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蛋英國史》開啓創作新思路:沒文化不可怕,學渣也能槓學霸

對,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那部風靡大江南北,紅遍B站豆瓣的紀錄片——由BBC出品的《Cunk On Britain》,又被我們神通廣大的字幕組譯為《扯蛋英國史》。

《扯蛋英國史》開啟創作新思路:沒文化不可怕,學渣也能槓學霸

這個譯名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整部片子就是一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學渣瞎懟各大專家的過程,而採訪通常都會以專家被主持人的扯蛋打壓得生無可戀而結束,所以實際上在豆瓣它被定位為喜劇,而不是紀錄片。

《扯蛋英國史》開啟創作新思路:沒文化不可怕,學渣也能槓學霸

雖說是一部偽紀錄片,但劇組在鏡頭拍攝上絲毫沒有馬虎,人們依然能從畫面中領略到英國的全貌。而在內容方面,由喜劇演員Diane Morgan扮演的無知主持人Philomena Cunk對歷史的解說看似是插科打諢,實際包含了不少主創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諷刺,畢竟這部片子的幕後編劇就是操刀神劇《黑鏡》的Charlie Brooker。在查理犀利的筆觸下,《扯蛋英國史》以英國人特有的英式幽默,成功消解了歷史知識自身的厚重感和距離感,卻又滲透著現代人對歷史的深刻反思。

《扯蛋英國史》開啟創作新思路:沒文化不可怕,學渣也能槓學霸

以戲謔的方式解讀歷史並不少見,《百家講壇》就是我國趣解歷史的先例。但《扯蛋英國史》與《百家講壇》的最大區別在於,《扯蛋英國史》主持人的人設是一個認真但愚蠢的提問者,她的形象完美契合了生活中怎麼努力學習也考不出好成績的學渣,而她向專業學者提問的情形更是與學渣找學霸請教問題的表現如出一轍。鮮明的角色設定和誇張的對比迅速激起了觀眾的同理心,無論是歷史愛好者還是路人小白都能代入到影片裡,同時弱化專業知識的教條性,自然能吸引各路觀眾。

《扯蛋英國史》開啟創作新思路:沒文化不可怕,學渣也能槓學霸

反觀國內的歷史紀錄片,在探尋解讀歷史時,往往採用了照本宣科的形式,導致影片專業度有餘普適性不足,明明用大眾媒體傳播,卻始終侷限於小眾中狂歡。相比之下,Diane的提問和詮釋看起來無厘頭,但每個問題都屬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她在片中的腦回路如同一個年幼的熊孩子,視角獨特多變,與現代文明發展高度融合,更符合大眾文化的傳播規律,這才是《扯蛋英國史》廣受好評的根本原因。

《扯蛋英國史》開啟創作新思路:沒文化不可怕,學渣也能槓學霸

歷史知識之所以需要被廣泛傳播,就是因為人們無知但需要以古為鑑,若製作者始終從傳播者教育者的角度詮釋歷史,便無法瞭解紀錄片真正受眾的需求,也就無法把歷史的價值有效應用到當今社會發展中。想要徹底擺脫紀錄片曲高和寡的尷尬局面,就必須和觀眾統一陣線,站在求知者的立場上發散思維,因此即便《扯蛋英國史》是一部偽紀錄片,也依然值得我們借鑑學習。我們在製作《了不起的佛山文化》時,也正在嘗試採用相同方法呈現佛山文化的超凡之處,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觀眾們定能從熟悉的祖廟廟會、石灣陶瓷等文化遺產中發現不一樣的佛山。

(圖片來源:《Cunk On Brita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