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智慧

说到百家争鸣中的诸子,大家是否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莫名叹息。他们在相互抬杠,相互抨击,相互拆台的过程中所阐发、所引伸、所佐证的老庄哲学、老韩思想、孔孟之道,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儿说儿有情。但细细品读诸子百家的这些言论所迸发出的某些闪光点,确实能给后人活跃思维、启迪智慧、锤炼思想。如庄子所关注的“人生态度”就值得我们去效法,墨子所弘扬的“社会公平”就值得我们去遵循,韩非所侧重的“帝王之术”就值得我们去研究,杨朱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值得我们去思索,老子所悟透的“人生智慧”就值得我们去光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谈及老子的人生智慧,说到底就是“高端做事,低调做人”,换言之便是“天择物竞,弱者生存”,弦外意则是“示穷于人,示弱于众”。有个故事淋漓精致地把老子的“人生智慧”展现无余。这故事说,老子有个老师叫商容,他病重期间,老子去看他。老子说,先生有什么遗言要教导学生的吗?商容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明白吗?老子说,是不是不要忘本?商容又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明白吗?老子说,是不是应该敬老?商容再问: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商容接着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了。商容还又问:你明白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是否刚硬的就灭亡,柔弱的就存活?商容笑着说,嘻嘻,一切道理全在里面。老子严遵老师的临终教诲,终其一生都依照“弱者生存”的人生智慧生活、工作、学习。并把它发扬光大……其出路即是“弱、忍、让”。

老子的人生智慧

所谓“弱”:他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贼惦记谁?钱多的人,你无需弄这么多钱,不就没人惦记了?树大招风,你变成小草,不就没事了?什么道理?峣峣者易折,姣姣者易污。你把自己弄得太刚硬,就很容易被折断;你把自己弄得太干净,就很容易被污染。那又该怎么办?把自己搞得脏一点,穷一点,酸一点。难怪老子一再强调,“弱一点好,软一点好,柔一点好”。并且以楚庄王与孙叔敖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帮助庄王成就霸业的功臣。但是这个功臣,为人处世十分低调,据《吕氏春秋 孟冬纪》,孙叔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他说,老爸生前,多次谢绝大王的封赏。我死之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加封,但又谢绝不了的。这样吧,你就挑一块最差的。孙叔敖的儿子果真按照老爸的嘱咐去做,结果怎么样呢?依据楚国的政策,功臣的封地,两代以后就要收回,只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延续了好几代。为什么?就因为他那块地太差,连鬼都不愿要。

老子的人生智慧

说道“忍”:越王勾践、楚王韩信、太史公司马迁,便都是榜样。勾践忍辱负重,卧薪藏胆,委曲求全,以君王之身,为敌国臣虏,受尽种种屈辱,终于反败为胜,为己报仇,给家解恨,替国雪耻。韩信忍气吞声,受胯下之辱,才有了后来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功成名就。请大家想想,如果当时韩信拔剑而起,像杨志杀牛二一样杀了那小子,还有未来吗?如果司马迁不能忍受“宫刑之辱”,愤而自杀,还会有《史记》吗?所以苏东坡说,受到侮辱,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者,应该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其实就是老子思想的应用了。

老子的人生智慧

言及“让”:这方面的范例也很多。比如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张英在朝廷做官,官居文华大学士,礼部尚书。因为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两家之间的通道,家人便写信要张英出面干涉。张英却回信说:“千里来信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结果,两家之间便形成一个巷子,名曰“六尺巷”,至今传为美谈。这就是“让”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