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從地里挖出一把寶劍,劍上3字只認識2個,竟將其磨成菜刀切菜

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凡是作為文物,必須要具備兩個基本特徵:第一,它必須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它的年代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此外,它還要具備一些最基本的價值。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綿延不息,歷朝歷代皆有文物留存至今,其中就包括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新石器時代)、司母戊鼎(商代)等國寶文物,這些文物可以很好的能幫助人們瞭解和研究過去的歷史,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 。

老農從地裡挖出一把寶劍,劍上3字只認識2個,竟將其磨成菜刀切菜

上圖為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而年代越近,留存的文物就越多,相比年代久遠的兩漢先秦,明清兩代留存至今的文物明顯要多不少,其中就包括一些極易腐蝕、不易存儲的鐵製刀劍。

老農從地裡挖出一把寶劍,劍上3字只認識2個,竟將其磨成菜刀切菜

上圖為乾隆御製腰刀

2010年,重慶市城口縣一老農易守祥在種地時偶然挖到一把鏽跡斑斑古代寶劍,劍身滿是鏽跡,在劍身下方,隱約可見3個字。

易守祥是農民出生,文化程度不高,但這把古劍劍身上三個隱約可見的字卻勾起了他的好奇心,於是,他用磨刀石把劍身上的鏽跡磨掉,確實有3個字,但只認識‘龍’字和‘劍’字,第一個字卻不認識。

老農從地裡挖出一把寶劍,劍上3字只認識2個,竟將其磨成菜刀切菜

上圖僅為網絡配圖

挖到這把古代寶劍,易守祥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上交國家或者是自己留作收藏,而是將劍身鏽跡磨除,將雙刃磨得更加鋒利,用作自家切菜。

這樣,一把來歷不明的古代寶劍就成了一把切菜的“菜刀”。

老農從地裡挖出一把寶劍,劍上3字只認識2個,竟將其磨成菜刀切菜

上圖為易守祥挖出的寶劍

後來,重慶市城口縣高觀鎮政府文化站工作人員在當地民間尋找有一定歷史價值的農具、古物用於展覽,偶然發現了這把被當菜刀的寶劍,此時寶劍的劍尖、劍柄都讓易守祥給整沒了。

老農從地裡挖出一把寶劍,劍上3字只認識2個,竟將其磨成菜刀切菜

上圖為易守祥挖出的寶劍

後經專家初步辨認,寶劍上的3個字是“青龍劍”,為纂書,材質為紅銅,整體做工比較粗糙。專家認為這把古代寶劍是清朝末期製造,本身價值有限。

慶幸的是,易守祥毀壞的這把寶劍價值不大!

獲取更多刀劍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龍泉寶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