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讀了兩次六年級,兩次高三

姜文讀了兩次六年級,兩次高三

1963年1月5號,一個男孩出生在唐山。醫生過來問新生兒叫什麼,他爸在部隊沒回來,他媽表示還沒起名兒。醫生說,他爸是當兵的,那就叫他姜小軍吧。

姜小軍他爸姜洪齊是個工程兵,喜歡文學,也動手寫小說,有報社想調他去當編輯,但部隊不放,他媽高陽是小學音樂老師。姜洪齊常年不在,跟著部隊到處跑,姜小軍在唐山農村的姥爺家度過了大半個童年。

離開姥爺家,回到父母身邊,姜小軍又跟著跑了很多地方,先去了貴陽,又搬到湖南。他爸的部隊老放電影,他老看,看的多了,就不再只滿足於看了。七八歲時,姜小軍開始用紙剪一些人物,編上故事,用幻燈放給別的小孩兒看,還要註明是哪個電影廠拍的。那是他最早的導演作品。

除了導演,姜小軍還喜歡錶演,愛模仿人,鄰居看了都覺得有點意思,就是這孩子實在是醜,要不以後還真能當個演員。人們說的多了,姜小軍也跟著認同了自己的醜。在貴陽上學時,學校排話劇《消息樹》,姜小軍演一個美國兵,那是他第一個舞臺角色。

1973年,姜小軍10歲,全家結束奔波,定居北京,住在東城區內務部街5號大院(後改換門牌為11號)。院兒裡出了很多搞文藝的人,姜小軍每天一睜眼,就在這個環境中,蔓延生長。

其實姥爺早就給姜小軍起好了名字,叫姜文。上小學時,在班裡,這兩個名字一直被亂叫著。直到定居北京,趁著還沒人知道姜小軍,姜文才終於固定下了名字。姜文下邊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弟弟叫姜武,妹妹叫姜歡。姜武原來叫姜小兵,也是醫生起的。

進京後,北京不承認貴州的學歷,姜文又在西直門一小重讀了一遍六年級,中學轉到北京72中。姜文4歲入學,10歲小學畢業,所以他比同班同學都小兩歲。班上有個同學叫英達,二人交好,後來還坐過同桌。英達常去5號大院找姜文玩,一幫大院子弟,一起抽菸,一起拍婆子,一起彈吉他唱蘇聯歌,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後院有個高煙囪,他們院兒曾有一個孩子爬到頂上,轉圈走,後來被姜文拍到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裡。

姜文上中學時就愛演戲,每次看完話劇和電影,回來就給大家學,看過的人都說像。英達老攛掇姜文,讓他去當演員,還給他推薦了一些劇本。英達他爸英若誠當時是人藝著名錶演藝術家,姜文通過英達知道了人藝,愛上了話劇,覺得這幫人特別有本事。

姜文最愛於是之的《茶館》,反覆看過二十多遍。到後來,裡邊的臺詞他倒背如流,還能模仿演員的音色。他從於是之身上找回一些自信,演員還是得看演,演比臉重要,於是之長得也不行,大家照樣喜歡。那時姜文的理想就是去人藝當一個話劇演員。

在72中上了六年,1979年高考,英達報了北大,考上了,姜文報了北電,沒考上。北電還回了一封公函,裡邊寫著一句「安心工作,安心學習」。落榜後,姜文整天瞎晃,但他心裡不慌,覺得有年齡優勢,有晃的資本。英達跑來找他,鼓勵他繼續考,這回報中戲。

第二年,姜文報了中戲表演系,考試那天,英達騎自行車馱著姜文去了考場。這一回,姜文考上了,依然是班裡最小的。考小品時,姜文幽默、自然、生活化的表演拿了高分,但考形體和聲樂時,老師們對他就沒那麼滿意了,給了他不及格。最終,班主任張仁禮老師看中了姜文的表演天賦,破格錄取了他。

中戲四年,姜文功力大增,表現優異,練就了自己塑造角色的獨特方法。

1984年,姜文從中戲畢業。他想去人藝,卻被分配到了青藝,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也是個話劇團體。姜文在青藝演了一年多後,被陳家林導演看中,找他去演電影《末代皇后》中的溥儀。

其實姜文剛畢業時,電視劇《末代皇帝》劇組就找他演過溥儀,約都簽了,導演中途變卦,問姜文能不能演別的角色。姜文說不行,要演就演溥儀。後來,溥儀歸了陳道明。

姜文為了演好溥儀,下了大工夫,反覆看溥儀的紀錄片和他的傳記《我的前半生》,還專門去拜訪了溥儀的弟弟溥傑,瞭解他哥的生活細節,晚上躺在床上還和姜武一直聊溥儀。當時姜文臉長腮窄,和溥儀真有幾分相像,他第一次見溥傑,溥傑就說,這個人像我大哥。那段時間,姜文滿腦子都是溥儀。

姜文為了塑造好一個角色,從來不計成本。謝晉導演找他演《芙蓉鎮》裡的右派秦書田,姜文生活中並沒有接觸過右派,瞭解甚少,為了演好秦書田,他專程走訪了近50個當年的右派,和他們深聊。最終,他為秦書田寫的人物小傳、心理分析和行為設計,比《芙蓉鎮》原著小說還要厚。

《芙蓉鎮》讓姜文暫露頭腳。1987年,24歲的姜文憑藉秦書田一角,榮獲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因《芙蓉鎮》之緣,姜文和大他八歲的劉曉慶有大量對手戲,二人日久生情,相知相戀。

真正讓姜文名聲大振的作品是《紅高粱》。這一把,姜文參與的,不只是表演。張藝謀也承認,從頭到尾,大家都商量著來,除了角色塑造外,姜文還貢獻了很多精彩的劇情細節設計。1988年,《紅高粱》拿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姜文登頂一線。此後,姜文又連續接拍《本命年》、《大太監李蓮英》等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