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开小差、交头接耳?看机智妈妈如何应对!

连着两天,闺蜜收到数学老师的投诉微信,说孩子上课不停地和人说话,交头接耳,屡禁不止,让家长管管。

What?怎么回事?儿子一向不多话,惜言如金,怎么突然秒变话唠了,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闺蜜想不透其中的玄机,就微信了儿子的班主任,询问情况。

班主任回复说,“在她的语文课上没发现这个情况,孩子和平时一样专心听讲,挺正常的呀。”

通过仔细询问才知道,数学老师是才来的新老师,教学经验不足,上课时照本宣科,再加上说话拖腔,语速很慢。

孩子上课开小差、交头接耳?看机智妈妈如何应对!

学生们都听得昏昏欲睡,儿子也不例外。

为了防止自己睡着,儿子就自创了防睡大法,这才突变话唠的。

发现真相过后

知道了真相的闺蜜左右为难,这可咋办?

既不能说孩子也不能说老师,更不能任其发展。她遇到了育儿以来最大的挑战。

闺蜜开始了头脑风暴,迅速理清了头绪,决定分两步走:

1

先从儿子着手

她叮嘱儿子,无论老师教的怎样,认真听课都是他的本分。

老师讲课令人“昏昏欲睡”,可以让孩子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 当听得昏昏欲睡时,就挺直身子,悄悄做下眼保健操;

  • 或者找些公式推导之类的问题,主动举手向老师提问,增加和老师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 再或者,提前做好预习,找些难题问问老师,不也增加课堂的乐趣了吗?

孩子上课开小差、交头接耳?看机智妈妈如何应对!

遇到问题,要积极的找解决办法,不能用消极的方式去和老师对抗。

2

联系班主任,寻求支援

等儿子上学后,闺蜜火速联系了班主任,说明情况后,请求支援。

班主任让闺蜜先来旁听一节数学课,实地考查后,再解决问题,她也跟着旁听。

学校规定家长可以随时来旁听,既监督了孩子,也监督了老师。讲真,学校这项规定真人性化,要点个大大的赞!

听完课后发现,确实如孩子所说,老师的授课方式陈旧,和学生缺少互动,照本宣科,语速缓慢还拖着长腔,象催眠曲,令听者无不昏昏欲睡。

班主任为此向闺蜜承诺,家长尽管放心,这事交给她来处理,要么改变授课方式,提高课堂互动率,让课堂活泼起来,要么换老师。

果然一周后,在家校群里看到班主任发的课堂视频。

数学老师还是那个老师,但授课方式象换了一个人,风趣活泼,引得孩子们不时大笑,争相举手发言讨论。

孩子上课开小差、交头接耳?看机智妈妈如何应对!

闺蜜和家长们纷纷在下面留言,点赞!感谢老师,夸赞孩子,家校群里的气氛一时达到了和谐的鼎沸!

总结经验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与人交头接耳的原因很复杂,并不仅仅是表面的不自觉不爱学习。

如果处理不当,成绩会很快下滑。所以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要做到以下3点:

1

不可妄下断论

听到反映孩子不注意听讲,上课说话时,切不可妄下断论,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孩子。

因为这极易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下一步的纠正。

孩子上课开小差、交头接耳?看机智妈妈如何应对!

以前,班上有个孩子因上课说话,被老师严厉批评后,赶出教室罚站,然后又让请家长。

家长知道后,非常生气,到学校当众把孩子训了一顿。什么“不学习就别上了!”,“不想学在这儿瞎混什么?丢人!”把这些伤自尊的话通通甩到孩子脸上。

结果这个孩子再没认真听过一节课,一上课就捣乱,没多久就掇学混社会去了。

这方面,闺蜜对孩子理智的叮嘱,及时的和老师沟通,做得非常好。既给了孩子理解,产生了共鸣情绪,也恢复了孩子对老师的尊重;同时也和老师站到一起去解决问题,这点非常重要。

遇到问题,家长要做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和润滑剂,让三者肩并肩携手来面对。

2

分析具体原因

孩子上课说话的原因有很多,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外界的原因,比如:

  • 孩子本身自控力差。从小没得到正面的引导和纠正,这就需要家长配合着约束。

  • 孩子确实不喜学习,爱出风头,以引发同学和老师的关注。这种情况的孩子,是长期缺少家长的关爱形成的,需要家长调整工作步伐,抽时间多陪伴孩子,给孩子相应的关爱,慢慢就会好起来。

  • 突发性的上课说话。就象闺蜜儿子这种情况,就要从讲堂上的其它方面去查找原因。这个原因又分多种,有时是来自身边同学的扰乱,有时是来自老师等。

孩子上课开小差、交头接耳?看机智妈妈如何应对!

3

针对具体原因,

精准对症下药

在了解情况后,要根据具体原因去分析,做出针对性的解决。

是孩子和家长的原因,就由家长配合约束孩子;是老师的原因,就要求老师做出改变。一般说来,老师也希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孩子家长老师三方携手合作。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家长千万不可忽视上课说话这么一个小细节,小细节能折射出大问题。

孩子的教育无小事,只要家长用心观察,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密码,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

-家长V课堂特约作者-静心漫时光 陪读猫妈,儿童心理研究者,原创撰稿人,公众平台编辑。深度思考,真情写作,静心看世界,煮字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