”的生意格外兴隆红火,前来购买铁器产品的顾客络绎不绝,生意火爆的时候,还出现过排队等候的场景。一个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动的是这里的经济曾繁荣,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大大优于附近其他村落。附近的姑娘,都以嫁进铁匠村为荣。

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时过境迁,千年手工业终究抵不过趋势的浪潮,打铁注定是行走在淘汰的边缘。当繁华不再,信念就成为唯一的坚守的理由,大田汉子们孤独地舞动手臂,捍卫铁匠部落最后的尊严。

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如今,曾经的繁荣已成云烟,那些老旧的器具依然孤零零地歪斜在某个角落,寂寥地倾听这日渐稀疏的铁锤声。火塘冰冷、门窗结网,曾经以打铁为生的匠人们早已改行,在其它领域里挣银淘金,在人生航途中乘风破浪。

利川最后的铁匠部落,偶尔还能看见女汉子在抡锤

“咣当、咣当”,炉火映红了几张苍老黝黑的脸庞,低矮残破的铁铺里不时溅起几粒希望的火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