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興養 耕海牧漁——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養殖篇

自5月開始,我市10萬餘畝海帶進入收割季,沿海一帶處處都是繁忙的收割、晾曬海帶景象。榮成的海帶素有海洋“冬蟲夏草”之美譽,藻體寬大、葉片肥厚、營養成分高,年產量居全國縣級市首位,約佔山東省總產量的80%以上、全國的近5成,是我國養殖海帶的標誌性產品。榮成海帶人工養殖始於上世紀60年代,自那時起,海帶便見證著榮成海水養殖業的輝煌。

以海興養 耕海牧漁——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養殖篇

上世紀70年代,沿海鄉鎮學生業餘勞動的項目之一,就是參加海帶收割。

以海興養 耕海牧漁——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養殖篇

上世紀90年代,海帶收割的場景。

以海興養 耕海牧漁——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養殖篇

2018年5月的海上牧場。

以海興養 耕海牧漁——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養殖篇

上世紀90年代,工人在對養殖的扇貝進行分籠。

以海興養 耕海牧漁——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養殖篇

尋山集團建成國家級海產貝類技術研究中心。

以海興養 耕海牧漁——榮成40年海洋經濟發展之養殖篇

2017年夏季,泓泰海洋牧場遊客盈門。

五次浪潮 成就全國名優養殖基地

榮成的海處於寒流暖流交匯地帶,是世界公認最適宜海洋生物生長的緯度。豔陽下,這片海碧藍澄澈,海水粼粼搖曳,從銀色的海面下潛,海生物豐富多樣,猶如巨大的海洋寶庫。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這片海灣就掀起人工海水養殖的恢宏序幕,也就是藍色革命中的第一次浪潮——藻類養殖。

上世紀50年代,榮成首創海帶人工筏式養殖技術,開啟了我國人工養殖海帶的先河,隨後培育了裙帶菜、紫菜、江蘺、羊棲菜等大型海洋藻類,海藻養殖成為榮成重要的支柱產業。“最開始,海帶養殖是靠草繩子和玻璃浮漂,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使用尼龍繩夾海帶苗,直至90年代以後才開始使用塑料浮漂。那時候,曬海帶只能靠天,天氣好,海帶很快就幹了;天不好,海帶就容易壞。”山東海之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張啟泉告訴記者。目前,海帶已是全球海水養殖的第一大品種,而榮成的藻類養殖面積達到22萬畝、年產量55萬噸、產值30多億元,成為“中國海帶之都”。

榮成的海水養殖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成長於70年代,發展於90年代,轉換騰飛於21世紀初期,先後經歷了“魚、蝦、貝、藻、參”五次產業浪潮。第二次浪潮是蝦類養殖的變革,始於上世紀70年代,主要採取池塘養殖的方式,實現了對蝦工廠化育苗,建立了全國最大的對蝦育苗場。目前,我市蝦類養殖面積穩定在3萬畝,年產量8000噸左右。我市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海水養殖的第三次浪潮——貝類養殖。自此,我市開始採取穿耳吊養、筏式網籠、海底投放等養殖方式,實現了扇貝、牡蠣、貽貝、魁蚶、泥蚶等貝類的規模化養殖。在尋山集團育苗分公司工作多年的王磊,談起公司的發展,仍歷歷在目。“上世紀90年代左右,公司還只有2個車間。鮑魚養在網箱裡,成活率也不高。2000年前,育苗還是用的波紋板,經過我們不斷嘗試和技術的改進,在2005年,我們育苗就開始用水泥附著基,2006年,又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改進,直至2013年,我們就開始使用黏土附著基,也就是現在看到的這種,U型黏土附著基,通透性好,清理方便。”說著,王磊從育苗池中拿起一片附著基向記者介紹。記者看到附著基內部密密麻麻的鮑魚苗剛剛肉眼可見,可以想象到它長成以後的樣子。目前,全市貝類養殖面積10萬畝、年產量20萬噸、產值45億元。

上世紀90年代,榮成研發出深水網箱技術,養殖了鱸魚、大菱鮃、許氏平鮋、黑鮶、河魨(俗稱河豚)等20多個經濟魚類品種,實現了魚類養殖從近海、工廠化到深海的跨越,這也是我市藍色革命的第四次浪潮——魚類養殖。目前,全市魚類養殖面積5000畝、年產量2000噸、產值2億元。第五次海珍品養殖浪潮,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榮成首創海水養殖“721”模式,併成功總結出“淺海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實現了海參、鮑魚、海膽等海珍品的集約化養殖。

“淺海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源自“721”養殖模式,即單位養殖面積中藻類品種佔70%、濾食性品種佔20%、投餵性品種佔10%,利用養殖品種間的互補優勢,實現生態健康養殖,有效降低了養殖汙染,改善了海水質量。後經近10年的實踐和優化,成功總結出“淺海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在桑溝灣20萬畝海域全面推行,畝均效益增加2.5倍以上,年固碳量11萬噸以上,相當於植樹造林12萬公頃,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目前,全市海珍品總產量達到9萬噸,年產值100多億元,佔養殖業總產值比重達75%。

在經歷前五次養殖浪潮的洗禮後,我市按照“生態、創新、富民”理念,秉持“規劃引領、科學佈局,各具特色、差異發展”思路,不斷實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魚礁+藻場移植+智能網箱”為主體的海洋生態牧場綜合體建設,用農業“新六產”理念助推新舊動能轉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一二產互補,一三產互融”的現代漁業發展道路。

科技創新 引領海水養殖業綠色發展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山東好當家股份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大棚內的溫度基本恆定,光線比較昏暗,但仍能看到育苗池內的白色塑料筐內裝滿了一張張塑料波紋板,大小不一的海參苗靜靜地趴在波紋板上。工人們有的轉動倒池機將附著海參苗的塑料筐從一個池子倒入另一個池子;有的手握鉤子棍,一個一個地撅起塑料筐,從一個池子倒入另一個池子。工人說,這種“倒池子”的活計他們每天都要重複進行,目的是為了清理沉澱到池底的參苗糞便、海水沉澱物、未攝食完的餌料等,確保育苗池中的水質不受汙染,有利於參苗生長,待種苗長到80到100頭時,就要投放到海里,讓它們自由生長。

山東好當家海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水產研究所所長譚福禕告訴記者:“從我1998年來好當家,到現在已經20年了。這20年來,好當家變化很大。我剛來的時候,好當家的海參養殖面積只有1.5萬畝,現在已經達到5萬多畝。刺參的品種也在不斷優化,整個養殖過程都用上了機器,大大減輕了人力投入。例如,海參苗倒池子的時候,一個2萬平方米的車間有20人就夠了,這都是因為車間裡上了方便運輸的電動車,以前這些工作量至少得50多人才能完成。”

從好當家海參的整個養殖過程也可以看出,科技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好當家採用的是圍海養殖的方法。為保證海參成長的全過程水質過關,好當家集團成立水產研究所,要求技術人員每天對水質進行取樣化驗,定期送往中國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單位進行化驗,保證養殖基地內水質各項指標達到國家一類漁業水質標準。1998年以來,好當家集團還陸續向養殖基地投放海底人工礁,開展海參底播增殖,營造與天然海底結構類似的環境,並根據養殖容納量,探索出了自己的海參養殖模式。通過“投苗不投餌”的生態有機放養模式,“好當家刺參”先後榮獲“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中國名牌農產品”等諸多認證和榮譽。

此外,好當家集團建設了高標準的海翔食品檢測服務有限公司,配備各類檢測設備50多臺(套),包括氣象色譜質譜連用儀、液相色譜質譜連用儀、酶標儀等高端化學分析設備,可進行700多項農獸藥殘的檢測。2004年12月,檢測公司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評審,2007年12月,被省財政廳、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評定為“出口農產品區域檢測中心”。目前,好當家集團還與各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水下采捕機器人的使用,以此解決捕撈海參時人力投入過大的問題。

榮成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從未離開過科技進步的支持,也從未離開與各大科研院所的合作。各養殖企業也通過這種合作逐漸擺脫對人力的依賴,實現生產機械化。在榮成榮金海洋科技公司養殖基地,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串串牡蠣被拖上海面,送到了傳送帶上。在海水的沖洗下,附著在牡蠣殼上的餌料、海藻等順著傳送帶流進大海,為魚蝦、海參等海洋生物提供飼料。這一套海上作業環節下來,不僅收穫了乾乾淨淨的牡蠣,還形成了一條生態食物鏈。這得益於由中國水產科學院上海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與榮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吊繩養殖牡蠣收割機。而在山東俚島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帶收穫船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公司的作業效率,實現了海帶無遺漏收割、海帶在收穫倉內整齊碼放的技術要求。為確保海產品規模化健康養殖和可持續發展,走機械化之路是必然的。

據統計,到2016年底,榮成海水養殖面積達到60萬畝,特別是海帶、鮑魚、海參等產業獨佔鰲頭,分別佔全國44%、16%、9%。現在,榮成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養殖基地及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正引領中國海水養殖第6次發展浪潮。

休閒漁業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海洋產業一直是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圍繞做大做強這一產業,我市積極挖掘現代漁業三產屬性,全面開啟海洋牧場建設,並將其作為推動漁業供給側改革、促進海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抓手。桑溝灣海洋牧場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率先建設起來的,為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現代漁業發展道路積累了豐富經驗。

“2013年起,我們開始探索發展休閒漁業。經過不斷學習,2015年,正式步入正軌。我們一直都是做河豚養殖的,所以,從研究河豚的趣味性入手,加入海洋牧場貝類的採摘,漸漸發展為成熟的海洋牧場。”桑溝灣海洋牧場負責人劉愛娣告訴記者,現在,每到夏季,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海洋牧場上感受大海的氣息。據不完全統計,僅2017年,桑溝灣海洋牧場就接待遊客近20萬人。劉愛娣也在企業成功轉型的同時,既賣風光又賣體驗更賣產品,將河豚這種海產品推介出去。

千里海岸,風光無限。像桑溝灣海洋牧場一樣,我市以18家休閒漁業示範基地為依託,以“增殖放流+人工魚礁+藻場移植+智能網箱”為主要內容,打造各具特色的海上田園綜合體。北部,以西霞口集團、成山鴻源等企業為重點,以人工魚礁投放和海洋環境改良為特色,打造遊釣型海洋牧場;中部,以威海長青集團等企業為重點,以苗種培育、海珍品增殖為特色,打造科技型海洋牧場;南部,以好當家集團、泓泰漁業等企業為重點,以立體、生態、循環養殖為特色,打造田園型海洋牧場。同時,完善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完成了西霞口、煙墩角、東楮島等6家單位海洋觀測網設備安裝,實現了對海洋牧場的“可視、可測、可控”。

2018年,我市加快海洋經濟跨越突破,打造全國海洋牧場示範區,將重點開展海上“三區劃定”,大力實施海帶疏密工程和“浮漂顏色革命”,全面清理禁養區養殖和限養區、適養區非法養殖。同時,將海洋牧場作為全域旅遊的其中一環,推進海洋牧場與休閒漁業融合,培植精品海洋牧場。海上,以牧場、海島、休閒平臺為載體,建設“漁家樂”綜合服務區,大力發展捕魚、戲水、觀光、採摘等漁趣活動,打造生態體驗型休閒漁業。陸地,以濱海沙灘、漁港、釣場等休閒場所和旅遊景點為基礎,大力發展與旅遊觀光、海上採摘、休閒度假相結合的海鮮燒烤、海鮮大咖等特色餐飲,打造美食型休閒漁業。同時,結合“最美漁村”建設,大力發掘漁俗文化,舉辦“漁民開洋·謝洋節”等民俗節慶活動,推動海洋牧場與漁家文化相對接,打造文教型休閒漁業。目前,全市已建設特色漁村5個,打造了16個傳統古村落。

在愛倫灣國家級海洋牧場,入夏以來,每天數以千計的遊人來此感受“耕海牧漁”的別樣風情。美國國家漁業協會會長康傑參觀考察榮成海洋牧場建設工作後興奮地表示,這裡的海洋牧場實屬奇觀,美國漁業發展要從中借鑑經驗。目前,全市已培植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休閒漁業示範基地、休閒海釣示範基地44家,先後舉辦“漁夫垂釣”親子游、國際海釣精英賽、中韓海釣友誼賽等賽事10餘場次。2017年,海洋牧場、休閒漁業收入34億元,帶動漁民增收6.5億元,實現了由賣產品向賣風光、賣體驗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