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學名師王珍:仰望星空守初心,足履實地積跬步

還沒關注?

福建省教学名师王珍:仰望星空守初心,足履实地积跬步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福建省教学名师王珍:仰望星空守初心,足履实地积跬步

對於一節課的研究,有些教師可能執教過後就放下了,研究過一次後就固守了。然而,時至今日,已為福建省教學名師的王珍老師對一節課的研究卻不止於銘記,而是不間斷地反覆研究,可以說貫穿了她的教學生涯。這,或許是她成為教學名師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王珍老師既是正高級教師,又是特級教師。她的心聲或許可以讓你找到成長的方向。

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 / 王 珍:

一節課,對一位教師意味著什麼?是職業生涯中經歷的萬千課堂的其中之一?還是學習、思考、提升的“加油站”?我上過的公開課不勝枚舉,但執教《長方體的認識》一課卻在我心裡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多年來,我把執教這節課當做我專業成長的關鍵事件,因為,我不斷從中汲取發展的力量。

記得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二年,我參加了全縣第一次高規格的課堂教學比武,我選的就是《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確定課題後,我翻閱了大量與之相關的資料。那時的教學資源不像現在這麼豐富,記得當時查到這樣一個用於“認識”長方體的教例:通過切蘿蔔揭示“面”,切了六刀得到長方體有六個面。為此,我興奮了好一陣。經過不斷學習、比較、揣摩,我確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案。但我知道,這次的教學比賽高手雲集,初出茅廬的我定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不停反問自己:我的方案中每一步的設計是否都科學合理?還有沒有更佳的設計呢?我知道,不可能有最好的方案,但我想要做出更好的設計。

我把我的困擾告訴了在師範學校學習時十分疼愛我的韓永琪老師,他向我推薦了在省內數學界很有名氣的福州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小學的鬍子安老師。當即,我萌生了請教這位特級教師、聽他指點的念頭。那時恰逢國慶節,我和媽媽一起坐了十幾個小時的客車,一路顛簸來到福州,專程拜訪胡老師。事先,我曾寫信寄了教學設計給胡老師。見到胡老師後,他直誇獎我,還教導他女兒,要學學我認真的態度。對於我的教學困惑,胡老師引導我進行辯證思考,多考慮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就能從單一的問題中看到不同的解答。胡老師的指導,讓我的內心更加澄明,讓我對我的教學設計有了更清晰的思考,這使我在後來的比賽中信心十足。

那次比賽著實讓我出了名。比賽結束後,我總結了這場比賽中的練習設計思路,撰寫了一篇關於如何設計課堂練習的文章,引起了關注。因此,機緣巧合,我認識了至今仍敬重、感激的霞浦縣教師進修學校特級教師黃壽源。黃壽源老師就是看了我的文章,“追尋”而來。在我專業成長路上,黃壽源老師給了我許多指點與幫助,第一次讓我的文章變成鉛字發表在《福建教育》上,第一次讓我的論文在全省正規評比中獲獎,第一次讓我走上省、市的大講臺。

這些收穫,讓我意識到漫無目的地行走是走不上成功之路的。其中,向“高人”近距離討教,是普通至優秀的捷徑。但這種請教,必得自己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方向,否則泛泛指教也不能使受教者產生內驅動力。也就是說,要想持續獲得專業化的發展,僅僅有高人的指點是不夠的,還需要自主地意識到要學什麼。

多年來,我身體力行,參加各類研修活動,從未停下思考,尤其是對《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我很明確,不能有了一次的成功,就不再過多關注這節課。因為,即便是當初成功上過這堂課,可教學背景會變、學生會變、課程標準會變,原來的教學方法也就必須及時做出調整來適應各種變化。為此,我十分關注其他教師對這一課的教學研究,每每聽到不一樣的設計,我就會不自覺地去反思其合理性。正是長期以來,汲取了大量經驗,25年後,我再一次在公開場合執教《長方體的認識》時,有了更多的想法。

2013年參加國培計劃“種子教師”培訓,與東北師範大學的馬雲鵬教授及來自全國各省共10名教師一起備課,我作為福建及山東、河南三省教師代表,與其他老師同課異構《長方體的認識》。由於平日裡對這一課“情有獨鍾”的關注,我整合了經驗認識,梳理出了幾個需要急迫解決的問題。馬雲鵬教授作為修訂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權威專家,能近距離地向他請教並驗證自己多年實踐和思考的正確與否,這對完善我的教學、發展我的專業知識大有意義。同時,當時我提出的“簡約·智慧”數學教學主張也正遭質疑。儘管我詮釋了其內涵是通過簡約的教學促進學生智慧發展,簡約是手段,智慧發展是目的,但仍有許多教師認為“簡約”和“智慧”不相關聯。因此,我希望能夠得到馬教授的指點,幫助我走出困境,讓我的主張真正地落實到現實教學中。

備課一開始,我迫不及待地向馬教授請教了幾個問題:如何在備課中準確把握新課標中對教學目標行為動詞刻畫描述的界定,在教學中具體落實?即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掌握”還是“認識”長方體的特徵?學生從面、稜、頂點三個維度完整描述長方體的特徵是基於“掌握”的目標要求,而“認識”則不需要學生進行完整描述,這樣理解是否正確?用“體是抱的、面是摸的”這樣的描述來幫助學生形象區分“體與面”是否合適?馬教授針對我提出的問題,耐心地為我一一解答。他認為對長方體特徵的教學目標應定位於“認識”,並同意了我對其不同目標定位的教學把控,也指出了我對“體和麵”描述的不妥之處。最讓我欣喜的是,馬教授認可了我的教學主張,肯定了我從關注知識聯繫、素材簡約、活動簡約、課堂結構簡約等方面來構建“簡約·智慧”課堂,並進一步詮釋了“簡約·智慧”可以理解為通過化繁為簡、深入淺出、融會貫通,實現智慧教學、智慧學習和師生的共同發展。馬教授的認可和指點使我信心大增,堅定了我實踐主張的動力和決心。

培訓會後,福建地區另一組的蘇明強教授對我說,感覺我在同馬教授備課後很是興奮。確實,這次的交流互動,著實令我興奮,就如同第一次請教鬍子安老師時那樣——請教鬍子安老師,我興奮於他指點我辨析教學難點,培養了我的辯證思維,讓我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形成精準的認識;而這次請教馬雲鵬教授,我興奮於他幫助我在原有的基礎上感悟了長方體教學的實質目標,讓我更清晰地定位了這節課的教學方向,由教師的視角轉向學生視角思考問題。在專家的指點下,我不僅受益良多,增強了專業底氣,還成功構建了屬於我自己的教學主張。

我慶幸,多年來自己並沒有因為這節課曾經取得的成功,變得“掉以輕心”,反而始終把自己當作“新人”,真誠、認真地對待每一次的教學研討。我還慶幸自己有著愛“刨根究底”的習慣,始終關注、琢磨著教學難點、重點。正是有了對問題的思考、經驗的積累、自我的認識,我才能牢牢把握住這次遇上專家的機會,針對自己最需要破解的難題,準確發問,通過專家的答疑解惑,彌補不足,拓展視野,促進成長。

一個人要獲得成功確實是需要機遇的,但光靠機遇還不夠,因為機遇具有隨機性,在機遇沒有出現之前,我們是否做好了隨時迎接機遇的準備更為重要。《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的二次成功,讓我認識到了教師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滿足兩個要件:一是特殊事件的出現,二是自身前期的努力符合特殊事件呈現時的新要求。一個人的發展,離不開一些關鍵的人、關鍵的時間、關鍵的事,但還必須靠“本我”這一內因來發揮決定性作用。試想,如果沒有前期的準備,當特殊事件出現時,哪怕是出現了有利於促進自我發展的再好平臺,也會因為缺乏一定的認知基礎,不能產生任何可以“發酵”的可能。所以,教師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至關重要。教師的主動學習,實則與“自我”內驅動力系統有關。“自我”的屬性就像帶電荷的導體,沒有處於工作狀態,就會顯露疲軟。只有將充電學習和自我工作場的學科建設有機結合,讓自我的“電荷”運行起來,才能彰顯生命場的價值。因此,我總是無比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每一次的培訓,即便我只是在旁靜靜聆聽,但我的思想從未停歇,與專家進行無聲的交流,以使“自我”內驅動力系統可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升級。

“仰望星空守初心,足履實地積跬步。”初心是成長的內在力量,守住初心,才會找對人生的方向。腳下的土地是我們追求美好幸福的載體,足履平地,踏實而厚重地記錄行路的足跡,才會抵達心心念唸的遠方。在專業成長旅途中,我們應該有高山仰止的胸襟,更應該擁有主動的精神——大山不會向我們走來,我們要主動向高山走去。

原文刊載於《福建教育》總第1169期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