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我們誤會的腫瘤君……

摘要:談談腫瘤防治的8大誤區

近年來,各類癌症發病率不斷升高,癌症已經離我們不再遙遠。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報告,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380.4萬例,平均每分鐘有7人被確診為癌症,4人因癌死亡。

生活中,人們對腫瘤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今天,我們來捋一捋我們與腫瘤君的那些“誤會”。

一、腫瘤=癌症?

那些年,被我們誤會的腫瘤君……

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說過:“世界上最動聽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

腫瘤有良性和惡性之分。人們通常將惡性腫瘤統稱為“癌症”,但嚴格講,癌是指起源於上皮組織的一類惡性腫瘤,如肝癌、乳腺癌、皮膚癌等,約佔惡性腫瘤的90%;另外10%起源於骨、肌肉、血管等間葉(非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統稱為肉瘤,如淋巴瘤和橫紋肌肉瘤就是起源於淋巴、橫紋肌細胞的肉瘤。幾乎所有的人體器官和組織都可能發生癌症。

惡性腫瘤具有無限制向外周擴散、浸潤、轉移的特點,對於身體的危害程度相當大。而良性腫瘤不會轉移,且生長速度較慢,對身體的危害程度相對較小。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良性腫瘤也具有向惡性轉化的可能,如乳腺纖維囊性增生(俗稱乳腺增生症)、大腸息肉等。惡性腫瘤也不併非就是絕症,甲狀腺癌等部分癌症的預後較好,而且隨著醫學的進步,惡性腫瘤從某種程度上也已不再是不治之症。

二、癌症不可預防?

那些年,被我們誤會的腫瘤君……

目前,癌症已成為全人類最大的死因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癌症報告》顯示:1/3惡性腫瘤可預防,1/3可治療,1/3可治癒,預防癌症的主動權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裡。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個別細胞會發生基因突變而過度生長,這就是癌細胞。但幸運的是,人體擁有強大的防禦體系--免疫系統,能及時識別並消滅這些異常細胞,從而避免癌症的發生。當人體免疫系統受到損害時,便給了癌細胞以可乘之機,進而發展成癌症。

預防癌症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免疫力!美國癌症研究學會指出,多吃果蔬,可減少20%患癌幾率,並建議民眾每日至少吃5份蔬果(1份約85克),減少動物性脂肪攝入,保持標準體重,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證充足的睡眠,戒菸限酒等。

因此,堅守“預防重於治療”的第一道防線,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已知的癌症危險因素,再加上定期篩檢的第二道防線,預防癌症並不難。

三、常規體檢就能及時發現癌症?

那些年,被我們誤會的腫瘤君……

不少癌症患者很納悶:我每年體檢都正常,為啥還會患癌呢?

體檢檢查結果能反映人體在一定時間內的狀況。但血液學的檢查結果經常發生變化,有時一天內的檢查結果都不相同。而影像學的檢查結果也有一定的“有效期”。一般人群的體檢一年進行一次,即使每年進行體檢,也可能在兩次體檢之間查出癌症。很多癌症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即使每年都參加體檢且體檢未見異常的情況下,如果身體不舒服或有異常的表現,也應及時就診。對於一些高風險人群,如有惡性腫瘤家族史、肝病病毒攜帶者、45歲以上者、常年吸菸、酗酒者等,需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

四、常食大蒜、蔥頭、蘑菇不得癌?

大蒜和其他蔥屬植物中含有的蔥屬植物化合物對健康有益的說法廣為流傳。一些研究表明,大蒜確實可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而菇類含多糖以及干擾素誘導劑--雙鏈核糖核酸,能夠抑制癌細胞增殖,在各種癌症初期及術後,多吃菇類具有一定的抑癌作用。但目前尚無充足證據證明,蔥屬植物化合物補充劑能降低癌症風險。

另外,必須指出的是,癌症誘因複雜,經常吃大蒜、菇類等雖對身體有益,但不能保證一定不得癌症,均衡飲食,堅持“兩高一低”的飲食原則,即高維生素(新鮮果蔬)、高纖維素(果蔬、粗糧)、低脂肪(少吃豬、牛等紅肉,多吃雞、魚等白肉)才是健康飲食之道。

五、癌症=絕症?

國際抗癌聯盟(UICC)在世界範圍內做了一次調研,發現人們對癌症的看法很悲觀,往往談癌色變,認為癌症沒有什麼治療辦法,患癌症就等同於被判死刑。而現代醫學認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相當一部分癌症是可以治療甚至治癒的。比如,早期肺癌治癒率(5年生存率)能達到90%,即便到了肺癌中晚期,經過精準治療,存活率也顯著提高。另外,近年來,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療法層出不窮,使一些原本無法治療的癌症患者能得到有效治療或帶瘤長期生存。

六、腫瘤可以被餓死?

不知從何時開始,“餓死癌細胞”的說法在網上很流行。據稱,因癌細胞特別喜歡吃糖,如果患者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體內的癌細胞就會因缺乏能量而被餓死。很多患者和家屬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開始嘗試控制米飯等主食,以及控制其他營養攝入,希望通過少吃,控制癌細胞的生長。但不吃糖就能餓死癌細胞嗎?事實是,癌細胞愛吃糖,但沒有糖也死不了。多項研究證明,由於癌細胞生長太快,血管供應跟不上,癌細胞很早就學會了不依賴葡萄糖。當葡萄糖不足時,很多癌細胞會“改換口味”,開始吃別的東西,比如谷氨醯胺(Glutamine)。癌細胞就是細胞界的“貝爺”,雖然愛吃牛肉,但不給他牛肉,他也餓不死。

國際權威指南指出:無證據表明營養支持能促進腫瘤生長。不給營養,正常細胞就不能發揮生理功能,而腫瘤細胞仍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結果餓死的只能是患者本人,而不是癌細胞。且營養不良者更容易發生腫瘤,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併發症更多、生活質量更低、預後更差、生存期更短。營養支持應成為腫瘤患者的基本治療措施。

七、化療一定會掉頭髮?

脫髮不止、嘔吐不停……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化療,因此“談化療色變”。化療藥主要通過抑制癌細胞生長來起作用,但在治療同時會“好壞通殺”,使正常細胞受損,尤其對毛囊細胞、生殖細胞等產生破壞作用,因此會造成脫髮。

事實上,反觀美國,不少癌症患者即便經歷了化療,精神狀態、氣色依然可以保持得很好,從外表上看幾乎與常人無異。這主要歸功於化療藥物的不斷升級換代,化療前、中、後整個過程的規範化處理,將化療副作用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八、手術是萬能的?

手術是治療癌症的常見方法之一,很多癌症患者患病後,會選擇手術治療,認為腫瘤切乾淨就好了。其實,這種認識並不正確。一方面,並非所有癌症患者都適合手術治療!某些早期腫瘤並未形成或是過小,並不適合手術;晚期腫瘤發生轉移,可能失去手術機會。另一方面,手術並不能將癌細胞全部清除,雖然號稱可根治癌症,但根治並不等於治癒,看不到的小病灶也可能會繼續擴散。

因此,採用多學科協作(MDT),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精準治療方案,並綜合運用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手段規範化治療,才是治療腫瘤的最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