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南來 湘江北去——在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北長沙城市發展論壇上的演講

吾道南來 湘江北去

——在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暨北長沙城市發展論壇上的演講

姚建剛

吾道南来 湘江北去——在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北长沙城市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一百年前,清代著名學者王闓運曾寫下一幅對聯盛讚湖湘文化,“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該聯至今仍懸掛在嶽麓書院濂溪祠。1925年,青年毛澤東於橘子洲頭極目遠眺,寫下了“獨立寒秋,湘江北去”的豪邁詩篇。南來即是北往。無論是“吾道南來”,還是“湘江北去”,歷史的年輪早有定論,大長沙北在發展的歷程中,必將有一段更大的責任,更大的擔當。

曾幾何時,長沙流傳這樣一段民間諺語“西文東市,南帝北丐”,意思是說長沙的發展已呈現了一種格局。河西以文化教育為主,河東以商業市場為主,城南經濟發達,是富人的集聚區,城北經濟落後,是乞丐的聚集區。然而,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省委、市委“沿江建設,跨江發展”戰略的實施,擁有湘江兩岸近百里黃金岸線的大長沙北,迎來了他最大的發展機遇,也迎來了他最快的發展時期。望城有幸成為其中之一。我就望城的幾組數據給大家作個比較。

吾道南来 湘江北去——在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北长沙城市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2008年,望城區劃調整,劃出五個鄉鎮到嶽麓區和高開區,之後又調出幾個村到高開區。兩次區劃劃出望城450平方公里、近1/3的土地,且劃出的都是坪塘、含浦等過去稱為小香港,也是民諺中南帝所在區域,望城由1424平方公里變為969平方公里,共和國的萬分之一。今年是區劃調整後的第十年,我們來比較幾組數據。2008年望城地區生產總值194億,財政總收入12億,以上都含劃出的5個鄉鎮。十年後的今天,2018年望城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將接近800億,財政總收入90個億,以上均不含劃出的五個鄉鎮,分別是08年的4.2倍,7.5倍。區域面積少了1/3,經濟規模卻是原來的好幾倍,這說明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大長沙北已經迎來了其發展的黃金期。

同時,我還認為,現在的大長沙北已今非昔比,就連過去快速發展的十年也不能相提並論。其區位優勢、自然山水、發展空間、文化底蘊都已凸現。未來的大長沙北勢不可擋、不可估量。

吾道南来 湘江北去——在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北长沙城市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先看區位優勢。長株高速和機場高速通車後,如同給長沙北拉通了一條去機場的專用道,無紅綠燈,不堵車。現在,從望城政府出發,去機場30幾分鐘,去高鐵南站40幾分鐘。望城、開福的任何一個地方,到機場和高鐵南站都在20分鐘至1個小時之內。這是最好的距離。機場和高鐵,太近則受其干擾,太遠則受其制約。而長沙北恰到好處。此外,該區域擁有長沙僅有、湘江流域最深的兩大內河港口,霞凝港和銅官港。千噸級貨輪通江達海,重啟了大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程。京珠西線高速縱貫南北西東,是目前省內最寬最高規格的高速。區域內高速公路密佈,望城任何一個地方都可在10分鐘之內上高速。金橋樞紐集高鐵、城際鐵路、地鐵於一體,是長沙繼高鐵南站後又一重大交通樞紐。中歐班列從霞凝起程,途經10個國家、12000公里,直達德國漢堡,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常說,一個地方最大的優勢就是交通優勢,但一個地方能像長沙北一樣,佔據水陸空的全部優勢,同時融入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宏偉藍圖,確是少之又少。

再看自然山水。長沙城區最高的山——黑麋峰,海拔是嶽麓山的兩倍,國家森林公園。山上古木林立、蒼松翠竹、高峽出平湖,景色怡人。長沙城區最大的自然湖泊團頭湖,面積超過1.2萬畝,比西湖大1/3,是梅溪湖的4倍。湖內楊柳依依、島嶼密佈,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目前尚未開發,養在深閨人未識。長沙北擁有最長的湘江岸線,江中靜臥著橘子洲、月亮島、香爐洲、白沙洲、蔡家洲、洪家洲、佔皮洲等諸多洲島,如同水上明珠,光彩奪目,長沙山水洲城的風貌在這裡演繹得淋漓盡致。一個有大山大水的地方,才有 大的發展架式、發展格局,這是大自然對長沙北的恩賜。

吾道南来 湘江北去——在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北长沙城市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三看發展空間。目前,長沙內五區947平方公里,比望城少22平方公里,且內五區中除08年望城劃給嶽麓區的幾個鄉鎮和開福區城北區域外,基本上都已城市化,長沙發展空間在哪?不言而喻,隨“湘江北去”。

最後看歷史文化底蘊。雖說文化底蘊是歷史留下來的,但近幾年的保護、挖掘、重現讓這裡更加熠熠生輝。這裡是雷鋒家鄉、好人故里、道德的高地;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論壇的主旨演講中說到,“黑石號”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而黑石號上67000多件陶瓷金銀器物,有56500件來自望城的銅官窯。這裡留下了歷史先賢的足跡。屈原、賈誼、杜甫、歐陽詢等等,每一個先賢就是一個時代的高峰,他們都曾經在此高高矗立。一代偉人毛澤東,不僅在此發出“湘江北去......誰主沉浮?”的吶喊,還曾兩次來到望城,寫下了“誰說散砂不能成大器,須知泥土可以變黃金”的對聯。這裡還有千年古剎開福寺,“一處湘江古鎮群,半部湖湘文化史”等等,真是令人歎服,舉步留連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講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之興,文化強民族強”。國家如此,民族如此,地方也是如此。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一個地方的繁榮發展。

吾道南来 湘江北去——在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北长沙城市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綜上所述,我認為,當前的大長沙北,已經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吾道南來”與“湘江北去”的機緣巧合佔盡天時;大山大水大河大格局佔盡地利;好人故里、名望之城,開啟幸福的地方,佔盡人和。“湘江北去”的寄語將拭目以待。

最後,我再給大長沙北的發展提幾點建議:

一是要以生態為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失去了綠水青山,我們將一無所有。大長沙北的產業佈局,一定要堅守環保這條底線。現在各地都熱忱於建工業園區,有些地方一個縣就有好幾個工業園區。我認為這僅僅比當年的鄉鎮企業發展,家家點火、戶戶冒煙好一點。工業園區一攤幾十平方公里,園區之間惡性競爭,配套跟不上、環保跟不上、管理跟不上。我認為園區一定要整合,一定要從大而全、粗而泛的道路上走到高精尖、綠色環保的道路上來。寧可減少億元產值,不可破壞一畝山林。區域發主要有這樣的責任和擔當。

吾道南来 湘江北去——在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北长沙城市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二是要以文化為魂。大長沙北獨特的文化優勢是其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地方無論經過了多少金戈鐵馬、繁華演繹,留給歷史評說的唯有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大長沙北一定要有獨特的文化地標。一個有魅力的城市,絕不僅僅是鋼筋混凝土的堆砌,文化永遠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是一座城市區別於其他城市的靈魂。大長沙北要錘鍊自己的精神思想地標,建設自己的文化建築地標,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地標,培育自己的文化名人地標,打造自己的文藝精品地標。只有這樣,這座城市才會成為唯一,成為不一樣的城市。

三是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為政者時刻要三省吾身。人民期待什麼樣的城市?人民期盼怎樣的生活?我們的發展是否背離了人民的期望?我經常在想,望城969平方公里,如果我們採用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理念,當某一天,969平方公里都被城市化了,城市病爆發,原來一二十分鐘的車程,可能就變成了一兩個小時了。所以,發展什麼樣的城市直接決定了人民的幸福指數。如何注重組團式發展?如何給城市留白?如何建設田園城市?都成為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我們期待,在毛澤東同志寫下“湘江北去”一百週年、2025年之際,一個更加美麗、強盛、幸福、和諧的大長沙北一定會呈現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